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22页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提纲本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现将全书的重点内容按命名、结构理论、基本反应、化合物转化及合成方法、鉴别等几个专题进行总结归纳,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1、俗名 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乙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葡萄糖、果糖等2、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1) 、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
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 CH3-CH2 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H CH2-CH3 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2) 、光学异构体的命名 光学异构体的构型有两种表示方法D、L和R、S, D 、L标记法以甘油醛为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化合物很难确定它与甘油醛结构的对应关系,因此,更多的是应用R、S标记法,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
光学异构体一般用投影式表示,要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原则及构型的判断方法例如: COOH 根据投影式判断构型,首先要明确, H NH2 在投影式中,横线所连基团向前 , CH2-CH3 竖线所连基团向后;再根据“次序规则”排列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基团的优先顺序,在上式中: -NH2>-COOH>-CH2-CH3>-H ;将最小基团氢原子置于横线上,从大到小,顺时针为S,逆时针为R ;将最小基团氢原子置于竖线上,从大到小,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在上式中,从-NH2 -COOH -CH2-CH3为逆时针方向,因此投影式所代表的化合物为R构型,命名为R-2-氨基丁酸3) 、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母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
② 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③ 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④ 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⑤ 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1、碳原子的杂化和共价键 要求掌握杂化的概念、碳原子的三种杂化形式SP、SP2、SP3以及各种杂化形式的特点, 能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碳原子的杂化形式掌握σ 键和π 键的形成及它们的区别,共轭π 键和芳香大π 键的特性以及双键、三键是由什么键组成的掌握不同结构的碳正离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2、同分异构 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之一分子式相同而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次序和方式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的类型可归纳如下: 碳架异构 位置异构 构造异构 官能团异构 互变异构 同分异构 顺反异构 构型异构 立体异构 旋光异构(对映异构) 构象异构 碳架异构:由于碳骨架(碳链)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丁烷和异丁烷。
位置异构:由于取代基或官能团在碳链或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正丁醇与2-丁醇官能团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正丁醇和乙醚互变异构:由于不同官能团之间迅速互变而形成的可逆异构化现象,例如,OHOCH3—C=CH2 CH3—C—CH3顺反异构:由于双键或环的存在使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顺-2-丁烯和反-2-丁烯 对映异构:由于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使两个分子之间具有实物与镜像的关系,称为对映异构例如: COOH COOH H OH HO H CH3 CH3构象异构:由于围绕σ键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不同的排列方式叫构象异构例如:1-溴丙烷的全重叠构象和对位交叉构象,CH3BrHHHHBrHHHHCH3 3.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大类诱导效应:由于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生的一种极化效应,沿σ键由近而远传递,距离越远影响越小它包括吸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在共轭体系中由于电子的离域而产生的效应,沿共轭体系以极性交替的方式传递,不随碳链的增长而减弱它包括吸电子共轭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的形式有π-π共轭(如共轭烯烃、苯环)和p-π共轭(如烯丙基碳正离子)要求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能用电子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游离基的稳定性,取代基对羧酸、酚酸性的影响及对胺碱性的影响;解释不对称烯烃进行亲电加成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卤代烃和醇进行消除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加成反应:根据反应历程不同分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加成1) 、亲电加成: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 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核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以及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都是亲电加成反应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 (2)、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
要掌握亲核试剂的概念、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简单加成及加成─消除)、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化合物与氰氢酸、亚硫酸氢钠、醇、格氏试剂、氨及氨衍生物的加成都是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HCHO>CH3CHO>RCHO>C6H5CHO>CH3COCH3>RCOCH3>C6H5COCH3>C6H5COC6H5 (3)、自由基加成: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加成反应除上述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共轭二烯的双烯合成等 2、消除反应 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 而形成 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卤代烃脱卤化氢和醇脱水是重要的消除反应 (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要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β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β碳上的氢原子。
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 (2)、醇的消除:醇的消除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消除方向也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要掌握不同结构的醇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醇>仲醇>伯醇 3、取代反应 根据反应历程的不同可分为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游离基取代 ⑴、亲电取代:由于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发的取代反应称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付氏烷基化和酰基化以及重氮盐的偶合反应等,都是亲电取代反应,萘环和芳香杂环上也能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要注意苯环上有致钝基团时不能进行付氏反应,苯环上进行烷基化时会发生异构化现象掌握萘环上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第一个取代基主要进入α位,第二个取代基是进入同环还是异环由原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决定掌握五员、六员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以及它们与苯环比较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差异,呋喃、噻吩、吡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苯大,而吡啶比苯小 ⑵、亲核取代 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水解、醇解、氰解、氨解,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醚键的断裂,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等都是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可按两种历程进行,单分子历程(SN1)和双分子历程(SN2),一级卤代烃易按SN2历程反应,三级卤代烃一般按SN1历程反应,二级卤代烃则两者兼而有之。
要在理解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要注意,在碱性条件下卤代烃的取代和消除是互相竞争的反应,三级卤代烃容易发生消除,一级卤代烃易发生取代,强极性溶剂(如水)有利于取代,而弱极性溶剂(如醇)和强碱(如醇钠)有利于消除,高温有利于消除⑶、自由基取代由自由基的引发而进行的取代称自由基取代烷烃的卤代,烯烃和烷基苯的α卤代是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光照或过氧化物存在自由基的稳定性和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的烷基数目有关,烷基越多,稳定性越大自由基的稳定次序为:三级>二级>一级>·CH34、氧化还原反应 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种类型 ⑴、氧化反应 烯、炔、芳烃侧链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