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
2页《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师用)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 李良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建立起密度概念探究活动形式及通过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1、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小组只测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并计算其比值,各小组的学生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引导学生对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结论。
对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通过激发学生对“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对教材P38页的阅读,能够较自然地进入“问题与猜想”之中: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想到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在认识自然,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深入思考物质世界中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刻的内在联系及常用研究方法“比值”的运用,使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等探究能力得到练习3、在学生各小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及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及时,对全班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交流、讨论中应持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的过程4、学生得到结论中,应有“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测量误差)的”这个结论,则由“相近”到“恒定”之间有一个思维的飞跃过程,此处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即得到“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的结论还有“不同物质,其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是不同的”利用这两个结论说明其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时建立密度的概念,说明其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5、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我这节课的收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的方式等进行反思和再评估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100ML)7只、烧杯7只、细线若干、二只不同体积的铜块、二只不同体积的铁块、二只不同体积的木块、刻度尺2把,水教学过程:1、识别物质的方法取不同物质请学生说出其识别的方法请学生比较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方法的缺点,促使学生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任何物质都具有的因素来考虑,进行猜想,进而进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活动,以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的活动中,并学会运用“比值”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2、小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全班合作探究物质的性质全班交流各自的探究结论利用学生得到的“不同物质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假设测量中的误差为零,推理出“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是相同的”这一科学结论3、建立密度概念,说明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我们称之为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即ρ=m/v,其单位可以是千克/米3(kg/m3),也可以是克/厘米3(g/cm3)。
课堂总结:学生谈:“我这节课的收获”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