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接受美学方法论研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79270187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6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接受美学方法论研究    (湖北咸宁学院艺术学院437005):G0:A:1673-0992(2011)03-0000-01摘要: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接受美学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它的产生开辟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其产生、理论内容以及特点作一个梳理关键词:接受美学本文期待视野空白20世纪初期,随着俄国形式主义思想的发展,文学研究的重心逐渐发生了变化,即从以作家为中心的研究(外部研究)转向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内部研究)他们认为,本文才是文学研究的中心,本文是一个特立的个体,一经作者创作出来后便具有了独立性,与作者没有关系,而且本文和现实生活也没有关系对文学的研究,应该抛弃其外部的研究,而走向本文的文学性研究,即本文的内部研究进一步,他们认为本文的文学性与作家心灵表现和现实反映并没有关系,文学性只是由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异性决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在20世纪中期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思潮,直接导致了文学研究者将作品看成是一个自足的封闭整体,仅仅只关注作品本文的语言、意义、主题、结构、形式特征,最后甚至走向了割断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的联系。

      随着伽答默尔的新解释学在60年代的兴起,人们逐渐感觉到单纯的作品研究或单纯的作家研究都比较片面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向作品内部研究的思潮首先提出了挑战,对本文中心论进行了反拨,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姚斯说,只有运用“历史接受方法”,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及其意义和价值他说:“必须从三个方面去考察文学的历史性:文学作品接受的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同一时期文学参照构架的共时性方面以及这种构架的系列;最后,内在的文学发展与一般历史过程的关系可以说,姚斯的文学理论既注重文学的本体性,又避免了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偏颇他以文学及其接受为中心,而又不脱离一般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过程去寻绎自己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使得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根基将文学看成文学效果的历史是接受美学的审美策略姚斯既然把读者放在决定文学价值的重要地位,那么他必然要把文学史看成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在他看来,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姚斯认为,读者的阅读感受与自己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无味。

      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宽了新的期待视野而且,假如人们把先前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描绘为“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文学接受具有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两种形式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纵的历史接受与横的同一时期的接受的划分所谓垂直接受,即从历史沿革角度考察作品的接受、评价和影响的情况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因各自历史背景的差异,必然对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有着不尽不相同的理解、解释和评价所谓水平接受,即指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具有同中求异、异中有同的状况文学接受不仅要考察历时性因素,也要考察共时性因素接受美学围绕着读者与本文的对话这一焦点,展开了自己研究的新纬度可以说,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具有同过去一切文艺理论不同的全新的理论特征,形成了一种对文学总体活动过程研究的新思路其主要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与读者无涉的自足客体相反,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存在的,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文学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它之物”可以说,使文学成为“为它之物”的正是读者,读者在文学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因素,而是居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二、恢复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审美经验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方面:诗、审美、净化姚斯分别把“诗”称为创造的活动;把“审美”称为接受的活动;把“净化”称为交流的活动他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纬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艺术生产的审美经验是诗诗已不再是指一种摹仿的先在完善的能力,而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其本身就能完成完善的审美意象的能力接受的审美经验是审美愉悦姚斯对具有“人类共有”的功能的审美愉悦表示赞赏他认为,愉悦层次上的审美经验肩负着反抗社会异化的重任,即利用审美感觉的语言批判和创造功能,反抗文化思想中处于依附地位的语言并且,审美感知还用来保护人的原初的世界经验,维护一个共同的视野,联络与其自身经验相疏离的社会净化可以理解为艺术与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流的组成部分三、注重文学交流活动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人是主体,本文也是主体人与本文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人要认识自己,首先得认识人类文化的本文,而人要认识本文,也得认识人本身,人与本文相互理解,相互说明。

      艺术交往是历史的,这一活动关注的不是文学本文的结构,而是对文学本文的理解的历史性本文存在于文学视野中,存在于人类历史性接受的不断交替演化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本文,也不存在超越时空、超越历史的本文,本文的意义存在于解释它的人的理解意识之中,本文是人的理解的文学效果史中永无止境的显现,而效果史和接受史都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接受美学将文学主体性的建立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所在,认为作品作为主体的创造活动的终点,同时又是接受主体欣赏活动的起点,正是作品沟通了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个主体世界因而,从本质上说,艺术活动就是一种寻求对话的活动,一种交织着问与答的活动接受美学鲜明的标示出审美主体是艺术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强调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能动的艺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对接受主体性的呼唤,对人这一终极本体的潜在性和可能性的重视,是接受美学最大的特色接受美学同20世纪其他美学思潮一样,回避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问题而是将重心放在艺术的具体接受过程特征和心理形态的揭示上而且,接受美学较少论及作品本文的形式和意义以及作家创造活动及其主导地位,给我们一种忽略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研究的印象,又导致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文学活动的总体系整个格局失衡。

      最后,接受美学在强调文学通过读者的接受发挥其社会效果时,对社会、对文学创作与阅读的制约作用论述显得比较单薄参考书目:【1】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成复旺,《艺文理论志》,上海人民出版社,998年版【4】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北京出版社,987年版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