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老旧小区环境景观现状及改造建议.doc
4页浅析老旧小区环境景观现状及改造建议—以西城区四平园、椿树园小区为例作者: 丛晶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2018年第2期丛晶(北京市城美绿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40)摘要:以北京市西城区椿树园、四平园两个不同时期老旧小区为例,结合居住区现状自身 特点以及居住群体的需求,着重改善老旧居住区景观功能退化、交通不畅等问题并由此总结 出一些老旧小区改造的建议,以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提升其居住舒适度、增加其所在社区的 归属感,更好地促进社区文明及邻里和谐关键词:老旧小区;环境景观;改造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品质的大幅提高,老旧居住区在使用和管理上的 问题越来越突出,景观和功能的丧失也亟待修复解决依据北京市2012 年提出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明确“老旧小区为1990 年代前建 成的小区,1990年后建成的小区由各区县政府负责制定改造政策”文件明确将小区绿化、景 观、道路、照明设施等统一纳入改造内容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陈旧、 功能配套不全、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改造老旧居住区,恢复和 完善居住区的景观和其应有的功能1 老旧居住区的现状———以四平园、椿树园小区为例1.1 四平园小区1.1.1 概况。
四平园小区除最后的一栋高层住宅建成于1996 年,其他楼体建成年代较为 久远小区占地面积7万m2,其中绿地面积1.4万m2,绿地率仅为20%建筑主要以6层U 型或L型楼体为主;绿地基本为建筑楼间绿地,无集中绿地现状优势绿地分布较为均匀,仅高层住宅旁缺少绿地;小区绿地内大部分植被长 势良好,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现状问题①按照目前居住区绿地建设标准,四平园小区绿地率低且设施陈旧、铺 装等破损较多,缺乏功能性、美观性,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②休息场地位置、大小布置不 合理,私自侵占公共绿地情况突出楼间绿地面积接近,但活动场地面积差别过大,人群过于 集中,场地设计缺乏人性化③植被过密,长势不佳的较多,且存在个别大乔木倾斜的情况,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④停车矛盾突出⑤竖向设计存在缺陷,个别地块的绿地、道路标高高于 室内地平,雨季常发生雨水倒灌1.2 椿树园小区概况小区总用地面积60800m2;其中绿地面积约20000m22001年,椿树园作为 北京市居民住宅小区的代表,曾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到此考察,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立下了功劳小区绿地主要分为3个部分:南区(商品住宅楼)楼间绿地、北区(回迁住宅楼)楼间 绿地、中心集中绿地。
现状优势椿树园建成年代较近,是基于现代居住区设计理念建成投入使用的小 区绿地布局合理、植被骨架清晰,主题突出椿树园小区独有的奥运主题特色,一方面使居民 对奥运有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使居民有了共同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现状问题1)南区绿地建设标准高于北区,但植被均存在层次、种类单一问题 绿地裸露,土壤板结严重2)除中心绿地外,小区内无其他休息场地;中心绿地园路没有形 成环路3)地面铺装、围墙、自行车棚、宣传栏等破损严重2 改造措施2.1 四平园小区改造措施四平园小区是较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地处城市核心地段,居住人群相对稳定,老年人居 多,这也是当下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接到设计任务后,设计组除了对小 区所有涉及改造的范围作了全面的调查汇总,还走访了社区居民,了解他们对小区的期望及需 求针对现状情况的梳理,社区居民意见的汇总提出具体改造方案2.2 植物景观设计移除绿地内过密、长势不良、危险树种,增加种植层次及色彩老旧居住区绿地,植被生 长过密情况较多,绿地内植被密闭,既影响绿地内的通风,也影响楼间绿地的通风效果,类似 四平园这种L型、U型楼体布局的小区尤为明显2.3 硬质景观及铺装设计调整现状铺装场地位置及范围,硬质铺装总面积不增加。
将光照充足的位置设计为休息活 动场地,同时结合居住者大部分为老北京的人群特点,在景观小品设计上以灰砖灰瓦为主要元 素,增加居住者的归属感,也使这些符号成为四平园小区的特色景观2.4 无障碍设计社区内所有可步入式绿地,铺装均按无障碍要求设计,原有高于地面的绿地以台阶、坡道、 花池结合的方式呈现2.5 停车位设计对小区内车位重新划线梳理,取消自行车停车房,在不影响消防及通行的前提下,合理调 整小区道路级别,利用有序的路边停车增加部分停车位,拆除使用率低且影响低楼层居民采光 的自行车房,设计为停车位2.6 竖向设计对排水坡度、方向有问题的道路场地,利用改造机会统一设计,增加雨水井及雨水管线, 彻底解决雨季地下一层居民内涝的窘境3 椿树园小区改造措施3.1 植物景观设计改良土壤,并在现有植被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灌木及地被植物,丰富植物层次3.2 硬质景观及铺装设计重新设计中心绿地内的铺装场地,在北区林下空地设计小面积的硬质铺装,方便居民就近 使用,从根本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突出社区奥运主题,在中心绿地设计不锈钢奥运火炬廊架及橄榄枝透景景墙3.3 设施类设计统一设计更换居住区内围墙、栏杆、指示牌、树池篦子等老旧设施,风格上与橄榄枝景墙 一直,暗合奥运主题。
4 改造效果4.1 前期准备工作改造类项目与新建项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已建成并使用多年,立地条件可变性不大, 限制类因素多改造前设计者要做好充足的调研工作,多方查找基础资料(年代久远的居住区 基础资料缺失较多,需要与社区管理者及社区居民沟通了解,最大限度地补充资料),了解居 住区的人群结构,使用习惯等4.2 植物景观设计突出重点区域植物景观在建筑和街道连接的十字路口、人流集中的地区和原有空 地可以预留出一些植物景观配置空间,增加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层次但不过度追求新奇特品种 以突出特色的植物效果或群落为主调整现状植物种植密度疏密有致,不同的空间、场地,不同的景观需要有与之相 适应的种植密度;尽量保留生长良好,历史悠久的树种,移除生长状态弱且不佳、树龄老化、 密度太大的树种,特别是阻碍空间的灌木和藤本,可以采用移植的方式让空问变得更加通透丰富植物的季相变化改造中调整植物的品种,使社区植物季相分明,居住者能够 从植物的开花、结果、凋零准确感受季节的变化丰富植物色彩充分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达到展现 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效果彩叶树种或秋色叶树种的选择搭配是丰富植物景观的重要手段。
4.3 硬质景观设计满足功能首先要遵循使用功能的要求,功能大于美观对于社区老人、儿童使用 较多的场地,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和便捷性高于地面部分的挡墙、坐凳等设施小品均需做圆角 处理4.3.2 铺装场地设计场地设计条件如不允许做大的变动,除更换生态环保面层外,在原 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变化,包括铺装样式、色彩等,材料多选用透水材料为了增加场地的灵动 性,可以利用改造的契机在原有场地上有不同的竖向变化、但不宜过多,毕竟老旧小区室外空 间有限,有集中绿地者少铺装场地是小区居民使用频率最高、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是居民 住宅的“室外客厅”铺装场地还应注重与景观小品的结合,使得居民在景观小品前驻足,产生交流交往的欲望 从而使得静态的景观因为人的参与活动起来,同时也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场地设计考虑 的周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体验舒适度道路设计老旧居住区的道路设计,在布局上基本固定不变,大范围的道路调整会 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出行,但改造过程中针对人、车流线的重新组织,既可以有效提高车位 的使用率,更能重塑相对安全的人行道路系统例如:拆除无使用价值的锅炉房、自行车棚 (房)等废旧设施,改建为停车位;在原有人行便道的树池加装树池篦子、增加可通行面积等 都是解决停车和人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居住区绿地内的园路也应以透水材料为主,改造中也 要综合考虑铺装颜色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特色景观或主题设计老旧小区因建成年代、建设单位的不同都有着与自身对应的 时代特点和烙印,从建设风格、居住人群等的不同都能够挖掘出自身的特色,把这些特点在改 造中以景观元素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老旧小区的景观更具时代感和延续性,对于一直居住于此 的居民更具意义居住区排水一个居住区雨排水是否顺畅,是居住区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也是保障 景观效果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项目改造,利用景观、工程的手段调整排水坡度、排水方 向,改善地下、半地下住户的居住条件才是实现设计改变生活的宗旨无障碍设施老旧小区的建设年代基本还不具备无障碍设计的理念,随着我国步入 老龄化社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结合现状及需要增加无障碍设施这也是与我国政府 提倡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相呼应居住区中无障碍设施是否齐备,设计是否合理是良 好居住区人性化设计最重要的体现其它设施通过改造解决小区设施的老化和功能不足的问题在条件具备的老旧居 住区应利用改造契机更换或增加喷灌、照明设备、标识系统;垃圾桶宣传栏的设置也应统一布 置成果保护绿化改造是老旧小区景观提升的开始,后期管理才是保持景观持久的重 中之重。
老旧小区改造竣工后建议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或主管部门对整体环境保护做宣教工作 管理单位要加强养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居住区私搭 乱建、侵占公共绿地的综合执法力度,充分保护居住区已有的绿化成果5 结论城市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代表性的建筑、街区、景观正是这些 老的居住区,记录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乃至社会状况对老旧 居住区的改造,要使居住环境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需要,使居住区更加舒适、优美,居民能更 多地参与到社区活动、邻里交流中同时也要保留老旧居住区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点,这才是 老旧居住区景观改造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今后值得思考、研究的一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