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烤柏灵火民俗调查研究.doc
7页河北地区元宵节“烤柏灵火”民俗研究于成凤 郭英夫摘 要:河北“烤柏灵火”民俗自明清记载以来已经盛行了几百年即便在如今广大固有民俗逐渐减少的现实环境下,这一民俗依然拥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群众基础这种源于古代簧火、傩舞仪式的民俗,在形式上极为简单,却在内涵上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一种民众祈求福祉的仪式,也是一种带有祛病寓意的活动其仪式简便质朴、费用节俭,受到广大河北民众的欢迎针对这种至今流行的传统民俗研究,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深入探讨民俗活动的生命力所在,甚至进一步关注到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具体贡献关键词:烤柏灵火;民俗;民俗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表现形式,往往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一个地方的民俗不仅可以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可以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心态学界目前针对不同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一些流传广泛的民俗传统甚至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相对于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和宗族文化兴盛的南方地区,针对华北地区的民俗研究尤感缺乏为此,本文希望利用地理上的便利,深入河北地区,对河北地区日前还在盛行的特有民俗传统进行研究。
河北地区至今流传着一个民俗,即元宵节前后“烤柏灵火”之所以叫“柏灵火”,是因为篝火仪式所必须的柴堆里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柏树枝叶因这一带的河北民众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所以“烤柏灵火”便是取谐音“百龄”“百灵”之意也有地方称之为“烤杂病”、 “烤十字火”或写成“烤柏龄火”在当地民众看来这种仪式具有驱邪祛病、延年益寿的现实作用在空间上,“烤柏灵火”作为一种民间社火形式主要在以河北地区为中心的中国华北地区流行而在时间上,各地的仪式举行的时间则有所区别流行最广泛的山西河津地区是在春节举行,叫做“跳火”、“烧柏柴”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烤柏灵火”被定义为 “是指以燃烧柏树枝为准备工作,以跳过柏柴火焰为过程,以除疫祈福为目的的民俗事项” 卢晓娜:《山西河津春节跳火民俗研究——以河津清涧镇为例》,《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第39卷,第2期,第46页对于“烤柏灵火”的“河津方言中‘柏’谐音‘百’,‘柴’谐音‘财’,所以人们认为烤柏柴火可以长命百岁,财源滚滚” 卢晓娜:《山西河津春节跳火民俗研究——以河津清涧镇为例》,《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第39卷,第2期,第46页。
烤柏灵火”时,用柏树枝叶堆积,加上其他柴火点燃,男女老少倾巢出动,在火堆前烤火嬉闹,转着身子烤身体各个部位,有烤哪儿哪儿不疼的说法,并有相关民谣民谚家人、邻居在火堆前相互祝愿健康百岁、家道兴旺也有人在火堆里烤馒头等食物,然后大家分食,这也是祈求无病百岁的一种方式一、研究综述“烤柏灵火”在各地方志中所载并不多,一开始它流传的范围很小河北各县地方志里所载正月十五、十六最普遍的习俗是男女老幼出门游玩,叫“走百病”(或叫“遣百病”、“散百病”)正月十六举簧火、走百病之俗不独冀南流行,中原及江南多有此俗云南的‘走百病’,江浙的‘走桥’,湖南的‘闹元宵’以火烧宅院、田野,山西的‘游百病’,陕西的举簿火‘燎百病’等,都在正月十六日前后举行 宋孟寅、冯平印:《冀南火崇拜习俗“柏灵火”初探》,《大舞台(文艺论坛·傩戏研究专页)》1998年6月这些社火形式都跟原始社会火崇拜有密切关系现今,河北地区“走百病”的习俗已经渐消,而“烤柏灵火”的习俗不仅被保留下来,其流传范围也逐渐扩大,至今仍是河北农村地区的一大重要节日仪式关于“烤柏灵火”节日民俗的记载,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所修撰的河北各县地方志中所载较少,相关记载如下:《藁城县志》:“初十日,儿童收敛敝帚等物,门外焚烧,俗称‘烤十字活’,可却百病。
十五、六两夜,烤柏枝火,取百龄之意 《藁城县志》卷十二,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01页《高邑县志》:“十六日晚,堆柏叶于门首,引火焚之,围烘取暖,谓能‘除百病’ 《高邑县志》卷十三,民国三十年铅印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定县志》:“十六日,出门选胜,曰‘游百病’及夜,烤柏枝火,以祓除不祥 《定县志》卷二十二,民国二十三年刻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26页《阜平县志》:“次日(正月十六),妇女出游,折柏叶插鬓,谓之‘除百病’ 《阜平县志》卷四,清同治十三年刻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27页《武安县志》:“十六日,妇女相率出游,名曰‘走百病’晚,各家于门首燃草围烤,名曰‘烤油柏爆’视爆所倒,卜年岁丰欠灰内烧糕饵等物,食之云不生杂病 《武安县志》卷十八,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465页。
《沙河县志》:“十六夜,聚柏枝门前焚之,男妇围绕,谓‘烤杂病’ 《沙河县志》卷十二,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493页《广宗县志》:“十六日昧爽,焚薪柴通街,围绕取暖,名曰‘烤百病’ 《广宗县志》卷十六,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531页而今天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却都流传着这一习俗,但学界尚未给予足够重视1998年学者宋孟寅和冯平印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冀南火崇拜习俗“柏灵火”初探》宋孟寅、冯平印:《冀南火崇拜习俗“柏灵火”初探》,《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2月的文章,对“烤柏灵火”有过简单探讨,为其他学者研究这一民俗提供了重要线索河北作家董竹林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正月柏枝香》 董竹林:《正月十五柏枝香》,《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3月,第10版,网址 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9页。
烤柏灵火”最大的意义便在于祈求祛除杂病有效问卷中,有81%提到祛除杂病、健康长寿的吉祥含义在烤柏灵火时,当地人都会念念有词地说一些顺口溜,例如“烤烤手不冻手,烤烤腿不腿疼烤烤脸不冻脸,烤烤腚不生病”,“烤烤腚,不生病”,“烤烤手,活到九十九”,“烤烤脚,百病消”, “烤杂病,烤杂病,烤了杂病不得病”,等等 民谣民谚来自调查问卷另外,“烤柏灵火”也有祛除霉运、辞旧迎新的意义邯郸市涉县人们“烤柏灵火”,其寓意是烤去去年的灰(灰,代指不快乐的事)张家口宣化县大仓盖镇也叫“烤柏灵火”为“烤旺火”,有民谚“考旺火,一年旺到底” 民谣民谚来自调查问卷烤柏灵火”的地点,各地讲究不尽相同,有家门口、三岔路口、十字路口和大路中间及两侧,如果是在城区,人们也会选择其他空旷地带一般,“烤柏灵火”,燃烧物中须有柏树枝叶个别地方的燃烧物有其他讲究,例如自家的不穿的鞋子、不用的草墩子、破篦子、旧笤帚、烂家什,烧这些旧物品的习俗,据《藁城县志》“初十日,儿童收敛敝帚等物,门外焚烧,俗称‘烤十字活’,可却百病十五、六两夜,烤柏枝火,取百龄之意” 《藁城县志》卷十二,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01页。
这应该源于烤十字火烤十字火与“烤柏灵火”原本是两个民俗,在日后流传中,逐渐合而为一除了这些有讲究的燃烧物,还要添加植物秸秆或者木柴等邯郸地区,除夕夜有“扔愁帽”的习俗,除夕夜“各家各户的大人领着小孩子把戴过的旧帽子或者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再把它们扫到角落里,等到正月十五晚上烤柏灵火时再把它们烧掉” 袁英联:《漫话河北春节习俗》,《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2012年2月,第90页寓意扔掉一年的旧愁、灾祸,取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