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流派――言语实践派浅析.doc
5页语文教学流派一一言语实践派浅析摘要:洪镇涛、王尚文、李维鼎和李海林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通 过生活化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亲历、自得,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可 称为言语实践派文章对其形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标志、冠名缘由等方 面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言语实践派洪镇涛王尚文李维鼎李海林语文教育学诞生以来,形成了于漪情感派、钱梦龙导读派、宁鸿宾思 维派、魏书生管理派等几大流派最近十多年,一些研究者认为,可通过 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化教学,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亲历、自得,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笔者称之为“言语实践派”代表是洪镇涛、王尚文、 李维鼎和李海林一、言语实践派形成的背景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由此把我国语文教育分为古代和现当代两个历 史阶段古代语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主要以“义理”为中心,语言运用 可有可无,教学方法重在熏染和潜移默化,确也培养出了寥若晨星的大家, 但大部分求学者在这种效率较低的摸索中失败了单独设科后,引入“语言”概念,语文因“语言的觉醒”而开始以“知 识”为中心这被认为具有科学和系统性,可以矫正古代语文教育的随意 性和神秘性它强调传授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大搞语文技能训练, 并愈演愈烈。
效果如何呢?用吕叔湘的话就是“少慢差费二可见,语言 知识为主的药方医不了语文教学的病最近十几年,语文教育界一些新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把 “言语”这个概念引入语文教学,认为语文就是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 古代“义理”,是道德、思想教学;现当代“语言”知识学习和训练,是 纯粹的语言知识教学,都有偏颇他们认为提高语文能力最根本的方法是 言语实践,通过生活化教学,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亲历、自 得,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二、言语实践派的代表人物及标志提出“言语实践”思想的,先有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后有浙江师大 王尚文教授、长沙电力学院李维鼎教授,还有浙江师大李海林教授洪镇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和“变 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思想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 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 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提出构建教师指导下 的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2]他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在 于“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 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应该“变 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1]。
变“讲堂”为“学堂”注重教师指导 下的亲历、自得、实践,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则触及语文本体 值得注意的是洪镇涛提的是“学习语言”,根据他“领悟一一理解一一积 累一一运用”的学习语言模式,实际上指的是言与意之间的互转,即语言 的运用,“言语实践气洪镇涛把他的教育思想直接运用于教学,取得令人 瞩目的成绩王尚文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三方面,一是以“义理”为本位和以 “语言知识”为本位的失误分析,着眼于“破”;二是“语文人文性研究”, 即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三是“语感”研究后两方面着眼于“立二特别 是“语感”研究,标志着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成熟,即语文教学的主要 任务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培养语感他说:“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 其他的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 [3]那么, 语感如何培养呢?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 论家的,语感的创造只有在言语主体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语 文教学要达到创造语感的目的,首先必须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 [4]他又 借鉴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语文教学要贯彻“对话”理念:“听说读写实际 上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话能力,它主要来自学 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的对话实践。
[5]对话是在听读中言语主体与言语作 品的对话,与作品背后的作者的对话;在说写中,是通过言语与读者或听 众或自己的对话,而对话就是言语实践总之,王尚文处处以言语实践为 根基,建立了他的体系李维鼎认为,“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即使语言是工具, 也不能说语文是工具[6]单看他《语文言意论》第二章目录,就可知他 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第一节,“语文”即“言语”;第二节,“语文 课”就是“言语课”他认为语文性质“工具说”是错误的,而“言意互 转”是语文课的本性,由“意"到“言”的转换是言语的表达,由“言” 到“意”的转换是言语的吸收在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中都要经受“语言的 痛苦即古人所说的“言不逮意”和“意不称物”要达到理想的状态, 表达者和理解者都要付出精力,要亲历在亲历中言语主体充分发挥主体 作用,自主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沟通由言到意的吸收和由 意到言的表达,并在反复中求得沉淀和积累,使语感不断丰富和敏化而 这种效果的获得,正是对“语文生活”的回归中,在一定语境中的“话题” 带挈的语文实践活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这些年,李维鼎成果颇丰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奠定了他在语文教育界的地位。
该书浓缩成 一个公式就是“语文二言语”,实现了对“语文二语言”的历史性突破,把 “言语”概念全面、完整、系统地引入语文教学,引起了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重大变革它有可能从根本上清理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如文道之争、 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彻底动摇了工具论的理论基础它说清了为什么语 文教学高能耗低效率,“少慢差费”的原因,并引导人们对症下药李海 林提出“言语”概念之后,又提出“关于言语哲学本质”问题,从哲学角 度,对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的局限性进行阐述后说:“人类在这种实践方 式(指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一一引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创造了第三 种实践方式,我称之为符号实践[7]这种“符号实践”具体到语文 教学中,就是言语实践它别开生面地提出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要跳出“ X X性”的思维定势,“XX性”的表述方式是把语文课程的外部特征当作 了语文课程的内部性质,而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一种“言语智慧即运用 语言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在生活和生活化的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来培养 的以上儿位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个共辄点,即“言语实践”,都主张提 高语文素养的根本方法是言语实践,故以“言语实践派”命名三、以“言语实践派”冠名的缘由受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语文教育流派思想启发。
上述四 位,观点相同或相近,当然也可称一个流派言语”就是语言的运用, 包括听说读写的行为及结果,其中内在地包括了 “实践”之意这里加上 “实践”,一是突出和强调语言习得的手段和过程;二是言语实践是符号 实践,同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对立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张正君把洪镇涛 归为“语感派”,言语实践派也非常重视语感,那为何不用“语感派”命 名?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考虑到“语感”多少有些神秘色彩,操作感似 乎不强,而“言语实践"操作感很强的缘故参考文献[1] 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 [J].中学文科教学,1984 (7).[2] 邹显敏.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M].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1.[3]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1993 (3).[4] 王尚文.语感论[M]. 海教育出版社,2000.[5]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8)・[6]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7]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 海教育出版社,2000 (6): 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