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国际贸易1.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59898196
  • 上传时间:2022-1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0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习题课一、国际贸易理论 :习题1 :下表列出了本国和外国生产一单位大炮和一单位黄油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大炮和黄油都只用劳动,本国的总劳动为100小时,外国总劳动为120小时大炮(1单位)黄油(1单位)本国5小时2小时外国3小时3小时1. 两国分别在哪种产品上有比较优势?2. 封闭经济下,两国的国内相对价格?3. 两国自由贸易以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为多少?答:1.一种是看劳动生产率之比本国在生产大炮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0.6倍(1/5:1/3=0.6),在生产黄油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1.5倍(1/2:1/3=1.5)显然本国应该生产相对外国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产品,即黄油外国应生产大炮另一种是看机会成本本国一单位大炮的机会成本是2.5单位黄油(5:2=2.5),即为了得到一单位大炮必需为此放弃的黄油;而外国生产一单位大炮的机会成本是1单位黄油显然外国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更低,应此外国应生产大炮本国在生产黄油方面机会成本更低,应生产黄油2. 本国国内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2/5外国国内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13. 本国国内相对价格=外国国内相对价格=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

      它将介于本国国内相对价格和外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即2/5到1之间如果最终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4/5习题2: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发生贸易,哪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幅度更大一些? 习题3: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习题4:如果假定法国生产葡萄和汽车,土地是生产葡萄的特定要素,资本是生产汽车的特定要素工人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在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内,讨论国内要素的报酬怎样变化1. 世界市场上葡萄的价格上升5%;2. 有大量外国汽车厂商到法国投资;3. 生产葡萄和汽车的工人都减少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习题1、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a)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b)天津的食街;c)微软公司;d)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e)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习题2、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a)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b)Intel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c)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d)中国是主要的电视机出口国;e)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运动服装和鞋三、进口保护政策 关税:假设某一小国,它对某一产品的国内需求曲线为D=200-5P, 国内供给曲线为S=50+5P. 开始时该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世界市场价格PW为10美元。

      现在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对该产品征收2美元的从量税,试分析计算:(1)实行关税后的国内市场价格(2)关税收入(3)国内产出的变化情况(4)关税给本国带来的经济影响配额:假设A国是一个小国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为10美元每包它的需求曲线:D=400-10P, 供给曲线:S=50+5P,该国对花生进口实行50包的配额限制,求:1,A国国内市场花生价格2,配额收入3,国内产出的变化情况世界市场价格:假设越南(V国)和马来西亚(M国)两国大米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V = 1.5 – QV, PM = 2.2 - 2QM 供给曲线分别为:PV = 0.1 + QV, PM = 0.6 + 2QM 试计算:1.两国自给自足时大米市场均衡时的产量和价格2.自由贸易时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和各国的进口量或出口量有效保护率:假设国际市场上汽车售价为每辆10000美元,整套散件每套售价8000美元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本国售价与国际市场相同 1.如果该国对汽车实行保护,征收 10%的关税,整套散件实行自由贸易,求ERP ERP=(3000-2000)/2000=50%2.如果对汽车征税10%,对散件征收10%,求ERP ERP=(2200-2000)/2000=10%4. 如果对汽车征税10%,对散件征收15%,求ERP ERP=(1800-2000)/2000=-10%结论: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超过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可能大大低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甚至出现负保护。

      出口鼓励措施:假设下面是中国20英寸电视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世界市场价格是$500价格($)100200300400500600需求14013012011010090供给8090100110120130如果政府决定促进本国电视机产业的生产并征求你的意见,以下几种政策你会推荐哪一种?(假定中国是电视机出口小国)1.对每一台出口的电视机给予$100的退税2.企业每生产一台电视机给予$100的补贴3.对该产业承诺$600美元的保护价课件计算题:1.本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D=100-20P,供给曲线为S=20+20P.外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D*=80-20P,供给曲线为S*=40+20P如果本国对小麦进口征收0.5单位的从量税,世界市场价格为多少?贸易量为多少?2.进口一批手表共5000只,完税价格为$6/只( $600/只),手表从量税为$15/只,从价税率为15%,请问:1)该批手表的从量税? 2)从价税? 3)复合税? 4)选择税(择高计征)?计算:当手表为$6/只时:从量税=15×5000=75000 从价税=6×15% ×5000=4500当手表为$600/只时: 从量税=15×5000=75000 从价税=600×15% ×5000=4500003.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平均名义保护税率在第一加工阶段在4.5%,在第二加工阶段为7.9%,在第三加工阶段为16.2%,在第四加工阶段为22.2%。

      这种关税结构现象称为关税升级或阶梯式关税结构请问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提示:对应的有效保护率分别为4.6%、22.2%、28.7%、38.4%4.假设A国是一个小国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为10美元每包它的需求曲线:D=400-10P, 供给曲线:S=50+5P,该国对花生进口实行50包的配额限制,求:1)A国国内市场花生价格 2)配额收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国际分工的利益:1、专业化提高生产技能2、人力、物力、资源在最佳状态组合,发挥最大效益3、节约劳动时间,提高产品品质,增强竞争能力。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学说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对自由贸易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按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以相对成本论取代绝对成本论,把比较成本说由流通过程深入到生产过程,因而使自由贸易理论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这一学说,在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斯密奠基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经济学的大厦,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很大,被看成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一来,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将增加,同样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李嘉图以英国的毛呢和葡萄牙的葡萄酒为例,把两国之间的成本比较改为国内商品之间的成本比较,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各国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构成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在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各国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各个国家都从中受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具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以及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仅考虑狭义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广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

      郝一俄生产要素禀赋说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比例说,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学说代表作:《域际和国际贸易》俄林在该书中采用了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较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因此又被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原理,这一原理是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有合理的成分和可借鉴的意义赫-俄原理要点如下:1、每个区域或国家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用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和输出丰富的商品,输入稀少的商品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价格差别,是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不同国家不同的成本比例,源于各国国内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而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之比,是因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存在着不同之比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是因为各国所赋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的不同,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国各种生产要素不同和价格不同的基础之上的。

      即使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由于各国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也会出现生产要素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条件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利益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最有效利用将会比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得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