
荆楚富矿基础班 区域地质填图方法与要求.ppt
83页区域地质调查 基本方法与要求,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概述 二、区调工作程序 三、填图单位划分 四、造山带填图,报告提纲,一、概述,广义的区调: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区域物化探调查等 基本含义 区域地质调查(区调),也称区域地质测量(区测)或区域地质填图(填图)是指对某指定地区的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进行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 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广目的任务,目的:区调不仅为矿产资源勘查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学研究等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地质资料,而且为国民经济各部门、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任务:通过地质填图,查明测区内的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等基本地质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并提交地质图、说明书与区调报告等基础性资料区调成果1,按专业 地质图、矿产图、 基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 水工环境地质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图等 按精度 1:100万、1:50万(小比例尺) 1:25万、 1:20万、1:10万(中比例尺) 1:5万、1:2.5万、1:1万(大比例尺) 及其他不同的精度(1:2000、1:1000),区调成果2,湖北省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相对较高: 1960-80年代间,完成了全省1:20万区调 2000-2006年间,开展了1:25万区调 1970年代开始,开展1:5万区调,1:20万区调,理论基础: 工作方法: 成果特点:写实、精炼、可靠,22幅,1:25万区调,?,完成8幅,3幅未完成,理论基础: 工作方法: 成果特点:综合、创新,1:5万区调,总计420幅,完成约200幅,接近50%,调查规范,对工作的目的、要求、原则、方法、期限和质量标准以及报告和图件的格式、图式作出具体规定: 地科院1962年颁发了1:100万、1:50万、 1:20万、1:10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国家地质总局1973年颁发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 国家地质总局1978年颁发了《1:5万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 地矿部1983年颁发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 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D2006—XX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 000) ZB/T D10 004-19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D 2001-02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年)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中国地调局,2006年),1:5万区调工作快速发展时期,出版了 《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重要参考文献,二、区调工作程序,立项论证 收集资料 野外踏勘 设计编审 野外调查 资料整理 图件编制 野外验收 成果编制 成果审查 资料归档,各程序间不是彼此独立进行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反馈、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如资料整理、图件编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中一般遵循:,,,,立项论证,区调项目的立项应依据地质工作的总体规划,考虑地学理论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有关技术要求,提出立项申请 论证中应简要介绍调查区地质背景、工作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到达的目标成果,重点阐述立项依据; 论述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交待单位资质情况,明确组织管理和装备、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明确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初步实施方案、主要实物工作量,确定项目的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 编制经费预算; 附必要的图表新开可行性论证,续作评估,立项论证报告提纲,一、概况 二、项目起止时间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七、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 八、预期成果 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十、质量保证 十一、组织管理 十二、经费预算(按总概算和年度预算分别编制) 十三、单位资质情况 十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五、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调查区前人研究历史表、地质草图、遥感解译草图等),新开可行性论证,资料收集分析,前人资料是工作的基础 资料收集 地质资料:区域地质、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专项研究、专著、论文等。
地形、遥感数据实物样品、数据库、钻探、地理气候、人文交通等 资料利用 整理,编目 了解、分析、总结 评估,野外踏勘,踏勘目的: 从整体上对测区地质情况进行概略了解 对室内收集的资料进行验证 了解测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民族风俗、道路交通、营地设置、安全保障等工作条件概况 项目组共同学习交流,统一认识 初步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为编制设计提供依据,为大规模野外地质调查作准备,踏勘工作部署,研究程度低的地区,按地质及自然条件分区布署贯穿性的踏勘路线,每图幅1-2条,全面了解测区基本地质矿产特征一般应选择垂直构造线方向,穿越地质体最齐全、矿化类型最典型、地质构造复杂、自然景观类型多样的穿越路线作为踏勘路线 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以专题踏勘或重点片区的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有疑问或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关键点和关键地段 测制代表性的地质剖面,适当采集一些关键层段的代表性岩矿标本、测试鉴定样品,1:25万宜昌市幅区调,宜昌市,荆州市,踏勘路线布设,,,,,,,,,,设计,通过前人资料研究、野外踏勘、遥感解译,根据任务书要求编写设计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6个月内完成 设计书内容: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地理地质概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填图单位划分;调查内容;技术路线;填图方法;精度要求;工作部署;工作量;周期安排;队伍组织;质量安全管理;仪器装备、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
必要的图表 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 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或提出变更申请,报请审批 总体设计与年度工作方案设计书提纲,1. 绪言(附件:任务书,附图:交通位置图) 2.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研究程度 附图:研究程度图;附表:地质调查历史简表 3. 地质概况及主要问题 附表:测区地层、岩石序列表、矿(化)点情况登记表; 附图:地质草图 4. 专题调查与研究 5.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附表:填图单位划分表 6. 工作部署 附图:工作部署图;附表:实物工作量表、工作进度表 7. 组织管理与监控、设备使用 8. 经费预算,绩效评估 9. 预期成果,,研究程度图,工作部署图,1∶5万汉阳县、武汉市、阳逻镇、 金口镇、 武昌县、豹子解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图,,专项工作部署,野外调查,路线调查 剖面测制 物化探测量 山地工程 样品采集测试 专项调查或专题研究,地质调查路线,以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检查路线 穿越路线: 一般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以能系统控制地质体、构造及重要接触界面等为原则,并形成一定网格 复杂区或研究程度低的地区,点线密度应加大。
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设 追索路线:当地质条件复杂,或调查某些重要界面、构造线、矿化体延伸情况时布置 检查路线:针对重大问题,重点地段布设,根据实际需要,不必正规:路线或点,可重复原有的或新布设的调查路线布设,,单幅实测图幅路线总长、间距不必平均使用工作量,以能有效控制各类地质体和构造现象为原则,灵活掌握 国家标准1:5万区调总则、地调局1:5万区调技术要求规定: 单图幅路线总长:大于600千米 平均间距:500-600米 遥感解译程度较好的图幅,路线总长可减少25%~30%1:25万建始县幅区调路线,地层区路线布设,一般垂直地层展布方向布设,点、线形成一定的网格根据现有资料、复杂程度、成矿条件、遥感解译程度调整密度 对相变大、重要矿化,重要接触界面、重要构造等部位,可布置检查追索路线 有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置地质路线花岗岩区路线布设,花岗岩区地质填图路线布置示意图,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1991,地质点的布置,有效点 控制填图界线 控制构造形迹 矿化 特殊地质体或 不同比例尺密度要求不一致,无具体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一般不超过线距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要撰写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长度、各类标本样品数量、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等); 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一般要附信手剖面,必要时附路线剖面图踏勘路线、主干穿越路线、重要的地质观测路线,要求制作连续路线信手地质剖面(比例尺:1:5千—1:1万)路线信手剖面,煤炭山-猪头山地质调查路线信手剖面图,石榴庵-火石峰地质调查路线信手剖面示意图,剖面布设原则,单个幅图各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多幅联测应有2-3条剖面有效控制、合理分布 不同类型的矿化带均应有实测剖面控制 每个图幅应有一条以上控制性构造地质剖面 工作区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在检查的基础上,可部分或全部引用;对具代表性、或有重要意义、出露好的剖面进行重测或补测填图单位剖面布设,地层剖面线选择,应充分利用沟谷、自然或人工切面,布设在地层出露完整地段,覆盖比例要小于40%剖面应顶底齐全,接触关系、标志层清楚,利于划分填图单位 化石、沉积结构构造现象丰富,利于确定地层时代、沉积环境 构造相对简单,未遭受构造、岩浆作用导致地层重复或缺失剖面线展布方向应基本垂直地层走向,夹角大于60°,减少剖面线的拐折,局部即使地形复杂也应大于30°出露不好地段的处理,,在选定比例尺下,剖面图上5mm以下覆盖层,在岩性、构造稳定地段,一般可作为连续露头测制;5mm以上的覆盖层应单独分出。
露头不连续时,在相邻地段布置短剖面拼接或平移,使层序完整 当覆盖地段重要、岩性变化大、两侧一定范围内无平移对比的标志层,应施工探槽或剥土揭露掩盖距离在图上小于5mm,连续测制,大于5mm,分层,比例尺选择,比例尺大小决定了剖面分层的详细程度取决于三大因素:,a) 沉积岩和沉积-火山岩剖面,1:500~1:2000 b) 第四系剖面,分两种情况: 厚度较小的细粹屑沉积,1:50~1:500 厚度巨大的粗粹屑沉积,一般1:5000 c) 岩浆岩剖面,一般1:5000~1:10000 d) 变质岩剖面,一般1:5000 e) 构造地质剖面,一般1:10000 f) 矿化(体)带剖面,一般大于1:500,剖面图表示内容,导线平面图 剖面 其它: 剖面名称 比例尺 起点坐标 图例 责任签 平面位置示意图(最好有) ······,剖面图示例,概 况,剖面测制完成后要编制野外剖面小结,样品测试、厚度计算等完成后还要编制室内小结 沉积岩剖面小结应包括如下内容 剖面测制的目的; 剖面起点、剖面线位置、方向、长度、测制方法、露头情况、平移情况、辅助工程等; 工作起止时间、主要工作人员及分工; 完成的工作量:长度、各类标本及样品数、各类统计点数; 剖面测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 依时代或填图单位对测制的地质体进行详细叙述; 叙述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 详细叙述各地层或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 对剖面的认识,取得的新进展、新发现; 存在的问题。
对于修侧剖面还要介绍前人工作情况剖面小结,,,重 点,资料整理1,野外调查阶段的资料整理 日常性资料整理:当天或某一项工作结束后,在野外进行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整理 阶段性资料整理:每个片区或某一阶段的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整理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