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农业高校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及效应分析.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Baige****0346
  • 文档编号:272685108
  • 上传时间:2022-04-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9.0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农业高校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及效应分析                     摘 要:建立名人纪念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对外交流的平台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通过农业高校名人纪念馆建设的实践,对其有效的途经和效应进行探讨关键词:农业高校: 名人纪念馆; 建设与效应G72 :A :1004-874X(2010)04-0401-03农业高校名人纪念馆(本文所指丁颖纪念馆)的建设是一项精品工程,是华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开辟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进行建设,这是建校百年来的首次举措,作为筹建组的组长,在历时2年的建设中体会较深:面对史料不足、图文奇缺、展馆面积又大等情况下,如何借助百年校庆地契机高度整合资源,全方位地开发馆藏档案和征集名人史料,以建好展馆办好展览,促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话题1 纪念馆建设的重要意义纪念馆展示的主要人物为丁颖(1888—1964)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三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历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和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筹委副主任,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现广东省农科院的前身),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

      他建树甚丰、品德优良,曾荣膺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以及越南胡志明主席授予的友谊勋章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水稻专家,曾被周恩来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他又入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百名模范人物之列为继承和弘扬其精神,邮电部曾发行了一枚农业科学家丁颖纪念邮票,广东省设立了“丁颖科技奖条例及实施细则”,并先后表彰了1~9届149位各界科教精英,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时任省委书记)曾为获奖者颁奖,在他工作学习之地先后铸有6尊铜像同时,“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已成为所在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校风的重要象征,也是百年来学校不断发展的根基所在长期以来,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成立丁颖科学基金会、矗立了雕像、建立纪念馆、编撰论文集、出版纪念册、拍摄纪录片等,开展了“丁颖精神与学校特色”大讨论系列活动,在其诞辰100周年、120周年之际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制定的“丁颖实验班”和“丁颖讲座教授”实施办法,吸引了无数的优秀骄子;系列素材是师生素质教育的最好范本纪念馆不仅展示丁颖一生为振兴祖国农业科教事业殚精竭虑的先进事迹,也反映学校历史发展的足迹和烙印,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气,既是重要的校史文化资源,也是学校开辟的又一精神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纪念馆建设特色纪念馆于2009年11月8日百年校庆的前夕正式竣工,作为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它以独特的建设风格、丰富的史料、新颖的创意,吸引着八方宾朋和广大师生2.1 展馆建筑古朴典雅华南农业大学建校有百年的历史,具十分厚重的文化积淀,学校决定将始建于1834年国立中山大学五号楼为纪念馆址之一,修建如旧,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其中第3层的1000多平方米作为丁颖纪念馆,与百年校史展览馆彼邻上下,该楼中西合壁,雍容大气,其红墙绿瓦的3层楼,既斑斓多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外部结构承继了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展馆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将丰富的名人文化与沧桑的历史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2.2 展示内容主题鲜明纪念馆主要以丁颖精神为主线,设有热爱祖国热爱党、历史重任、卓著业绩、丁颖足迹、高尚品格、友爱与亲情、弘扬、继承和缅怀等展区;设置的特色展柜中陈列有亮点和重点,有其培育的千粒稻穗、论著、教材、讲义、手稿、奖状、证书等,史料丰富、主题鲜明,创意新颖别致,整个展馆既厚重凝炼又催人奋进2.3 展览形式独具特色场馆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建设,主厅的信息平台可随时点播纪录片,场内有精心策划的荣誉墙、实物柜、题词台、展播台、接待室等,还有精心制作的巨幅画,整个场馆气势磅礴、凝炼厚重,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资产和精品工程。

      3 纪念馆建设措施纪念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筹备策划、编撰文稿、征集材料、收集展品、设计展板、布置展厅、视频资料、开馆仪式到组织参观解说等,需要创新管理,才能办出精品工程3.1 建馆指导思想成功的纪念馆应既能展示名人辉煌业绩,又能对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积极导向作用[1-2],为此,我们以其为振兴祖国农业科教事业殚精竭虑的事迹为主线,以辉煌成果及业绩为重点和亮点,真实反映人和事,将思想性、教育性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3.2 搭建工作平台根据筹建组成员的专长进行分工负责,如以大纲编写、图文采集、模拟册编撰、史料数字化、馆场和展版设计等内容分工合作开展工作;同时,开辟了专门工作室,配置了现代办公设备,聚集良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纪念馆的建设构建了工作平台3.3 内容编审原则为编撰出较全面的建馆方案,首要的是准确解读丁颖精神,熟悉其奋斗的足迹和脉络,明确方案的重点和主题来编写大纲或编撰模拟册,并对编写的大纲、展馆文字稿、图文模拟展版、场馆设计风格、展示的物品等内容进行广泛意见征求和送审,为每一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3.4 开发馆藏档案在资源建设中,主要以名人馆藏档案为主,辅以向师生及社会各界征集,发掘了丰富的名人教科史料,搜索和查遍了馆藏卷宗和教科档案,抢救了大量特色资源,如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签署的任命书,汇集了大量图文和信息;并且还汇聚了各类资源参与拍摄纪录片,充分利用了馆藏资源。

      3.5 高度整合资源建设理想的纪念馆需要丰富的史料,但由于时间久远、地域跨度大,史料收集十分艰巨为充分挖掘资源,我们随纪录片摄制组和纪念馆筹建组,走遍了他生前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如从中国农科院到他的出生地广东茂名谢鸡镇等,走访了他的老领导、老同事以及亲人和友人,搜索了大量史料,填补了许多空白,如胡志明赠予的友谊勋章、郭沫若签署的院士证书、捷克农科院院士证书等,日本学者称其为“水稻之父”的书籍,与叶剑英为广东农垦事业并肩作战的史料,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百名模范人物证书等,资源得到高度整合3.6 做好图文处理为了做好场馆布展的前期工作,对收集的大量图文进行数字处理,如翻拍和扫描、著录和归类,汇聚了近万份图片和数字资源,建立了展馆数据库同时对征集到的史料进行筛选、归纳提炼、精心加工等,进行专题编研,如编撰了模拟展览册,出版了纪念册和参与拍摄了纪录片,举办了首次画展等,为展版上架奠定基础;并及时编撰解说词,招募和培训学生志愿讲解团,以提高展馆的潜在效应4 纪念馆社会效应4.1 纪念馆是校园精神文化阵地4.1.1 百年凝炼的文化名片 场馆向人们展示丁颖个人辉煌历程的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历史发展的足迹和烙印,是重要的校史文化资源,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气,如“丁颖精神”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是丁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的办学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所形成的,也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承载着学校的传统与风格、精髓与灵魂,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作用。

      纪念馆的建立正是围绕这种精神和突出这种精神而策划布展,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精神的物态结晶,更是学校凝炼的一张文化“名片”4.1.2 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通过各界人士的参观和欣赏,馆内丰富的图文、翔实的数据、栩栩如生的展播,可增强各界对学校的认同感,促使部分企业家或校友,自愿合作交流或捐资助学;在每年招生的校园开放日,应是学生及家长的必到之地,丁颖精神的展示,可增强学生报考的决心;在新生教育和在推进学生就业的参观;先辈们辉煌业绩,可增强他们知校爱校荣校感,以及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纪念馆的建立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3]4.1.3 校园文化建设的亮景 纪念馆是记载、传承、凝聚丁颖精神的有效载体,其建设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展示的丁颖精神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的建立将有力地传承和推广校园文化同时,从纪念馆那古朴典雅的建筑物,到丁颖的纪念雕像,可净化师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营造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1.4 传承历史的精神丰碑 在弘扬展区可看到他桃李满天,激励者无数如通过广东省第1~9届获得丁颖科技奖的149位精英的辉煌业绩中,从几代学子忆恩师的展示中,从学校开展的“丁颖实验班”和“丁颖讲座教授”活动中,无疑都是对丁颖精神的最好诠释和弘扬,也是学校在传承历史中,树立的精神丰碑。

      4.2 纪念馆是师生素质教育基地4.2.1 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展馆真实地记述了以丁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历史,蕴藏着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展示了他热爱党和祖国、治学严谨、心怀民食、求实创新、艰苦创业的崇高品格和风貌:他生在旧中国,目睹国家民族危亡,怀着救国理想,三渡重洋留学日本历时12年,之后仍回国报效祖国,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他以解决民食为已任,立足本民族,较早提出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理念,爱国爱民,求真务实,创建基地、培育良种,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其事迹凝聚着无限的爱国情怀,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4.2.2 治学严谨的教育场所 馆场中展示了丁颖教授治学严谨的风范,如他坚持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试验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重视我国优良传统,重视农民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开辟了农业科研新局面;展示的手稿、论著、教材等,以及他创造“三个第一”的辉煌业绩成果,如创建的华南第1个稻作育种试验场,选育出的世界第1个水稻千粒穗株系,创建的我国第1个水稻生态研究室等,丰厚翔实,直观生动,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教育场所。

      4.2.3 诚实守信的极好教材 诚实守信是道德文明的体现,但部分学生却缺乏诚信,如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违约等,这都严重侵蚀了学生的道德观;而场馆中丁颖热爱科学,淡泊名利,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他追求科学与真理,从不抄袭剽窃和伪造数据,他诚恳待人,言而有信,他甘于寂寞,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极好教材4.2.4 艰苦奋斗的教育课堂 场馆还展示了他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规模宏大,协作单位遍布全国12个省市,并以75岁高龄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各省实验场,取得了空前浩瀚的科研数据;虽然位居中科院院长,但人们看到的却更像—位勤劳朴实的老农,长期深入农村,带领学生赤脚下田、顶着烈日开展实验,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远远超过第一课堂4.2.5 接待嘉宾的重要之地 百年庆典期间,场馆内外成了接待国家和省级等领导的重要之地,同时,全校单位纷纷将参观纪念馆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领导嘉宾、机关团体、社团组织、师生和校友等达1 000余批次5万余人,仅新生教育就达304个班9 222人次;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展览,使师生亲身感触到名人的效应,也零距离感受到丁颖精神,心灵受到洗礼,思想获得深化;其建成和开放,不仅留下了一份文化遗产,也是广大校友和各方宾朋,以及师生们的聚会中心。

      参考文献:[1] 麻富游.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07(12):68-72.[2] 沈慧英.从档案中解读校园文化[J].档案与建设,2007(11):76-8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