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前位置》学习辅导》诗歌》凶年逸稿.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5244251
  • 上传时间:2018-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学习》诗歌》凶年逸稿《《凶年逸稿凶年逸稿》》昌耀昌耀一、作者介绍一、作者介绍 昌耀(1936-2000) ,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但大半生长居青海1953 年开始诗歌创作, 1957 年因诗获罪,被划为“右派” ,长达 22 年,直到 1979 年才获平反80 年代之后,昌 耀诗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曾被称作“新诗运动史上的大诗人” 、 “诗人中的诗人” 1982 年后因参与“新边塞诗” ,为“新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1999 年底获“中国诗歌 学会”授予的“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 出版诗集主要有《昌耀诗文总集》 、 《昌耀抒情 诗集》 、 《命运之书》 、 《昌耀的诗》等 昌耀可谓是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诗人其主要笔力在于透过对渗透在西部高原上的一 种“西部精神”以及“西部生命”的审视,探讨个体与时代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一是抒 写个体生命力的张扬,作品充满英雄主义的豪气;另一则是着力于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压制, 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的孤寂、茫然、焦虑、悲观及生命力的萎缩 从诗歌形态本身来看,很难找到一种现成的形态与之相对应这一方面导致了昌耀诗 歌缺乏读者和评论,另一方面,则又有效地保证了其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可以说,在一般 诗人难以企及的、一泻千里的艺术表现中,昌耀确立了自己的诗歌精神、美学和风格 其诗歌精神在长诗《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 (1998)中有揭示:“我一生,倾心于一 个为志士仁人认同的大同胜境,富裕、平等、体现社会民族公正、富有人情这是我看重 的‘意义’ ,亦是我的文学的理想主义、社会改造的浪漫气质、审美人生之所本 ”遗憾的 是,尽管诗人努力实现这种“大同理想”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无能捍卫” ,只是“默守 这一立场” 作为一个将青春、梦想抛掷在西部荒原的歌者,在他坷坎的一生中,昌耀在最大程度 上描述出了他对西部那片荒凉的大漠和大漠上的苦难人民的赤子情怀二、二、 《《凶年逸稿凶年逸稿》》的写作的写作 《凶年逸稿》可能不是昌耀最有名的诗歌,却是最早显现昌耀独立品格的诗歌首先 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最终落脚点为“生活当然不朽” ,这是不能脱离具体诗歌来单独理解的, 否则就会产生涂饰苦难生活的误解事实上,和同时代的人一样,昌耀的生活环境并不好, 他同样生活在一个物质贫乏的“饥谨的年代” ;而且他还是一个“右派” 所谓“饥谨” ,在 诗中,既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 “精神会餐”即指伴随物质贫乏而来的精神虚妄。

      面 对这种双重“饥谨” ,诗人却胸怀“火种” ,以“我是这土地的儿子”自命尽管也有过 “苦恼”:“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说不透的原由/深深苦恼” (第一节) ;也用近乎“黑 色幽默”的笔调摹写了投草公牛、夜宿荒坟等荒诞景状(第三节) ,更多的时候,则是以 “极好的兴致”来“观察”春天和大地孩童“手举一棵采自向阳墙脚连同土根刨起的青 禾” ,被赋予了“盗来的宝石”的意义,并引发了“大地果然已在悄悄中妊娠了啊”的感叹 (第五节) 这种“观察”最终引发了对自然诗意的终极赞美:泥土与阳光正在“角力” , 正在“如何相互威胁、挖苦、嘲讽” 、正在“紧紧地拥抱” ,这些被诗人看作是那个时代身 上最鲜活的东西(第九节) 由此, “不朽”的最终含义在于:在最平凡的生命形态中蕴涵 着最鲜活的生命力,只有它,而不是那些虚幻的理想形态,才能使得诗人不断葆有内在的生命激情,从而不断引导诗人度过贫乏与苦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体认生存苦难的 方式,既使得“饥谨”本身显露无遗,又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承担;而经过重重 推进的“不朽” ,也最终成为一种实有的、独立的、反抗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超越 时代局限的品质;昌耀对生活最诚挚的爱以及内心最诗性的情怀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放大一点说,当绝大多数中国诗人一边饿着肚子,一边毫无节度地大声歌颂生活的 “美好”时,昌耀以这种方式写下了他在荒年中的“土地情诗” ,这在最大程度上背离了迫 于政治淫威而极其低劣、庸俗的时代美学风尚三、阅读指导三、阅读指导 “生活当然不朽” ,这是昌耀对待苦难现实的一个基本态度,也是昌耀诗歌的一个基 本精神,即“面对苦难的英雄主义态度” ,它一度非常强烈,一直延续到 80 年代中期才逐 渐减弱从根本上说,这种态度蕴涵了一个如何看待大自然的母题,一个西部诗歌(文学) 中的天然主题昌耀大半辈子生活在西部,他对“西部”本身的悖谬性自然有充分理解: 对于来自异域的人来说,充满边塞风味的大自然是独特、美妙的风景;但是对于世代或长 期生活其中的人来说,它就不仅仅是风景,也是潜在的生存威胁也即,它不仅仅是审美 客体,也是和生存现实平行的现实主体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看取大自然的视角同时是看 取生存的视角昌耀选择了英雄主义,他的诗歌因此充满激情 诗歌伊始即塑造了一个“席坐山脚”的“沉思者”的形象,简练的动作充分展示出内 心的意绪纷飞;在回忆里,那些真实的细节、环境与某种强烈的情绪融合起来,体现作者 对西部人文历史的关注:在一个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荒芜的历史年代里,青年的思想被无限 地误导和利用,人性终被历史所嘲弄;在肉体和灵魂双重饥馑的年代里,诗人困惑了:在 主流意识形态有形无形的独裁大网里,真理何在?它曾存在过吗?或者所谓的“真理”只 是一种强行的被灌输?人们的自主意志一再被强奸?然而, “此刻究竟是谁的口吻暖似红樱 桃//轻轻吹亮了我胸中的火种” ,于是, “有一天我看到了山的分娩” ,看到了阳光下希望的 萌动,看到了人性力量的复苏, “大地果然已在悄悄中妊娠了啊” 。

      在这新鲜的希望的指引 下,诗人驰骋着热情的梦幻之马“冥构”未来的“甜美”生活在这无限的憧憬中,诗人 对这贫瘠然而温存的土地、这土地上饱受过生活的苦难和欺骗但仍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人 民,掬出了一颗感恩的心:是他们,让作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是他们顽强的 生存,让“我”明白:正是生命的无尽挫折造就了生命力的无尽坚韧,生命是勇敢者的生 存!在“春天”里“角力”着的“泥土”与“阳光”——这并不优美的意象衬托出生命的 美丽与丰满:一切的美与丑,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从而构成内涵无比厚重无比丰美 的人生,从而上升为最后诗人对生的赞美:“生活当然不朽” ,从苦难里升华出来的、面对 人生的英雄主义态度达到了极致 在意象使用上,昌耀讲究铺陈,同时又追求地域性, “西北的旷野、荒原、漠风、瀚 海、鸣沙、驼队、绿洲、篝火、鹰翅……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和灵魂,就会成为诗的独特 发现” (姜耕玉:《昌耀:“跋涉荒原的行吟歌者》 ) 语言则多有古奥之处,很奇崛地保留 有古汉语的种种特征——古汉语的顽强生命力在昌耀身上找到了落脚点;而其质地的粗犷、 强硬且不乏细腻又使得它具有现代气派情感形态炽热,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强烈的主观 意味和个性色彩,与当时盛行的诗歌模式如贺敬之式的政治抒情诗和“新民歌”形成了艺 术品格高下立现的本质区别。

      同样是具有地域色彩的诗人,闻捷追求的是歌颂和惊羡式描摹,有名的《天山牧歌》 如诗题所揭示是“牧歌” , “是一个汉族诗人对有着奇丽风情、习俗的边疆少数民族生活所 投出的欣喜惊羡的目光;他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的主题”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新诗 史》 ) 牧歌本身并无错误,但问题在于,闻捷诗歌在具体生活表现层面,明显落入了将个体情感和政治态度、阶级立场简单等同的俗套,以“吐鲁番葡萄”为代表的地域色彩最终 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本身并不具备美学意义,或说其美学意义相当低劣但从当时社会文 化语境来看,闻捷获得了主流话语的支持,一时之间,蔚为大观而昌耀的写作基本上是 片断性的, “潜在性”的其中的价值差异在时间的洗礼下已经变得非常明显,而且还将更 加明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