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doc
8页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 者】杨雄研究生论坛关键词 性别心理差异 性别角色 男女兼具型 元分析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B842.1 一、西方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概况性别心理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如能力、人格)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统计意义上的差异,即把两性各自总体平均起来加以比较的差异对两性差异的心理学研究不涉及两性基本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有关两性心理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见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献,但较全面的心理学研究则始于汤普森(1903)用一系列的量表对两性心理长达几年的测量,以及他的专著《两性的心理特质》从性差研究的历史来看,西方的性差研究可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1894—1936):从Ellis(1894)出版《男性和女性》一书开始到Terman、Miles(1936)《性别与人格》的出版为止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是用测验来检验男性在智力上是否优于女性许多心理学家得出两性在一般智力上无差异的结论(如Miles,1935)〔1〕 第二时期(1936—1954):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发展是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作为两极的人格特质的观点的提出和推广。
Terman、Miles(1936)在《性别与人格》中介绍了以自我报告的方式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进行的测量后来, “男性气质—女性气质”量表成为多项人格问卷(Pleck,1984)〔2〕的标准组成部分心理学家主要对特殊智力(如数学能力)和非智力品质上的性别差异感兴趣,但由于当时心理学界的主流是力争发现人类行为的普遍原则,因而在研究中往往控制性别变量,多采用同一性别的被试为样本,并且有忽略女性的倾向Terman、Tyler (1954)在《儿童心理学手册》中用一章来讨论“性别差异”,因此把其作为这一时期的结束标志 第三时期(1954—1966):这一时期,心理学家关注性别角色的发展,强调性别角色认同,主要研究儿童如何实现性别角色认同等问题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测量仍很流行,在心理学研究中忽略性别(特别是女性)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四时期(1966—1974):Maccoby(1966)《性别差异的发展》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性差研究领域的又一进步,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性别角色认同的认知发展理论(Kohlberg,1966)和社会学习理论(Mischel,1966)以及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由于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冲击着歧视妇女的各种传统观念,人们开始重视有关妇女心理的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造成性别差异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
第五时期(1974—1982):Bem(1974)介绍了一个新的心理构念——“男女兼具型”, 即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混为一体,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男性没有男性气质,女性没有女性气质(即男女兼具型)被认为是“健康、合理的”,因为它使得个体能根据情境的要求而作出相应的行为Bem(1974年)编制了测量“男女兼具型”的量表1974 年还有一本被公认为西方性差研究的经典著作问世,这就是Maccoby、Jackli n的《性别差异心理学》Maccoby、jacklin从1967年至1973 年间涉及性别差异的1600多项研究中归纳出两性在4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语言能力上,女性优于男性;在空间能力上,男性优于女性;在数学能力上,男性优于女性;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大的身体攻击性和言语攻击性此外,两性在触觉感受性、焦虑、活动水平、竞争性、助人行为上都有可能存在着差异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对这些结论提出质疑Block认为Maccoby、Jacklin概括的研究中有3/4的被试局限在13岁前这一年龄范围,因此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怀疑,而且他们得出结论的程序也是不准确的,忽略了一些有显著意义的研究并在分析过程中概念不清〔3〕。
Frodi、Macaulay(1977)〔4〕对男性比女性攻击性强的结论提出疑问Caplan、Macpherson(1985)〔5〕也认为两性在空间能力上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总之,以前被认为是“广泛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在这一时期“变少”、“变小”了 第六时期(1982年至今):Sherif(1982)《性别认同研究中必需的概念》一文的发表揭开了本阶段的序幕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将性别作为社会范畴来考虑S herif将“sex”和“gender”作了区分,认为“gender ”是一个社会标准的社会范畴系统这一时期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倾向是承认两性之间确有差异存在,社会化过程也是形成两性心理差异的过程此外, 性差研究的重要进展还表现为元分析(Metaanalysis)技术的运用Smith、Glass(1977)首次运用元分析的技术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研究〔6〕Hall(1978)将其引用到性差研究之中, 从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如Cooper&Hedges,1994,Oklin,1985; Rosenthal,1991,Cook,1994;Durlak&Lipsey,1991;Eagly,1981 等)都运用此方法对性差研究作过综合分析〔7〕。
Maccoby 、Jacklin(1974)对1600多项研究进行综合的方法是传统的综述方法,主要是依赖研究者直观的分析,进行描述性的定性的综合,它仅能辨别出许多性差研究之间大的差异,而元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综合方法,它不仅能揭示出许多研究所存在的一致性,还能揭示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元分析主要是采取数量化的指标,对各研究的效应大小( effect size)进行复合,从而对这些研究所揭示的总的效应大小作出估计,并对这些效应值与研究特征间的协变关系进行分析性差研究元分析使用最多的效应大小(效应值)指标是标准平均数差异(d),而d=M[,1]-M[,0]/S(M[,1],M[,0]分别是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样本平均数,S既可以是控制组的标准差, 也可以是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混合标准差),按Cohen(1977)〔8〕的标准, d 的绝对值为0.2、0.5、0.8分别代表小、中、大三种效应值d值越小,意味着性别差异的程度越小,如果d值为正,表示男性平均水平高于女性,d值为负,则表示女性平均水平高于男性元分析的整个程序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元分析是以若干单个研究为原始资料,因而这种更高一级逻辑形式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无疑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为此,本文所介绍的性差研究多是用元分析进行的综合研究由此可见,西方性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在不断的发展,而且有关性别差异的结论也不断受到质疑、补充或修正性别差异研究发展至今,其现状如何呢?以下将着重介绍当代心理学家关于能力、人格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 二、在能力上的性差研究 (一)认知能力上的性别差异从Hyde(1981)〔9〕运用元分析对两性的认知能力进行综合研究开始,这类研究就与日俱增(如Feingold,1988,1993;Friedman,1989, Linn&Peterson,1985, 1986;Master&Sander,1993;Hyde,1990等)〔10〕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言语、空间、数学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上这类研究的结果很不一致,有人(如Feingold,1988)〔11〕认为认知能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Halpern(1989)〔12〕等则对此提出异议Hyde、Linn(1988)〔13〕对言语能力方面的性差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在言语能力上的优势并不明显(d=0.11), 两性在词汇、阅读理解、写作、言语产出、学术性向测验的分数等方面差异不大,而且性别差异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这一点与Maccoby、jacklin所认为的大相径庭。
此外,空间能力的性差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心理学者的关注Linn、Peterson(1986)〔14〕的元分析得出结论:两性从7、8岁起在视觉空间能力上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并且18岁时差异最大,从总体上男性优于女性Masters、Scanders(1993)〔15〕通过三维图形的心理旋转测试也证实了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占优势我国学者吴福元(1983)〔16〕、周川(1983)〔17〕运用WAIS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过测验,得出男生的空间分析综合能力优于女生的结论而张厚粲(1989)〔18〕运用瑞文标准推理对我国5—70岁年龄段被试进行了大范围的测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年龄段的男女在空间思维上的差异不明显赵叶珠、林仲敏(1993)〔1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男女大学生在空间思维方面差异不显著,但个体差异显著迄今为止,对两性在空间能力上的差异大小尚无一致看法Maccoby曾在1974 年提出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的观点,此后有许多研究支持或否定了这一结论 Hyde 、 Lamon(1990)〔20〕对100项这类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总体效应值(d=-0.05),表明女性具有微弱的优势,并且性差大小随着年龄和教育程度而发生变化。
在初等教育阶段,女性的计算能力优于男性,两性在问题解决方面差异不明显,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男性往往占据优势,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以上仅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可以看出,要给在认知能力方面的两性差异下一个确定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这些研究结果无疑会冲击人们的一些刻板观念(如女性的言语能力比男性强等) (二)领导能力上的性别差异妇女从事领导工作的潜力及效率如何呢?她们能胜任一贯由男人统治的领导职位吗?Eagly、Karu(1991)〔21〕的元分析表明:在最初无领导的团体中,男性比女性更易成为这个团体的领导Eagly、John son(1990)〔22〕对有关领导风格的性差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的研究和对非领导者(如雇员或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女性有人际关系取向及民主的领导风格,而男性有任务取向及专制的领导风格, 但在组织中进行的研究却未能表现出这种明显的差别 Eagly、Karau和Makhijani(1995)〔23〕对有关领导有效性方面的性差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在组织或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中,男性与女性领导者都表现出相同的领导能力和效率不过在那些被认为是比较男性化的角色任务(军事任务)中,男性领导者的效率更高,而女性领导者在某些情境(如教育组织、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中占有优势,即领导角色与领导者性别相符时能增加领导有效性,这与人们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关。
三、人格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 (一)人格过程的性别差异关于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Eagly、Crowley(1989)〔24〕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男性一般比女性更乐于助人,而女性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比男性多Eagly 试图用性别角色理论来解释这类现象,认为助人行为受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男性帮助他人被看成有英雄气概,而女性帮助他人被看成是有教养的,因而男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关于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Eagly、Steffen(1986)〔25〕元分析的结果表明:尽管这方面的各项研究结论不大一致,但从整体上看,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尤其表现在男性的攻击行为多是给对方带来伤痛或身体上的伤害,而女性的攻击行为多是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或人际关系上的损失攻击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女性多认为实施一次攻击行为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且会给自己带来遗憾、焦虑甚至危险,而男性有这种体验的不多此外,Hyde(1984)〔26〕进行的元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关于性心理和行为的性别差异也有大量的研究报告Oliver、Hyde(1993)〔27〕对177个这类研究作了元分析, 结果表明:两性在手淫的发生率上差异最为明显,男性手淫的发生率要高得多(d=0. 96)。
此外,对性放纵的态度也表现出较大的性别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