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doc
36页1《红楼梦十二支曲》共 14 首,为便于与“判词”对应:〖“《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终身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方为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⑴【典注及寓喻】①终身误:作者自拟的曲牌名,下面各曲同此曲牌名即概括曲子的题旨②金玉良缘:金,指宝钗的金锁;玉,指宝玉的“通灵宝玉”在第八十四回里凤姐说宝玉与宝钗是“天配的姻缘”③木石前盟:木,指林黛玉,第一回里说她是灵河畔的绛珠仙草;石,指贾宝玉,第一回里说他是青埂峰顽石转世; 前盟,前世的盟约④高士:品德高尚的人,语带讽刺 “雪”与“薛”同音,兼喻其冰冷⑤仙姝(音梳):美丽的仙女这里喻林黛玉聪明美丽⑥齐眉举案:用《后汉书·梁鸿传》典,比喻妻子对丈夫恭顺、夫妻恩爱⑵【简略析评】以贾宝玉口吻唱的这支曲,抒发了他对黛玉、宝钗的不同态度表示他对与林黛玉之间基于叛逆思想基础的“木石前盟”不能忘怀,而对强迫撮合的“金玉良缘”始终不满作者以它作为全书的线索进行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肯定了“木石前盟”,否定了“金玉良缘”,带有进步思想倾向但他又把宝、黛的爱情悲剧只看成是“美中不足”,说明他还没有理解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二)·枉凝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2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⑴【典注及寓喻】①阆苑(音浪院)仙葩(音趴):阆苑,传说中仙人的园林;仙葩,鲜花,这里指林黛玉②美玉无瑕(音霞):瑕,玉的疵斑完美无缺的玉,这里指贾宝玉③心事终虚话:心事,指宝、黛真心相爱的思想感情; 虚话,空话④嗟(音皆):叹息⑤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非真实的景象,以此来比喻宝、黛爱情的破灭,水中月,指宝玉,镜中花,指黛玉⑵【简略析评】写宝、黛爱情悲剧的《枉凝眉》,表露了作者的思想理念,即:宝、黛爱情之所以注定是一场悲剧,是因为把持荣府家政大权的王夫人、王熙凤从荣府利益角度出发,选择了宝钗,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1、2)〗林黛玉与薛宝钗(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⑴【判词形式】 [以五言绝句形式,将林黛玉与薛宝钗两女在同一首诗里合判,颇具意味]⑵【判词的配画描述及含义】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有一股金簪。
3两株枯木象征“林”,“玉带”是“黛玉”谐音的倒置雪”是“薛”的谐音,“金簪”是“宝钗”的同义词 ⑶【典注及寓喻】 ①停机德:用《后汉书·列女传》典,说的是汉人乐羊子远道寻师求学,期未满便返回家中其妻正在织布,停下操作,用刀割断刚织的布说道:“你求学中途返回,跟割断织的布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从了妻子的劝告,于是回去完成学业乐羊子妻这种劝夫求学的“停机德”,被奉为贤妻的典范这里指薛宝钗力图以封建道德影响贾宝玉 ②咏絮才:用《晋书·列女传》典,说有一天下雪,宰相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他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人因以“咏絮才”来称赞女子的文才这里指林黛玉有文才 ③玉带句:“玉带林”为“林黛玉”的倒念玉带本为系于腰间之物,今挂林木之上,寓黛玉的悲惨命运 ④金簪句:“金簪雪”寓薛宝钗的名字雪里埋,喻薛宝钗为封建礼教殉葬的命运⑷【简略析评】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人物,薛宝钗具有封建礼教所要求的“德”,林黛玉却有着封建阶级所不允许的“才”后两句隐喻黛玉的悲惨命运以及薛宝钗为封建礼教殉葬的结局〖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3)〗 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
⑴【判词形式】 七绝 4⑵【判词的配画描述及含义】 配画是一把弯弓,谐“宫闱”、弓的上面有颗香橼,谐“元春”画面暗喻元春入选皇宫成为皇帝的妃嫔(读作“非贫”) ⑶【典注及寓喻】 ①二十年来:元春入选皇宫,直到死去,作为妃嫔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辨是非,是说元春终于明白,入选皇宫作为妃嫔,在别人眼里多么荣耀,而对自己来说,则是好像处于“不得见人的去处”,宫女、妃嫔的生活其实多么痛苦! ②榴花:石榴花开放的时候,一片火红,与宫闱映衬相照,呈现出一派赏心悦目的艳丽风光 ③三春:一指“阳春三月”,一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争及,怎及初春景,指(从外人的角度看)元春入选皇宫作为妃嫔的荣耀 ④虎兔句:按属相的说法,是“寅虎卯兔”,虎兔相逢,即虎年与兔年相交大梦归,“死亡”的委婉表达方式这里暗示了元春的死期《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说到,元春死于甲寅年的十二月十九日,而此前一天(十二月十八日),正是“立春”,日期尚在甲寅,节气已交乙卯 ⑷【简略析评】 贾元春入选皇宫的缘由是“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对大多数年轻女子而言,这当然是皇宫掩人耳目的说法对那些“妃嫔”、“女史”的家族亲人而言,也多多少少含有自欺欺人的感情成份。
元春后来又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成为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一员,这对贾府来说,获得如此巨大的“有力靠山”,是何等荣耀!元春“二十年来”的宫廷生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贾府在最高统治集团中的政治代表,而她的死亡,则使贾府如丧考妣,预示其行将衰败 〖“《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三)·恨无常》”〗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5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⑴【典注及寓喻】 ①无常,即“无常鬼”民间迷信的说法,无常鬼能勾人魂灵这句的意思是说,才刚享受了荣华富贵,可恨又要死了 ②眼睁睁、荡悠悠、望家乡,三个三字豆句,全都是被“无常鬼”“带走”后元春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③向爹娘梦里:按这支曲的脉络,曹雪芹要有“元春托梦”的交代高鹗续本中却没有元春给父母托梦的描写,但在第八十六回,贾母与大家聊天时叙及元春,说贾母曾梦到与她有过谈话贾母说:“你们不信,元妃还和我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 ④天伦,指家庭中父子、兄弟的亲属关系这里元春以“儿”自称,接下来的“天伦”,就是对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有亲属关系的人进行劝告。
⑵【简略析评】 以元春口吻唱的这支《恨无常》曲,与她的“判词”对应,在“大梦归”的时候,才始“辨是非”什么“是非”呢?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怎样“辨”呢?曲末唱道:“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为什么要托梦“天伦”劝告他们早日从官场仕途“退步抽身”呢?这就是元春“辨是非”的结果,“二十年来”的宫廷生活,使她看透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家帮派之间激烈决绝的尔虞我诈、倾轧争斗没有背景和靠山,在那个社会中将无立锥之地! 小说以如泣如诉的笔调,对元春的“芳魂消耗”寄予了深切的哀悼这正说明,囿于时代的局限,曹雪芹就是“这一个”作者〖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4)〗 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⑴【判词形式】 七绝 6⑵【判词的配画描述及含义】 判词配画的画面是两个人放一只风筝,大海上有一艘木船,船中一掩面女子,状若悲泣 探春的生母是贾府的妾赵姨娘;在名份上探春又是王夫人的“女儿”,“两个人放一只风筝”,暗喻探春一生受到来自嫡亲和庶生两种势力的支配和影响风筝”暗喻她的命运如同风筝一样随风飘荡、受人牵制大海上一艘木船”,暗示探春离疆飘海,远嫁他乡。
⑶【典注及寓喻】 ①才自清明句,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里,探春判词第一字就是个“才”字,可想而知,后边两个“自”,当然是枉自、纵然、即使的含意了更何况“才女”“生于末世”呢? ②运偏消:既“生于末世”,“运”怎能不“偏”,偏运又怎能不“消”? ③清明涕泣句,古代民俗,离乡在外客居的人,清明时节到水边祭祖这里说探春远嫁海疆,只能水边泣寄思亲望乡之情 ④千里东风句,说探春远嫁,既相距千里之遥,与亲人相见也只有托梦于夜寐,寄望于东风 ⑷【简略析评】 《红楼梦》中,多处体现探春既有“补天”之志、又有“补天”之才的性格特征,在协理贾府家政过程中,探春提出的不少改革方案,展示了她“改革家”的才智的形象 然而,探春虽有“补天”之志、之才,生在封建社会末世的这样的“才女”,恰恰注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心机,连她自己也受到摆布,远嫁他乡 〖“《红楼梦十二支曲(之四)·分骨肉》”〗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7奴去也,莫牵连 ⑴【典注及寓喻】 ①曲目:分骨肉,指骨肉分离 作者在设计十二支曲的曲目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除第一支“首曲”“红楼梦引子”及第十四支“尾曲”“飞鸟各投林”外,其余“正曲”均为三字结构: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和好事终 ②一帆风雨句,与家人分别远离,三千行程,“一帆风雨一路凄”,是非好兆头 ③残年,残余的年岁,人的晚年,这里指父母等老人 ④穷通,贫穷困顿和显赫通达 ⑵【简略析评】 这支曲子是以探春的口吻唱的,既有心志,又无能为力的探春,对于自己无以诠释的命运,唱出了“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的“缘、定”论调,因而不思抗争,屈己远嫁这标志着贾府及其所赖以依存的封建王朝,已经到了分崩离析、骨肉飘零、行将衰亡的地步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5)〗 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⑴【判词形式】 [在给“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中,最为奇怪的是史湘云的这一首 别的“判词”要么是七绝,要么是五绝,即使是“折腰体”的绝句形式,也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因为按作者驾驭格律诗词的水平,当不会出现那样的“疏忽”照此推论,我认为,史湘云的这一首,应是一首七绝,只是出于某种考虑,作者在一、三句中分别取去了两个平声字和两仄声个字。
这里用平仄分析的方法来看一看: △△富贵又何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襁褓之间父母违;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展眼吊斜辉▼▼,仄仄平平平仄仄 8湘江水逝楚云飞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很明显,这的确是一首“减字七绝”] ⑵【判词的配画描述及含义】 判词的配画是:晚空中几缕飞云、黄昏里一湾逝水 画面上“水”指的是湘水,“飞云逝水”,暗喻“湘”和“云”,整幅画暗示了史湘云因家势衰败而终身不幸 ⑶【典注及寓喻】 ①富贵二句,说的是,即便有着“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于从小就失去父母、由亲戚抚养的史湘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襁褓之间,此处指婴儿时期违,此处指别离、逝去 ②展眼句,展,展开、放开展眼,放开眼向远处看吊,凭吊斜辉,夕阳的余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暗示史湘云婚后不久丈夫便得了重病,犹如夕阳西下,好景不长 ③湘江句,湖南古为楚地,下有湘水,上有楚云,暗含了史湘云的名字这里以“湘江逝去、白云飞散”的比托手法,暗示史湘云后半生家势衰落,命运凄凉 ④弄清了诗句含义后,我们倒回头来,作一个“补词”的尝试 通过“富贵二句”和“展眼句”的解析,是否可以给第一句开头补上两个平声字“侯家”?在第三句末尾补上“愈重” 两个仄声字? 这样,整首诗为: 侯家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愈重, 湘江水逝楚云飞。
⑷【简略析评】 小说中,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史鼎家,得不到亲恩和宠爱她在家庭中遭受的这些冷酷待遇,揭露了封建宗族关系的虚伪和残忍她成人后,配了个“才貌仙郎”,却又命途多舛:不久丈夫早亡、随后史家败落史湘云个人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写出了史家的没落,反映了四大家族的衰亡 〖“《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五)·乐中悲》”〗 9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綺罗丛,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