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118856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51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    彭继裕 施惠玲【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有效传承历史文化、缔造文化共识和实现文化教化等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偏狭的民族文化观、乏力的文化传播、凸显的文化窘境和不良的文化活动等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完善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和深化文化实践等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Key】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策略【作 者】彭继裕,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施惠玲,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100044D633  A  1004-454X(2022)01-0073-000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关乎民族发展进步先后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这既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近年来,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等内容。

      系统分析这些理论能够了解这一议题的研究概貌,对于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文献回顾:理论梳理与概念厘定2014年党中央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并强调“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252学界对这一议题的研究也不断丰富,主要探究了相关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件、挑战和路径等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学者们对于其概念的认知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包括了这几种观点1)“认同说”学者高承海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一种国家认同,包含了认知认同、身份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4]其本质可以理解为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共有身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政治共同体的认同2)“社会意识说”学者董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5]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包含了各族人民的理性思维和情感记忆,具有其他社会意识所不具有的强大感染力和号召力3)“互动说”学者李曼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交往互动的结果,更是五千多年以来历史生成的结果[6]这是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对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的反映。

      4)“情感说”学者杨玢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作一种共识性价值和共鸣情感[7]它既可表达各族人民情感,又能塑造民族历史第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是一种口号性活动,需要各方面支持其中,学者张伦阳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条件包括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物质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基础、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作为社会基础[8]而学者李静认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促成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另外,学者陈蒙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民主法治和和美共生等理念[10]第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当前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交往互动、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其中,学者马福运认为西方反华势力和“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存在,会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恐怖活动,严重制约国家稳定发展,危及民族团结繁荣[11]同样,学者王易等人指出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封建残余思想,暴力恐怖活动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等都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困难重重。

      [12]此外,学者王中女指出多元一体格局的对立统一和高速度现代化失衡等挑战,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挑战,不利于民族团结,难以凝聚共识[13]第四,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学者们主要从文化学、法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策略首先,文化方略学者宫丽指出整合文化资源、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遵循文化规律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14]其次,法治化进路学者李涵伟等人指出提高民族团结立法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宪法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等途径都能夠促进民族和谐[15]再次,心理学路径学者管健等人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包括促进文化交流、培育共同文化意识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等[16]最后,政治认同路径学者严庆认为加强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综上所述,多数学者遵循了“是什么”——“意义”——“如何培育及铸牢”的研究路线这些研究丰富和系统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研究层次不够丰富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文献梳理和政策解读,尤其是宏观政策方面的解读政策的宏观解读通常采用一种罗列民族研究各领域中的通用对策,对于中观和微观层次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虽然有部分学者采用了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但也存在研究同质化和东部沿海地区较之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其二,前沿性研究略显不足如从现代性和历史性的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三,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或多或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能动性反映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没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生成的过程71985519-5280-411F-B6FB-607648809A4E尽管学者们从多维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达成共识这既不能把握其实质,又难以推进该研究深入发展为此,立足于已有研究,本文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本质上,它是中国各民族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有关历史、制度和政治等层面的共识具体而言,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认同内核国家、民族、文化、执政党和制度的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2)共同取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内涵和要义,能有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经验性心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人们有关共同体的认知和信念的集体归属心理,它会随历史发展而变化4)主体行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处于一种静止和停滞不前的状态,需要借用主体的行动推动其不断发展共同体中各成员主要表现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行为取向5)综合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包括了人们有关经济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精神文化共同体等多方面整体认知二)问题提出: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从上述的相关文献梳理可知,学理性研究还有待加强,部分学者甚至仅借鉴西方学者关于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去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学者们还从经济、政治和法治等视角探究这一议题,但是以文化为切入点的探究还不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作由族群文化上升到国家层次文化,更是文化权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实质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一方面,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于特定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反映,承载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文化认同能够整合价值观念,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指引人们的共同行动,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此,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探析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摆脱的困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略,希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积淀后的文化滋养,意味着它并非凭空生成的,而是承载着文化基因,具有文化属性它不但能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画像”,而且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缔造文化共识和实现文化教化,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一)文化赓续:展现文化风采,传承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任务进行民族精神塑造与重塑由此可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寻根和文化建构活动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展现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实践过程,通过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守诚信”等有益成分,既可以展示其独有魅力,又能促进其实现创新性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并得到有效传承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传承个体文化观念换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借用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陶冶人们的情操,型塑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再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要求各族人民欣赏和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文化生命力这一项活动在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这有助于人们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服务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既丰富了其内涵,又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二)文化指向:促进文化交流,缔造文化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可以加强文化交流、建立共有精神家园和促进文化认同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和共乐于各个社会生活场域中,能有效加强人们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以及深入挖掘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和优势,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发展[18]这种文化交流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种濡化过程,各民族成员在彼此的交流中领略文化的魅力,并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建立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往发生于人们之间的文化交往互动实践场域当中,能够促进认同的观念聚合和情感归属强化,建立起各民族的价值共识即共有精神家园。

      这种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往往得益于各民族文化分支中那些与整体性规范、情感和目标相融合的价值诉求和思想倾向[19]同样,这种共有的精神家园内蕴共享发展成果、共攀文明高峰的追求,能够协调共同体内部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保护好、发展好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各族人民文化认同增强意味着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意义链接也更为密切,影响民族成员的政治观念和精神信仰,为建设共同文化符号、遵循共同思维方式和秉持共同文化理念奠定基础三)文化效益:注入文化血液,实现文化教化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效益主要体现在约束个体行为规范、唤醒个体理性思考能力、丰富个体精神世界以及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等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规范个体行为和平、和谐、和睦等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各族人民之间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行动,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即凝聚人心,形成大局意识,并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动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唤醒个体理性反思能力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采用的道德说教形式不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用了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融入各族人民的生活当中,能使各民族文化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