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pptx

38页
  • 卖家[上传人]:sat****105
  • 文档编号:294360912
  • 上传时间:2022-05-18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88.61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部分传播者心理第二章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 传播者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来源 传播者提升自尊水平的方法 传播者自我调节的建议本章要点第一节第一节自我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是什么目录第二节第二节传播者的自我认识传播者的自我认识第三节第三节传播者的自我体验传播者的自我体验第四节第四节传播者的自我调节传播者的自我调节第一节自我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图式或框架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全部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这是一种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约哈里之窗” 传播心理学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和哈里英汉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两位学者的名字各取一部分即成为“约哈里之窗”名称的来源一、“约哈里之窗” 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代表了某个不同的自我:开放区开放区(openopen)、盲目区()、盲目区(blindblind)、隐秘区()、隐秘区(hiddenhidden)、未知区()、未知区(unknownunknown)。

      开放区域的自我:代表所有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行为、态度、感受、愿望、动机和想法等这些信息是自己对外公开、其他人都知道的至于开放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及交流对象例如,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人,我们更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有些人面前我们可能更喜欢封闭自己 盲目区域的自我:代表他人了解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自我的信息,包括一些下意识的口头禅、自我防御方式或者受压抑的经历等等 隐秘区域的自我:代表自己向他人隐瞒的信息无论是否与传播内容有关,这些信息都是自己在任何沟通过程中都不想透露的隐秘区的自我有两个极端过度暴露和完全隐藏过度暴露者什么都说,比如婚姻、财务状况等个人隐私信息;完全隐藏者则什么都不说,他们只谈别人,不谈自己 未知区域的自我:包括所有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有关自我的信息这部分信息有时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技术获得,比如心理投射测试或者梦境分析一、“约哈里之窗” “约哈里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关于自我的模型是一个内部可以互动的整体在模型总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大小可以变化,并且此消彼长如果一个区域变小了,那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大;如果一个区域变大了,那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小。

      例如,如果你披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扩大了“开放区域的自我”, 这就意味着“隐秘区域的自我”会缩小;而且,因为你主动披露了自己的信息,“盲目区域的自我”也会相应变小这个模型强调自我的各个部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来改变“约哈里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约哈里之窗”同时是一个阐释自我和他人相互沟通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自我意识的发现 反馈模型反馈模型”,用来理解自我和他人传播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模型妥善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一、“约哈里之窗” 在人际沟通中,开放区域是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有必要去互相防备,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隐秘区域是两个人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的部分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秘区域,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不过,由于这部分是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盲目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在这部分你可能无意中触怒了别人,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过又会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会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人际沟通中最危险的部分就是未知区域的自我,即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这部分极易引起冲突。

      为了妥善处理人际传播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在理想情况下,我们自己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同时将大部分的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便可以形成更大的开放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当然,我们也应该适当保留部分自我信息,但这部分可以尝试进行最小化)当然,人不可能完全认识自我,有些自己没有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处于盲目区域中的自我信息应该在沟通双方的努力下向开放区域转移,以减少冲突还有些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自我也没有被对方指出的信息来自未知区域,这是冲突的最大来源,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争取被对方认识到,或者直接被自己发现后继续向开放区域转移二、自我意识的组成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 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统称“自我认识” 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个人对自己是否悦纳的情绪 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等,可以统称为“自我控制”,也称“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这三种形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个体对自己自觉的观念系统。

      这三个方面整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传播者完整的自我意识第二节传播者的自我认识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基础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例如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传播者自我认识的水平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传播者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缺乏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传播工作的开展;相反,如果传播者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传播者个性和事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比较你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第二,他人印象他人形成并展示出来的有关你的形象;第三,自我评价你解读和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第四,文化习得文化规范中包含的价值观和信念。

      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自我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和别人进行比较,以判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一、社会比较【延伸延伸阅读】如何在比如何在比较中中认识自我自我 在一项实验中,请大学生做被试,让他们和另外一些竞争对手一起讨论参加工作的问题在讨论前,大学生被试都接受自尊测定之后,有一半被试看到的是衣冠不整、仪表一般的竞争对手,另一半被试所接触的是仪表端庄、谈吐文雅之士讨论后,实验者又对大学生做自尊测验结果显示,接触到仪表比自己好的竞争者的被试自信心明显降低;而看到仪表不如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被试,他们的自信心却大大地提高了 思考:如何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比较的对象(一个群体?一类人?你自己?某个人?) 比较的方式(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还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和自己的过去或将来比?) 比较的方面(某项活动?某方面能力?某科学业?) 比较的结果(力争上游?谦虚向学?甘拜下风?嫉妒?自卑?优越感?)二、他人印象 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孔,于是常常借助于镜子。

      同样,我们不易评价自己的品质,就得依靠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根据库利(根据库利(C.H.CooleyC.H.Cooley)“镜中我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当的概念,当你想要了解自己的某些特点时,可以通过他人对待、回应你的方式去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你想要了解自己的某些特点时,可以通过他人对待、回应你的方式去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我们借自己的外显行为将自己介绍给别人,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自己如何评价人们尤其看重那些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人对自己的印象例如,作为小孩,你会特别看重父母对自己的印象,其次是老师、同伴的评价;成年之后,你可能更看重朋友、爱人、上司对自己的印象如果这些重要他人都高度评价你,那么从他们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你的积极印象;反之,如果他们对你的评价不高,那么你就会看到消极的印象我们以这些重要他人形成的关于我们的印象为基础,来建立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当然,他人的评价并非都准确,正如镜子因凹凸不平会歪曲人的形象一样倘若我们能和较多的人交往,注意倾听多人的意见或反映,善于从周围的不同种类他人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一些较稳定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将大大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三、自我评价 传播者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受到自身的信念体系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些解读和评价有助于形成自我认识例如,假设你认为有偿新闻不对,但如果在报道中你收受了好处费,那么你会用内化了的信念来评价这种行为,然后会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做出消极反应当你的行为和信念相矛盾时,内心可能产生罪恶感;相反,如果你在采访过程中帮助某些弱势人群争取到了他们应得的利益,你可能会积极评价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会让你感到满意和高兴,从而对自我形象形成积极的认识 自我评价有两种方式:通过与自己的比较评价自己,通过内省评价自己通过与自己的比较评价自己,通过内省评价自己 三、自我评价 与自己的比较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做比较,二是将自己的期一是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做比较,二是将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望与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这两方面都是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不可缺少的个体的自尊、自信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状态与自我期望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感情、态度的判断和评估我们往往依据自己在特定活动中的成败对自己的学识、素养和才能做出判断例如,有的同学期望获得第一名,而以屈居第二为奇耻大辱;有的同学却为成绩及格而兴高采烈。

      我们不仅依据他人的态度来观察、认识自己,还会通过内省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个体关于自己在情绪、感受、信念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觉自己的内心状态个体关于自己在情绪、感受、信念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觉自己的内心状态我们需要持续“内省”,把自己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作为自己注意的对象,对自己已有的心理经验有所认识内省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记日记记日记不仅是自我暴露、自我交流的手段,还是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手段三、自我评价 “二十问法”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记录下来例如,我是(姓名),我是学校的学生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任何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