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制三俗须制定标准、方法和机制.docx
4页抵制“三俗”须制定标准、方法和机制 抵制“三俗”须制定标准、方法和机制◎石义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近年来,“三俗”文化借助电视、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小沈阳到马诺,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无不闪现着“三俗”文化的身影,已然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毒瘤”纵观这些“三俗”文化,它们的本质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行攫取商业利益之实,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真正的需求,而且培养了受众庸俗的文化口味长此以往,必将挤压健康文化的生存空间,破坏社会文化氛围[来自www.lw5U.com],败坏社会风气,流毒深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大繁荣,中国软实力的增强离不开文化的大发展,而“三俗”文化与这些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抵制“三俗”文化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刻不容缓抵制“三俗”,首先必须解决概念问题,即什么是“三俗”,它们的标准是什么,尺度是什么,也即是寻找我们抵制的目标和对象我们现在讲“三俗”是“庸俗、低俗、媚俗”文化,这只是一个提法,不是完整的定义,因而不能指导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哪些是应该抵制的“俗”,哪些不是:我们应该反对的“俗”文化与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如何界定。
中央提出“反三俗”,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治理方略,反映了高层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要将抵制“三俗”工作落到实处,清晰界定“三俗”的标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学界和业界应该共同致力于界定可操作性的“三俗”的概念,用以指导实践第二,抵制“三俗”,必须讲求科学的方法,即采用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方法,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办事文化领域不存在绝对的定律,有害的“俗”和有益的“俗”之间的区划亦非常微妙.唯有采用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方法方能找到破解之道,这是在抵制“三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方法论第三,抵制“三俗”,必须处理好抵制与建设的关系三俗”文化之所以存在,与它有一定的受众市场密切相关如今我们抵制“三俗”,它们的受众市[来自wwW.lw5U.com]场便出现了真空,这对于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好机会因此,必须把抵制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去占领“三俗”文化原来的市场,并引导人民大众积极接受和分享这些先进文化,实时巩固抵制“三俗”的成果,顺势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后,抵制“三俗”还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铲除滋生“三俗”文化的社会土壤从“三俗”文化风行的现状观之,抵制“三俗”任重而道远,一场运动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制度建设和体制变革才是根本保证。
在制度设计和体制革新上,如何建立健全一套既能够遏制“三俗”文化滋长又能够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长效机制,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讲,抵制“三俗”,大众传媒必须有所担当,勇敢地走在前列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公共舆论平台,是“三俗”文化重要的传播渠道,对“三俗”文化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甚者,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生产的媒介内容本身就属于“三俗”文化之列因此抵制“三俗”,大众传媒必须反思自身的作为,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来说,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揭示,它们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发挥“把关人”作用,决定哪些信息通过“关口”进入传播流程,最终出现在媒体上因此抵制“三俗”,传统大众传媒必须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把“三俗”文化拒之“关外”,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为“三俗”文化开“绿灯”这要求媒介组织和媒介从业人员必须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为组织或个人私利而置社会大众的福利于不顾,坚决地在媒介中拒斥“三俗”文化对于作为新媒体杰出代表的网络媒体来说,由于它营造的网络传播平台使其成为了“三俗”文化的“大本营”,因而它抵制“三俗”的任务尤其繁重。
传统大众传媒中的“把关人”在开放的、匿名的网络世界里难以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把关模式是网民“自我把关”,每个网民自己决定接触以及传播的网络媒介内容,把关效果较差,给“三俗”文化以可乘之机因此,网络媒体抵制“三俗”,不仅网络媒体组织(网络公司和网站等)要大力作为,而且还必须注重提高网民的“自我把关”水平针对后者,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正确分析、评价与应用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的能力广大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能够提高“自我把关”水平,培养辨别“三俗”文化的能力,从而为主动与“三俗”文化“绝缘”、抵制“三俗”文化扩散创造主观条件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