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八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

61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85441184
  • 上传时间:2024-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10.53KB
  • / 6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章第八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v关于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有众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理论本教材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分析框架 v分析思路:分析思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v1、先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v所谓简单,有两个基本点:v①不考虑投资i的变化;v②局限性条件范围内 v2、先分析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再拓展到长期国民收入决定v3、以均衡条件为背景v在分析短期、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时,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I=S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I=S加上L=M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在分析长期 、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时,在I=S加L=M的基础上,再加AD=AS加B=P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1 提纲v均衡产出v凯恩斯的消费理论v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v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v乘数论2 第一节 均衡产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预备知识v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定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定 v1、所分析的社会中只有家户与企业两部门,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两部门经济;v2、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即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引起产量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v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为零3 v二、均衡产出的概念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v1、均衡产出概念引入:均均衡衡产产出出是是指指和和总总需需求求相相等等的的产产出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v用公式表示则为:  y=c+i   v两点说明: v⑴公式中的y代表经济社会实际的产出,c 和 i代表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的消费和投资量(产出),而不是上章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产出)意愿的消费和投资与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不是一回事 v⑵y=c+i中的每一个变量均剔除了价格变化因素为了以示区别,本章公式全部用小写字母表示v2、均衡产出图示4 用E代表支出,用y代表收入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 企业就要削减生产,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 企业就要扩大生产Ey收入=100支出=100直线上任意一点均为E=y100100100100AEOOIU<0IU>0(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b)支出决定收入图1450 yE计划支出实际支出5 v 三、在均衡产出的条件下,必有投资等于储蓄三、在均衡产出的条件下,必有投资等于储蓄  v经济均衡的条件:E=y (支出等于收入)v∵E=c+i;(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v而y=c+s ; (计划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v∴E=y 即推出     i=s。

       v四、四、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v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均衡产出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用公式表示则为:y=c+i6 第二节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v前面引入了均衡产出的概念,得出均均衡衡的的国国民民收收入入决决定定于于总总需需求求,,即即y=c+i则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分析总需求的各个部分( c+i )是如何决定的v这里,我们首先分析消费c是如何决定的从支出法来分析,根据各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消费大约占总需求的60%以上,所以,先研究c是如何决定的v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7 v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v1、影响家户消费的因素:v收入水平v商品价格水平v利率水平v收入分配状况v消费偏好v家庭财产状况v消费信贷状况v消费者年龄与制度v风俗习惯v2、上述几个指标中,凯凯恩恩斯斯认认为为::有有决决定定意意义义的的是是家家户户的的收收入入水平(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水平(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8 v3、引出的几个重要概念:v⑴消消费费函函数数::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关系。

      准确地说,消费函数是研究引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v用公式表示就是: c=c(y)v⑵⑵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指标v①①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v —— 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v②②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APC(Average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v ——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9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消费MPCAPC1900091101.01210000100000.891.00311000108500.850.99412000116000.750.97513000122400.640.94614000128300.590.92715000133600.530.8910 v从右图形中可以看出:v⑴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v⑵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联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v⑶随着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45度线度线c=c(y)BACDEFG450 YOC11 v ⑷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vc =  + y为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 为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v⑸ c =  + y的经济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v⑹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MPC这一点就更容易看清OYC45度度线线vc =  + yAPC>MPC12 v二、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v1、储蓄函数定义: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储蓄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其公式是:s=s(y)v根据表数字,可划出下图:Oyss = s(y)BCDEFGA13 v2、储蓄倾向: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储蓄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两个指标v⑴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该点上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v⑵平均储蓄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of 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4 ss=-a+(1-β) y图2 线性储蓄曲线0y如果储蓄与收入呈线性关系,则线性储蓄函数:s=y-c=y-(α+βy)=-α+(1-β)y ∵c=α+βy;s=y-c3、储蓄曲线与消费函数一样,储蓄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储蓄曲线表示,储蓄曲线包括线性的储蓄曲线与非线性的储蓄曲线15 收入消费储蓄MPSAPS190009110-110-0.012100001000000.110311000108501500.150.01412000116004000.250.03513000122407600.360.066140001283011700.410.087150001336016400.470.11MPCMPCAPCAPC1.011.010.890.891.001.000.850.850.990.990.750.750.970.970.640.640.940.940.590.590.920.920.530.530.890.89u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β)u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u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16 ys=s(y)c=c(y)c,s-dd图3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Ay0450 v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v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这里的收入指的是均衡的收入,也就是450线的值)。

      17 v2、若APC与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 >MPC,则与此相对应,APS与MPS都递增,但APS < MPS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成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v3、MPC+MPS≡1;APC+APS≡118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l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存在很多限制条件:但基本相似存在很多限制条件:l1 1)) 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国民收入分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l2 2)国家税收政策国家税收政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l3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未分配利润是一种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l4 4)其它19 v五、简单评价v绝对收入假说的最大缺点就是这一假说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使它的一些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

      v例如:绝对收入假说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于1869-1933年间美国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的研究证明:“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消费函数之迷”20 第三节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v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v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J·Dusenberry)提出:v1、消费者的偏好是相互影响的在不考虑消费者偏好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vUi=Ui(Ci)考虑消费者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v上式中,Ui为第i个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Ci为其消费支出 Cj为第j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aij为第i个消费者对于第j个消费者支出的加权数,∑aijcj即为其他人消费支出的加权平均数这就是这就是说,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且取说,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且取决于其他消费者的支出决于其他消费者的支出21 v2、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过去的消费水平(或“棘轮效应”)、周围人们消费水准(或“示范效应”),即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尤其是在短期中,暂时收入的减少并不会使消费减少。

      v3、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例,长期消费函数系出自零点的直线,为C=βY,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为C=C0 +βYCL=βyY2Y1Yt1Cs1Ct1C1C2Cs2YCO22 v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v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的长短来安排其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为此,他做了几点假定:v⑴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v⑵消费者行为唯一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v在此假定下,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换句话说,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为:v C=a·WR+c·YLvWR为实际财富; 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 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23 v三、永久收入(Permanent-income theory)的消费理论v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v1、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三年以上);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

      v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v3、永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程式:v Cp=k(i,w,u)YP (1)v Y=Yp+Yt (2)v C=Cp+Ct (3)v*参阅:《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7年)24 v⑴式说明,持久消费Cp 是持久收入YP的函数,但两者之间的比率k要取决于(i,w,u) 等其它变量而在一般情况下,(i,w,u) 等其它变量是不易变动的,因此,持久消费Cp 就取决于持久收入YPv⑵式说明,现期收入Y是持久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之和v⑶式说明,现期消费C是持久消费CP与暂时消费Ct之和 v⑷式说明,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之间,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v如果用最简单的函数形式来表述持久收入假说,就可以写为:v C=c·YPvC为消费,YP为持久收入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

      25 v持久收入假说本身的意义:v⑴持久收入假说解释了储蓄率的决定过去的许多经济理论认为:储蓄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持久收入假说认为:高储蓄率产生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无关v⑵持久收入假说从长期结构与短期波动两个方面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26 v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v1、利率变动 v利率变动对储蓄会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利率引起的用未来消费代替现期消费称为替代效应,利率引起的未来收入的增加称为收入效应v2、价格水平 v这里指的是整体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而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如果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弱了物价的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这种现象称之为消费者的“货货币币幻幻觉觉”(Monetary illusion)v 3、收入分配v一般来说,高高收收入入集集团团家家庭庭的的边边际际消消费费倾倾向向低低,,低低收收入入集集团团家家庭庭的的边边际际消消费费倾倾向向高高因因此此,,如如果果收收入入分分配配更更加加平平等等,,则则会会提提高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扩大内需。

      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扩大内需27 第四节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v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v(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v由y=c+i,我们得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前面已经分析了c的决定,按理说还要分析i,但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化,这里先假假定定投投资资i已已知知且且固固定定不不变变在在此此前前提提下下,,我我们们来来讨讨论国民收入论国民收入y的决定v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的推导v             由y=c+i, c=a+βy   解联立方程,v推出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定公式:v v2、情况假设分析v⑴如果实际的支出大于均衡的支出,则有图5均衡点左边情况v⑵如果实际的支出小于均衡的支出,则有图5均衡点右边情况28 总总需需求求((总总支支出出))45o收收=支支供供=求求E80005000c+i160010000Y(亿美元)cc+i总供给总供给图5  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0线相交决定收入29 v(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v上面说明使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总供给)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下面再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求得均衡收入的决定。

      v1、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v 2、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的推导v 由 i=y-c=s, v且s=-α+(1-β)y,推出:v2、情况假设分析v⑴如果实际的支出大于均衡的支出,则有投资大于储蓄,则有图6均衡点左边情况v⑵如果实际的支出小于均衡的支出,则有投资小于储蓄,则有图6均衡点右边情况30 y(亿美元)s,iisE80005000600亿美元亿美元-10000总供给总供给总总需需求求((总总支支出出))图3-9  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31 (三)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图7 投资变动与产出(收入)变动的数量关系6 000cO╮ 450y(亿元)c,i6 500E1=c+ i1E0=c+ i0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总需求增加(减少)Δi会引起总产出增加(减少)Δy 而两个增量之比为N倍yi32 v二、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v(一)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v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构成,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储蓄、净税收组成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之和等于消费、储蓄、税收之和,即:v  c+i+g=y=c+s+t (1)v简化,得:i+g=s+t (2)v设tr为政府的转移支付,  为定量税,τ为边际税率,有33 联立以上四式,解方程组得 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有 1、用消费函数确定均衡收入在三部门经济中,有v(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决定34 联立以上四式,解方程组得 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有 2、用储蓄函数确定均衡收入在三部门经济中,有与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产出公式相同在下面的分析中,为简化起见,只讨论定量税情况,不考虑边际税率 35 v有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v无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v结论:征收定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下平行移动征收定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下平行移动    个单位个单位 。

      v(三)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变动vE=yvovy*vEvy36 y22000s+ti+g-400-7201300014600图7  定量税变动改变s+t的截距例子若采用定量税,则税收量的变动,只会使(s+t)线平行移动,即改变s+t线的截距s+t=-400+0.2ys+t=-700+0.2yi+g37 v三、四部门经济三、四部门经济中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v 1、在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均衡收入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v y=c+i+g+nxv2、y=c+i+g+nx才是真正代表对本国产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v3、进口是收入的函数:m=m0+γyv4、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38 39 第五节第五节 乘数论乘数论(Multiplier Theorem)v一、问题的引出:v 1920-1930年,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多达100万,并给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1929年,Lloyd George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宣言,由此引发争论v英国剑桥大学学生卡恩卡恩认为: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任何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的更大变动。

      即:AD↑→ NI↑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乘数现象,并于1931年发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首先提出凯恩斯凯恩斯在卡恩的基础上完善了乘数理论,并把乘数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40 v二、模拟案例v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c = 1000+0.8y,总需求方程: vAD =c+i =1000+i+0.8y,现在企业增加100亿元投资,会使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100亿元,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消费者用这100亿元收入的80亿元用于购买消费品,这80亿元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形式流入其他部门要所有者手中,其他部门消费者又拿出80亿元中的64亿元用于消费……v企业产品v要素所有者v收入v投资100v折0.8v折0.64v消费0.512v乘数产生原理41 v那么这样继续下去,增加100亿元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多少呢?用数列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v三、乘数的含义与表达式:v1、乘数含义: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动过程的度量,即变量的百分比这里指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42 v2、乘数的代数表达式:43 c+ic+i´yic+i图 8  乘数效应yy´y总总需需求求 ((总总支支出出))总供给3、乘数的图形表达: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总需求增加(减少)Δi会引起总产出增加(减少)Δy 。

      而两个增量之比为N倍44 v四、乘数公式推导(一)四、乘数公式推导(一)*::45 v推导(二)*:v式中可以看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β,与β同方向变动46 p假设消费函数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投资i=50p((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p((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愿存货积累为多少?p((3)若投资增到)若投资增到100,试求增加的收入试求增加的收入n((1)) 均衡收入均衡收入y==(100++50)/(1--0.8)==750nc==100++0.8×750==700ns==y--c==750--700==50n((2)) 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产出-需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产出-需求=800--750==50n((3)若投资增至)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则收入y′=(=(100++100))/((1--0.8)==1000,比原来的收入,比原来的收入750增加增加250n((△△y==y′--y==1000--750==250))47 n((4)) 变化后的收入变化后的收入y=(=(100++50))/((1--0.9)==1500ns==y--c==1500--(100++0.9×1500)==1500--1450==50n若投资增至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则收入y=(=(100++100))/((1--0.9)==2000,比原来的收入,比原来的收入1500增加增加500n((△△y== 2000--1500==500)) p((4)若消费函数为)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投资,投资i仍为仍为50,,收入和储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到蓄各为多少?投资增到100时,收入增加多少?时,收入增加多少?p((5)消费函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消费函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n((5)消费函数从)消费函数从c==100++0.8y变为变为c==100++0.9y后后n乘数从乘数从5(k==1/(1--0.8)==5)变为变为10(k==1/(1--0.9)==10)48 v五、乘数理论的运用条件*v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即投资乘数作用,与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以下四个因素影响着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

      v第一,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特别是重要资源不存在“瓶颈”状态如果经济中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过剩的生产能力较小,增加投资只会引起总需求的增长,却不会或难以使生产增加,最终结果只能是物价水平上升只有在社会过剩的生产能力大、社会的闲置资源比如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数量多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更多地增加国民收入49 v第二,投资与储蓄的相互独立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独立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v第三,货币供给量的非适应性如果货币供给量不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即投资增加得不到货币的相应支持,投资增加只会增加货币需求,促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遇到阻碍v第四,投资的外购性如果增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进口的生产要素,则不会对国内的总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增加多少国民收入50 六、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六、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v已知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1)如果设定边际税率为零,则有我们以(1)式为基础可求出各种乘数51 (一)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则投资乘数变为 52 (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则政府购买支出成熟为 53 (三)税收乘数:均衡产出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税收乘数为 54 (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均衡产出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则投资乘数变为 55 (五)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均衡产出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当边际税率τ=0时,kb=1当边际税率0<τ≤1时,kb<156 v假设消费函数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投资i=50v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tr==62.5,直接税,直接税t==250v((1)求均衡收入求均衡收入v((2)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v((3)假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假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平衡预算)实现这个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各需要多和税收(平衡预算)实现这个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各需要多少数额?少数额?n((1)) 均衡收入均衡收入ny==(100++50++200++0.8×62.5--0.8×250)/(1--0.8)n  ==1000n((2))β==0.8n投资乘数=投资乘数=1/((1--β)=)=5  ,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支出乘数=5  n税收乘数=-税收乘数=-4  ,转移支付乘数=转移支付乘数=4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1n((3))y’==1200,, △△y== 1200--1000==200n1))△△g== △△y /k==200/5==40,, n2))△△t== 200/(-(-4)=-)=-50,,  3))△△g== △△t==200 57 v七、四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v(一)对外贸易乘数:均衡产出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之间的比率。

      用△x表示出口的变动,△y表示均衡产出的变动,用kx表示对外贸易乘数,则58 v(二)四部门经济中其它乘数公式结论:开放经济中的乘数效应小于封闭经济情形59 本章小结v一、基本要点v1、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的产出,或者说均衡的国民收入因为均衡,所以有计划或意愿的投资一定等于储蓄v2、消费与收入的依存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有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之分相应地,储蓄倾向也有边际和平均之分v3、消费与收入的依存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有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之分相应地,储蓄倾向也有边际和平均之分v4、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二、三、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  60 v5、乘数是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动过程的度量 v二、对于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决定的几个简单模型,我们在学习时应当注意几点:v1、萨伊时代,供给不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他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观点;凯恩斯时代,需求不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他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的理论观点可见观点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我们今天面临的时代既不完全同于萨伊时代,也不完全同于凯恩斯时代,因而不能简单照搬二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来支持国家经济政策。

      v2、现实中的消费函数不是那么简单v3、现实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定限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