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影《苏州河》上海城市书写解析.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9054782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电影《苏州河》上海城市书写解析[]电影《苏州河》的表现方式不同于“怀旧”上海电影对上 海城市符号式的书写方式影片通过纪实镜尖与虚构叙事的交织,表 现当下的上海城市形象纪实的镜头与虚构的“传奇”叙述之间形成 的城与人、人与人之隔是对当下城市的深度解读抛弃集体记忆对上 海城市符号式的注解,上海在这样的诠释中剥离传统海派赋予它的传 奇外衣,展现出其在当下独特的文化特质己[关键词]上海;城市;传奇;纪实,虚构从20世纪80年代的《倾城之恋》到90年代的《阮玲玉》《红玫 瑰与白玫瑰》《画魂》《人约黄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月》《海 上花》,到21世纪的《花样年华》《半生缘》《美丽上海》《长恨歌》乃 至《色?戒》等,来自不同地区的导演在叙述“上海”时似乎达成一种 默契,无论是题材还是人物都倾向于“旧”:老弄堂里穿梭着衣着精致 的少妇,上演或哀怨或悲凉的悲喜传奇在这个几乎成为定势的城市传奇模式中,2000年娄烨导演的《苏州河》无疑是个另类直面今円 城市之“新”,纪实镜头与虚构叙述所表现的是另类的上海传奇一、纪实:城市的光影声色“我经常一个人带着摄影机去拍苏州河,沿着河流而下,从西向 东,穿过上海。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 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在这里, 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在河上,你可以看到这些人 看的时间长了,这条河会让你看到一切,看到劳动的人们,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我曾经在一条泊船 上看到过一个婴儿的诞生,看见过一个女孩子从桥上跳下苏州河,看 见一对年轻恋人的尸体被警察从水里拖起来……关于爱情,我想说, 我曾经看到过一条美人鱼,她坐在泥泞的河岸上,梳理着她金色的头 发,别信我,我在撒谎……”叙述在苏州河上徐徐展开,镜尖随着旁白快速切换:穿着简陋的 船工,河边、船上到处乱跑的野狗,斑驳的水泥桥梁,为生计忙碌的 芸芸众生,岸堤上肮脏的青苔,水面上漂浮的垃圾……远处是隐约可 见的东方明珠和那些被冠以上海传奇的古旧老建筑,近处是张望着“叙 事者”好奇的眼睛这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也是那些好奇, 漠然、紧张、谨慎的眼睛那些“眼睛”大多穿着朴素,面孔饱经风 霜,这是整个影片的环境素描,与许多作品竭力营造的精致上海截然 不同这里可以比较1998年侯孝贤根据韩邦庆小说改编的电影《海上 花》。

      影片中所有的镜头都是室内景,精致的清末民初服饰和大量古董 家具摆设,人物常手捧水烟枪,同时辅以大量的人造光源,营造出“经 典”的旧上海形象《画魂》《风刀》《长恨歌》等甚至是最近的《色? 戒》都或多或少呈现这样的上海尤其是《花样年华》尽管其故事发 生地是香港,但其中小雨润泽的青石板街道、合身的旗袍、买云吞面 的优雅少妇被视为经典的上海元素《苏州河》却反其道行之人们在肮脏的苏州河上生火、做饭、 养狗甚至大小便自然光下的灰色城市就是那个丑陋的“荒原” 一一 上海尤其是电影开始时“我”于城市行走,在墙上喷漆留下联系方 式的场景,不由使人想起当下许多城市都可见的“办证”广告墙壁、 台阶、电线杆上到处都留有这样的黑色“牛皮癣”灰色是最没有生命 力的颜色,钢筋水泥又是极僵硬的建材,许多文人都回避这种形象的 “自然”导演却选择在毫无掩饰的自然光下,赤裸裸地表现城市的 “真”:“你耍是不喜欢我拍的你,可别怪我我早跟你说过,我的摄 影机不撒谎苏州河上的叙事采用原生内视觉聚焦,仰视的姿态显示了如叙事 者一样生活在苏州河上“看的时间长了”的人们观察这个城市的方式, 也是这些城市生命存在方式的隐喻我”在仰视中远观这些沉重的灰 色都市底盘,下面则是川流不息的苏州河水。

      生活在船上、岸边、码 尖的普通人,他们一如苏州河般柔弱,却能承载城市的重负,随着苏 州河水飘荡,不远处是广阔的大海他们不能到达城市的上空,用骄 傲、冷漠、有优越感的眼神俯视城市,不能享受城市带来的先天便利 城市依靠他们、利用他们却疏远他们他们生活在街道以下,城市与 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隔阂灰色调的光影中,人物是开放的怀旧”的上海往往被符号化, 剧中人物也常常无法逃脱城市标签对角色的约束,“在现代中国的文化 想象中,旧上海通常都是西化的、陌生的、异国情调的、色情的、女 性的、性事上不贞洁、道德上也是可疑的无论是王娇蕊、自流苏、 王佳芝或者是王琦瑶,都要面对这些文化符号对她们的形塑,并竭力 认同、维护尽管每个人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但人物的性格塑造却 惊人的相似,某种程度上己经成为脸谱《苏州河》则竭力摆脱这些符 号可能带来的文化想象去掉沪语,去掉昏黄灯光下精致的老式家具, 去掉盘得一丝不苟的发型,去掉合身而优雅的旗袍镜头下是说着满 口京片子,散乱着头发,穿着恶俗皮外套、吊带衫、高底鞋的城市女 子,行走在到处是坑洼、泥浆的苏州河畔带上头盔驰骋在这个城市 污浊的小巷深处观众无法预知人物的行为方式,无法假设故事的结 局,人物叙述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些“传奇”没有“上海”的约束,在哪个城市都可以发生这 就是现实上海的真实处境尽管苏州河是上海的标志性河流,但离开 了苏州河,“传奇”可以被重复这是叙述者对渐渐消失的城市文化特 征的反思与表达生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也可以结束空间失 去了其特定性和惟一性这是对传统上海传奇的颠覆性描述,也是对 当下上海城市的认知与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颠覆不仅呈现在光影里,在配乐上也较有想法 表现上海的电影常使用悠扬、含蓄、回味的怀旧风格音乐《花样年华》 就大量使用三拍为主的舞步音乐,“强弱弱”的节奏让受众感受到华尔 兹般的回旋这种乐感是收敛、有节制且精致的而《苏州河》中惟 一能彰显“上海”的歌曲是《夜上海》靡靡之音在电影中盘旋,镜头 下却是传呼机响过后美美嚼着UI香糖(典型的美国化随意),在夜色中 大步行走的场景灯光下黄色乱发的女子张扬地在大街上面对镜头挥 舞她的青春与笑容,不时抽上一口既而冲着镜头吐出烟雾,甚至吹出 硕大的门香糖泡泡,远处是虚化的、模糊的闪着红绿霓虹灯的城市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也有这样一段《夜上海》,歌女们浓妆站在 舞台上跳踢腿舞,尽管意味粗俗不堪,却是对《夜上海》的标志性解 读。

      《苏州河》的诠释却充满了张力,“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影像表现迷离却不华丽,美美在夜上海的放纵与粗鄙正是对《夜上海》 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的悖反大多数时候影片根本不使用音乐,只是通过自然声来充实屏幕 最常听到的是汽车的汽笛声、摩托车的马达声、不绝于耳的说话声和 苏州河上的风、水带来的环境音这让人想起张爱玲笔下的“市声” 许多导演在选择张爱玲作品作为拍摄题材的时候都尽量避免这种“市 声”,因为这只能听到城市生活的嘈杂和粗鄙《苏州河》对声音的处 理一方面忠实于影片本身的纪实效果,也努力抹掉精致所赋予这个城 市的标签二、虚构:对“传奇”之否定表面上看《苏州河》是一个离开一回来〜再离开,寻找爱情的老 套故事牡丹与美美的形似乃至最后的“相逢”宛如基斯洛夫斯基《维 罗利卡的双重生活》美人鱼的象征和最后的殉情结周似乎更表明丫 “传奇”的本质传奇的诞生,存赖于超异的空间,超常的人物,超 凡的举动而现代生活世界的世俗化和庸常化,以及现代统治管理的 日常化和体制化,使得人类那些毫无生趣和创造性的个体越来越陷于 被约束被规范的境地这就是无形和有形的规训全方位地吞蚀着生命 个体原本自由的空间与时间的20世纪。

      在这样一个世纪,人类的传奇 即使存在,也只能存在于想象力的世界,存在于艺术大师的虚构和叙 述中传奇本身不具有真实性,面对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时导演总习 惯选择爱情“传奇”作为题材,以“现代”上海抵制当下世俗与庸常 之上海在讲述这些“虚构”影片时总竭力表现故事的“真”,以证明 人物、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焦虑来自文化“消失”与“重写”问 的冲突《苏州河》并没有到样新旧之间的焦虑,它对爱情的表现尽管保 留了 “传奇”的表象,但深层次上对“传奇”的否定彰显出导演对主 流书写模式的颠覆我曾经在一条泊船上看到过一个婴儿的诞生,看见过一个女孩 子从桥上跳下苏州河,看见一对年轻恋人的尸体被警察从水里拖起 来……关于爱情,我想说,我曾经看到过一条美人鱼,她坐在泥泞的河岸上,梳理着她金色的头发,别信我,我在撒谎“我在撒谎”为这个关于美人鱼的传奇定性美人鱼在影片中是 个非常独特的意象这个形象来自欧洲传说,一方面它代表绝望的爱 情牡丹得知马达利用爱情实施绑架,最终手握美人鱼跳下苏州河是 对该隐喻最有力的注脚;另一方面,美人鱼是现代酒吧的宣传照是 在简陋的化妆间,脱下吊带衫和黑色丝袜,穿上缀着闪亮珠片的戏服, 套上金色假发的美美。

      牡丹手握美人鱼玩偶的清纯与对理想爱情的憧 憬被彻底击碎化成美人鱼寻找爱人在现实世界中不过是穿着戏服在 纷扰的洒吧金鱼缸里表演理想与现实如此巨大的冲撞以理想的支离 破碎收场虚构的无力与真实的强大在这里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正是因为一句“变成一条美人鱼来找你”,马达不断寻找跃下苏州 河的牡丹,影片最终含蓄地交代马达找到了他的爱情表面上这是一 个关于寻找失去爱情的凄婉故事,但影片结束时,导演却用雨中马达 与牡丹面目模糊的尸体对这一 “真”提出了质疑已经分辨不清面目 的马达与牡丹是否真实存在过?而那个被叫去认尸的“我”既没有名字, 也没右出现正面影像我”是马达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马达死后 “我”又为马达验明正身但这个证明马达存在、证明马达传奇的人 却是无名无貌的缺席者一一 “我”是不存在的影片设计了这样一个叙事圈套论证“传奇”之伪的命题此外还可以作为旁证的是“我”在讲述爱情传奇时反复出现“也 许”,表达叙事者的不确定和质疑对传统社会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生 活在已知、熟悉的世界他们彼此了解认识,人与人关系是确定的而城市则不同,偷摩托车、送货、绑架,人们穿梭在这个有着一千多 万人口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赋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人与人之 间的隔与人与城的隔一样深刻。

      马达与牡丹尽管相爱,但牡丹最终要 面对的是马达成为绑架她的帮凶;萧红与老B尽管彼此信任共同犯罪, 萧红最后的命运却是被老B捅死,甚至美美对马达的信任,也得通过 马达与牡丹在雨中凋零的生命才能得到最终确认人物经历是从熟悉 到陌生的过程牡丹最后从外白渡桥上背身跃下的命运是对这种“隔” 最后的藐视和挣扎,但宽阔的河面,奔流的河水、瞬时消失的身影与 牡丹并未找到的尸体暗示的却是人反抗的无力城帘带给人的是疏离与分别、理想与现实、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反 复穿梭和最后回归苏州河最终奔向大海宿命式的结局马达与牡丹并 没有随着苏州河漂流至海,他们不属于真实的开放的河流,那些爱情 传奇是假的纪实的镜头与虚构的叙述之间形成的城与人、人与人之隔是对当 下城市的深度理解没有了集体记忆对上海城市符号式的注解,这个 存条苏州河的城市到底是什么?上海在这样的诠释中剥离传统海派赋 予它虚构的传奇外衣,展现出其在当下独特的文化特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