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天龙山导游词范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79477481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7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天龙山导游词范文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风景区导游词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 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 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 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 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能迎合游人的要求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 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 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 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 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 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理珞富丽,纱罗 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 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 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 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 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 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 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 完好,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天龙山风景区导游词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 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 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 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 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 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髙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 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佛教石窟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

      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 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 炼、细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 石窟中排名第六位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 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 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 历时近500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 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 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 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 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 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 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 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

      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 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 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 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 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 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 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 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 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1]东魏石窟 天龙山石窟532年(北魏永熙元年),东魏髙欢消灭盘踞在晋阳(今太原市)的北魏权贵尔朱氏,同时在晋阳建大丞相府,直到547 年(东魏武定五年)前后近15年的时间,他坐镇晋阳曾建 避暑宫于天龙山据此推测,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应在这一时 期位于天龙山东峰的第2、3窟,即为东魏后期高欢摄政时期所开凿东魏石窟造像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是北魏云冈 石窟模式的延续一般多以释迦牟尼的说法像为主尊,两侧 分别是禅定像和胁侍菩萨造像,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造像其形制为方形,凿出莲花藻井,窟内四周底部凿出沿着壁面下部的一个低坛,坛上正壁、左壁、右壁各开1龛,是3壁龛式的石窟O3尊造像,正壁、右壁是结跚趺坐像,左壁是倚坐像。

      雕刻方法属贴壁圆雕和浮雕技艺结合手法,造像 面相消瘦,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蔽全身,雕刻线长清晰,浮雕 中的树下菩萨、维摩、文殊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体现 了东魏继承北魏的传统雕刻技法,结构紧凑,刀法纯熟,简 洁明快,朴实庄重,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以第3窟为例,龛 内为一佛二菩萨像,龛外雕二供养人像佛像面相清瘦,身 体修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平直阶梯形;菩萨袒上身, 下着长裙,披巾于腹部穿环;飞天发髻作双结,上身直,腿 弯屈,着紧身裤;供养人举手作揖,屈膝欲跪,神态喜悦石窟造像风格与云冈三期(494年〜514年)、龙门二期(516年〜528年)、敦煌北朝三期(525年〜545年)相近,早于安 阳宝山灵泉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大留圣窟[1]北齐石窟550年(东魏武定八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仍以晋阳为陪都,崇尚佛法,于晋 阳大兴寺塔,开窟造像551年(北齐天保元年)至561年(皇 建二年)间,先后兴建晋阳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依山 刻佛像、凿石室,其规模宏伟,为当时罕见天龙山石窟北 齐造像主要开凿于这一时期北齐开凿的石窟共有3窟,即东宓?号窟和西峰的第10 号、16号窟。

      北齐石窟仍以北魏流行的前后室方形窟为主, 3壁3龛,造像题材为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和倚坐佛前室廊凿八角柱,刻仰莲、替木,承接替木的额榜上有斗拱;斗 拱分别为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构造尺寸与实际建筑相近, 代表了北齐的木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窟门两侧 雕力士像,窟顶雕飞天譬如,正面坛基上镌刻释迦多宝说 法像为主尊,坛前正中刻摩尼珠,侧面浮雕二蹲狮奉博山炉两侧一佛二立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坛前刻乾闲婆伎 乐人像,细腰鼓、都昙鼓.琵琶、瑟等乐器清晰可辨门内 左右两侧雕持叉二天神像,门外左右为力士像佛像肉髻低 平,面相浑圆,肩宽腹鼓,着褒衣博带式和袒右肩式袈裟, 雕刻线条硬直,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菩萨头戴花冠,披巾 自然下垂;天王力士深目高鼻,均着菩萨装,衣纹稀疏总 的看,天龙山北齐石窟像风格与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北齐、北周时期造像相近[1]隋代石窟581年(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废周自立,弘扬佛法其次子杨广封为晋王,镇守晋阳,竭力倡导佛事,营建寺塔天龙山第8窟前廊有585年(隋开皇四年)开窟造像碑文,表 明当时曾大量雕造石窟第8窟位于天龙山东峰,开凿于584年(隋开皇四年)。

      窟形是天龙山惟一的前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后室作三间仿木式前廊,建筑特征与北齐石窟相似主室呈方形,3壁3龛, 龛内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中心塔柱四面 各开一龛,后壁龛较特殊,佛像右侧原有一天王像佛像形 体方整,面相略显方圆,素面低平肉髻,袒右或内着僧衣, 衣纹简洁朴拙;菩萨头戴花冠,斜披络腋,双肩垂挂穗状理 珞;弟子着袒右式偏衫窟内造像形式多变,雕刻细致实用, 虽然风格有些呆板,但却具有时代写实感,呈现出向唐代风 格过渡的特征[唐代石窟初唐时期采取的抑佛扬道的政策,一度使佛教受到限 制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则崇信佛法,唐僧人为了迎合武则 天当皇帝的需要,编造《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因此,盛唐时出现以弥勒为主的造像,这种内容的造像在武 则天死后逐渐停止天龙山最大石窟主像以弥勒像为尊,说 明开凿于盛唐时期武则天时代僧人在太原大肆建筑寺塔和 开凿佛像,使天龙山石窟开凿达到了高潮唐代石窟合计19个其形制分别为方形前后室、圆形 前后室和圆开单室3种造像组合以3壁3佛为主,主尊佛 像为结跚趺坐式的释迦多宝、弥勒、阿弥陀佛,其结合有一 佛二立菩萨二坐菩萨、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二坐菩萨等形 式。

      佛、菩萨头与身体比例和谐,面相丰脱佛像为水波纹 或旋涡纹高肉髻,着袒右式或通肩式袈裟,裙摆覆座前呈倒山字形,衣纹立体感强烈菩萨头束高髻,面相丰缺,颈饰 花形项圈,下接连珠纹理珞,披巾婉转自如,络腋斜披透体, 从整体构思观察,其优美的体态,华丽的装饰,体现了唐代 气势宏大、豪放飘逸的装饰风格力士则上身裸,下着袍所有造像制作技艺精纯,雕刻圆熟,比例适当,造型准确, 更具有写实性如第18窟造像安然闲坐,形象逼真,在质 感极强的薄纱衬托下,丰润的肌肤似有弹性,是唐代最具写 实风格的杰出代表第17窟造像则衣纹清晰,线条深刻, 以犍陀罗式的纹饰为基础,渗入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西峰 第9窟开凿于永徽年间(650年〜655年),属中晚唐杰作, 以其规模宏伟、气势恢弘,蜚声中外9号窟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面相方圆,丰润雍容,体 态端庄,表情威严,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下层主像为十 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镌普贤坐像观音菩萨像为站 姿,通高11米,面目清丽,文静典雅;体态优美轻盈,右 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脚,强调了谦虚而自 然的立意;理珞和飘带周身披挂,罗纱转折自如平整,加强 了本体的性格。

      雕像极富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 写实技法可与西方雕刻媲美唐代佛教崇拜观音,从永徽开 始,观音造像有增无减,天龙山各窟观音体态婀娜多姿,容 颜妩媚动人,反映了唐代造像风格天龙山唐代各个石窟在 窟形和造像上,与龙门、庆阳、须弥山唐代石窟有相似之处, 其年代应在盛唐至晚唐期间[1]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 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 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 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 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 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 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