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地理与区域分析思考题.pdf
7页1 1、区域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区域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 2、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类型★1、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2、按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可分为: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3 3、区域分析与其主要内容★★★、区域分析与其主要内容★★★区域分析定义: 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与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4 4、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分析的方法★★★ 地理学的比较法、经济学的分析法、数学模拟法5 5、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是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地球表层的区域系统与其区域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1 1、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
★、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1、数理地理位置 2、自然地理位置 3、经济地理位置 4、政治地理位置2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的影响★★区域地理位置对于区域性质的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有着独特而持续的影响结合##、##进行分析3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影响区位的因子或为地理要素影响区位的因子或为地理要素, ,或同地理现象有关或同地理现象有关, ,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可概括为六个方面:〔1〕自然因子〔2〕运输因子〔3〕集聚因子〔4〕劳动力因子〔5〕市场因子〔6〕其它因子1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其特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其特性★概念: 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或自然环境要素〕 分类:根据能否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可更新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特征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 ,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和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自然资源品种组合上的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 一种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4〕多用途性:如河流5〕社会性:任何一种资源都附着有人类劳动的印记1 / 72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表现在: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规模大小2、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 3、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与内容★★、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与内容★★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1〕技术上的可能性2〕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3〕需求上的迫切性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两类评价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则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步骤如下:首先,摸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与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 ,并分析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三,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明确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3、资源地域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与利用的效率4、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法与技术经济的评价:5、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用评价正效应、负效应4 4、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承载力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2、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代际分配:2〕代内分配5 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6 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7 7、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1〕指数法:单一指数法、分类指数法、综合指数法2〕模糊综合评价法3〕灰色关联分析法2 / 74〕景观生态学法1 1、区域经济背景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一〕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二〕市场化水平〔三〕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2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3 3、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4 4、简述区域人口的主要构成简述区域人口的主要构成 ★★1、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 3、职业构成 4、民族构成5 5、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 ★★★★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 ,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6 6、简述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简述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 1、区域政策的目标、区域政策的目标 2 2、区域政策工具、区域政策工具 3 3、区域政策效应、区域政策效应1 1、技术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技术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1、技术进步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步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2〕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部门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2〕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2 2、技术进步的基本类型技术进步的基本类型 ★★狭义的技术进步〔硬技术的发展与提高〕硬技术主要包括:主要是设备、工艺、能源、材料、产品方面;广义的技术进步〔软、硬技术的进步〕软技术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变化、劳动经验、技能、政策、技术、管理等;3 3、区域科技条件评价内容★、区域科技条件评价内容★1、科技人力资源 2、研究与发展经费 3、科技活动产出 4、高技术产业4 4、影响技术引进的因素★、影响技术引进的因素。
★〔1〕需求障碍〔2〕资本障碍 〔3〕自然资源障碍 〔4〕劳动就业障碍 〔5〕技术人力资源障碍 〔6〕规模障碍 〔7〕基础设施障碍 〔8〕文化障碍 〔9〕时序障碍5 5、简述技术的引进和转移的作用★★、简述技术的引进和转移的作用★★1、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作用均属技术转让范畴,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其作用:〔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3 / 7〔2〕可以节约大量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6 6、技术选择的标准和原则★★、技术选择的标准和原则★★1、技术选择的标准①高产出标准论,也叫做资本周转率标准论〔鲍拉库,1942;布加南,1945〕②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 〔卡恩,1951;求那利,1953〕③高积累标准论,又叫扩大投资率标准论〔卡雷孙和赖赛肖仁,1955〕④时间系列标准论2、技术选择的原则①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②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④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⑤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1 1、什么是、什么是 GDPGDP 和绿色和绿色 GDP?GDP?如何计算?如何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计算方法①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②收入法〔分配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③支出法: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绿色 GDP〔GeGDP 〕——概念指用以衡量一国或地区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狭义〕 绿色 GDP=传统 GDP-自然环境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2 2、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指标有哪些?、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指标有哪些? ★★〔一〕单一指标1、总量指标 2、平均指标 3、相对指标〔二〕综合指标1、UNRISD〔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指标2、PQLI 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3、HDI 指数〔人类发展指数〕4、刘再兴的 9 指标体系5、厉以宁 26 项指标体系3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4 4、霍夫曼系数与其意义★★、霍夫曼系数与其意义★★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5 5、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提出经济发展可划分为 3 个阶段 6 个时期: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发达阶段第一时期:传统4 / 7社会阶段——农业为主第二时期:工业化初期阶段——轻工业为主第三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为主第四时期: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为主第五时期:后工业化社会阶段——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第六时期:现代化社会阶段——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占主导,追求个性1 1、常见的产业分类有几种?、常见的产业分类有几种?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把国民经济分成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2 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有哪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有哪些? ★★★★〔1〕配第-克拉克〔英国〕定理〔2〕库兹涅茨〔美国〕法则〔3〕钱纳里〔美国〕模型——GNP 的市场占有率模型3 3、什么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是什么?、什么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是什么? ★★★★主导产业:称为"起爆剂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 4.高生产率上升率 5.高产业创新能力4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什么?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什么?结合实例进行分析★1 1、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1、负效应——极化作用2、正效应——扩散作用2 2、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 ★★1、核心区域①国内都会区②区域的中心城市③亚区的中心④地方服务中心2、边缘区域①过度区域②资源前沿区域3 3、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依据★★、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依据★★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与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4 4、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许多各自的特征。
5 / 71、内圈层的特征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内圈层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2、中间圈层的特征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呈半城市、半乡村状态①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这里有邻近城市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较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相对费用低,且有乡村风景等,对城市扩展有强大的吸引力,②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是城市对外交通站、场、港口、机场等的重要场所 ,也是城乡物资交流最适宜的地方,建设有大量的集贸市场、批发商品市场、中转仓库等,因此是城乡客源汇集地带和物资交换地带③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④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3、外圈层的特征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许多地方,外圈层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1 1、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际实力2 2、国家竞争力的两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竞争力的两大评价指标体系 ★★1、WEF 世界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IMD 世界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WEF——微观,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研究;IMD——宏观,注重为了保持企业竞争力而营造和维护良好宏观环境的能力3 3、评价因子有哪些?★★、评价因子有哪些?★★经济实力、经济管理水平、涉外能力、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4 4、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①多因素综合评价法② SWOT 分析法〔态势分析法〕③ 模糊综合评价法1 1、区域优势的类型★、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2〕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2 2、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3.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3 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要素。
★★〔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要素★★〔钻石模型〕4 4、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6 / 7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广义的区域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 国家投资环境与大的国际投资环境5 5、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1、冷热国评价法 2、等级尺度法 3、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4、参数法 5、雷达模型1 1、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目标 2、战略重点 3、战略方针 4、战略措施2 2、区域发展目标体系★、区域发展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一般只用 1~2 个具体的指标,加上适当的描述来表达——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1、经济目标 2、社会目标 3、建设目标3 3、战略抉择的一般步骤★、战略抉择的一般步骤★〔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提出战略构想4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有哪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有哪些?★1、自主发展战略 2、高速度增长战略 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7、信息化发展战略5 5、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①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②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 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③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④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1 1、区域地理要素与区域地理因素★、区域地理要素与区域地理因素★区域地理要素——构成区域地理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门例如,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人口、文化、政治、经济的各部门等区域地理因素——促使区域地理特性、 功能形成或变化的原因或条件 如位置、 资源与灾害、人口、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2 2、区域地理要素分析包括几部分?★★、区域地理要素分析包括几部分?★★〔一〕要素特征归纳〔二〕要素分类〔三〕要素分区3 3、区域地理结构分析的内容与主要方法★、区域地理结构分析的内容与主要方法★1、区域形状〔1〕形状率〔2〕圆形率〔3〕紧凑度〔4〕伸延率2、点模式分析〔1〕点的空间分布类型〔2〕居民点的等级规模3、网络分析〔1〕线路弯曲度〔2〕网络的连接度4、域面分析〔1〕等值线法〔2〕区划法4 4、区域地理功能★★、区域地理功能★★把区域地理系统具有的这种接受输入、 给予输出以与系统内部对输入的变换、 改造等方面的能力称之为区域地理功能。
5 5、区域地理效应有哪些?★★、区域地理效应有哪些?★★1、边缘效应2、中心效应3、距离衰变效应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