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部编版评课稿(3篇).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05748320
  • 上传时间:2023-07-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78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4年部编版评课稿(3篇) 目录 第1篇部编版一年级《树和喜鹊》评课稿 第2篇部编版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评课稿 第3篇部编版《动物儿歌》评课稿 部编版一年级《树和喜鹊》评课稿 3月16日,有幸观摩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那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务实质朴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听课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形散而神不散 听王老师的课,如同品味精美的散文,既让人陶醉,又不会忘记初心看起来洋洋洒洒,其实仅仅围绕着具体的目标有序推进这个“形”,就是王老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处理;这个“神”,就是体现课堂生命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目标 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王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坚持了“形式服从内容”的基本原则,坚持内容在先,形式在后,形式为内容而服务那么这个“内容”,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而“形式”,就是王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艺术化处理正因为王老师的课堂,自始至终体现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自始至终落实着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课堂很实在、有底气、富有生命力、经得起所有人的推敲。

      当然,王老师课堂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他没有因为“神不散”而限制了“形散”相反,因为有高超的驾驭小学低段课堂的水平,王老师的课堂让人感觉很随意、很自然、很轻松,具有很强的带入感,收放自如课堂上,王老师从课题的“鹊”字入手,既有单字识字教学,也有归类识字引导;既有多音字的理解组词,也有笔画指导上的细致入微;既有随文识字的过程,也有识字方法上的迁移;既引导学生“看一看”,又提示学生“辨一辨”整节课的识字写字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细节很多 二、让学生站在最高处 反复品味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王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时,始终让学生站在最高处,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服从于“学”,“教”服务于“学”,因“学”定“教”,丝毫没有为了展示自己而做出的独特设计 让学生站在最高处,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科学的学生观这种科学的学生观,是对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生本地位的坚持与维护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王老师始终让学生站在最高处,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教“化有形为无形”,把“教”融合在“学”的过程中,以至于让我们感觉不到教的痕迹,但又惊叹教的精妙。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科学的学生观,所以王老师的课堂才能显著地塑造着富有个性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培养着学生健全的个性让学生站在最高处,因为揭示并遵循了教育规律,所以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也应该是王老师课堂之所以精彩的又一个奥秘 从王老师《树和喜鹊》一课教学,我们会发现,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有9次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而且都是开放性、个性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表达有的老师面对生本课堂要求,常常觉得无法下手那么今天,王老师课堂上的9次发现,就非常直观生动地给大家展示了生本课堂的范例 三、广阔的大语文教学观 王老师的课堂视野宽广,既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既忠于文本,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既能敏锐捕捉教学资源,又能恰当运用教学资源在王老师的眼中,随时随处都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他把语文教学带出了课堂的有限空间,带进了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 综观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无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即教育”,都在探索着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系,都在扩张着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视野。

      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就强调说,语文课堂要生活化窦桂梅老师更加明确地倡导,语文教学要整合阅读资源和生活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大家发现,王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观,恰好就体现了这些思想 课堂上,王老师总是从教材出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联系生活表达例如把树与喜鹊的“孤单”,设身处地地迁移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把树与喜鹊的关系,换位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亲朋好友的关系上,从而让文本学习根植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让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上,使语文课堂更接地气,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树和喜鹊》课文原文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读正确是首要任务,要读准“一”的变调一”的变调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出现多次,在这篇课文中出现频次很高,要巩固读法可以先让学生画出所有带有“一”的词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天一亮,天一黑、一起”,自己尝试读一读,然后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准确这些词语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1、5 自然段,可以采用指名读段,同桌互读这两段等形式检测并巩固“一”的不同读音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能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而有所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采用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等策略进行朗读指导 (1)朗读第1、2 自然段,要指导读好“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在这样的语言反复中想象画面,感受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的孤单,与第2自然段的“孤单”相呼应,把朗读与理解、体会情感融于一体 (2)第3、4 自然段的朗读,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迁移,让学生在整齐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从而为读好、理解“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作铺垫,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课文情感的变化 (3)朗读第5、6 自然段,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进入这个热闹的场景中,天亮时相互打招呼,天黑时聊一天的收获。

      在指名说、小组合作说中体会“叽叽喳喳”,感受“热热闹闹”,读出自己心中的“快快乐乐”只要学生能有所感悟,朗读时有所体会即可,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2. 理解运用 这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通过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群体,折射出树和喜鹊心情的变化,这种变化就藏在课文的第2、4、6 自然段中建议在教学中找读这些写变化的句子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第2 自然段有一个小泡泡提示学法: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学习课文第1、2 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这样进行: (1)找出“孤单”一词,试着说一说“孤单”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联系“ 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了解“孤单”表示只有一个; (3)通过读句子,抓住连续三个“只有”,把“只有”换成“有”进行句子比较,让学生想象喜鹊的'心理,感受无人陪伴的“孤单”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 这种学习词语的方法迁移运用于后面课文的学习中,第4自然段“邻居”一词,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来理解。

      “也”的用法在前一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进行了学习,在本课中的用法基本相同,建议随句子的学习而进行,联系自己的生活尝试运用 3. 课后练习 本课的课后练习除识字写字外,还有“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和“读一读,记一记”两题 “ 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是对文章内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在阅读理解层面是对学生进行“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作出推断”的能力训练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对学生有“能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阅读要求,而本课的要求是对 一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要求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学生对找出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整合表达建议在教学中要求不能太高,不要过分纠结于内容,要着力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有序地表达在评价时多关注学生找出相关信息的方法,思考的角度等 “读一读,记一记”是词语积累的内容,旁边还用泡泡的形式提出要求“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我还能说几个”这一题要求学生读准词语,了解意思,并能积累下来,还要积累aabb结构的词语建议了解词语的意思随课文学习进行积累词语可以单独放一个环节,可以先读读词语,横着读,读好词语,竖着读,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词语的特点——意思相对;还可以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相关的内容;最后可以积累一些aabb结构的词语。

      部编版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评课稿 《枫树上的喜鹊》 是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 本文介绍了枫树上喜鹊一家的故事通过“我”的创造性想象,把喜鹊一家的生活描写得其乐融融、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 表达了作者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表达了“我”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谢老师上的这堂课环环相扣,非常精彩,亮点不少 1、随文识字教学巧妙整堂课没有集中识字环节,但整堂课都有识字渗透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枫树在哪里?学生回答后出示: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然后出示图片,依次认识什么是“渡口”,什么是“渡口边”,什么是“渡船”,什么是“渡口对岸随着老师边讲解边出示词语,接着学生认读生字词“渡口、渡口边、渡船、渡口对岸”在学习“枫树长什么样子”时,因为句子较长,,谢老师便巧妙地化长为短,采用一步步扩句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并反复练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喜欢”二字,是作者、教者、学者的主要情感基调,也是本节课的中心词和关键词整节课,谢教师紧扣这一线索,抓住“喜欢”和“喜欢极了”让孩子反复读,对比读,问问题时采用请教孩子们的语气“是吗?”“真的是这么回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激发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热情,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顿时高涨。

      最后谢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写作特点拓展文本,出示作者的另文章,让学生合作学习,发现两篇文章的异曲同工之处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人的发展”的阅读整合 总之,谢老师的这节课上得扎实有效,识字方法多样,朗读训练到位,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理解了课文 部编版《动物儿歌》评课稿 《动物儿歌》是一首关于小动物的儿歌,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和蜘蛛6种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很荣幸这节课是来自深圳“立言教育研究院”专家老师老我校指导“主题阅读”教学的专家李银军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关于《动物儿歌》我冒昧地进行如下点评 《动物儿歌》这是识字单元的第课文,识字单元的重点还是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借助朗读儿歌,以及儿歌的意境来进行识字和写字,通过理解儿歌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神奇和有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及产生对大自然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