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宋跟元代山水画的区别.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6112244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4.5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北宋与元代山水画的区别   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简编  任课老师 刘亚萍 学生姓名 李旭明 学 号 200908025112  内容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国山水画的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在魏晋产生萌芽,成熟于唐代,在宋元时达到高峰,与文人画相区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元可以说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在山水画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浅谈北宋跟元代山水画的区别关键词:北宋 元代 山水画 比较第一,在画画使用的材质方面的区别宋代山水画多用绢,它材质比较细腻,不吸水,所以只能用湿笔,适合用墨层层渲染,写实严谨,产生的效果是画面看上去比较精细,繁密如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先用湿淡墨勾皴,复用湿浓墨刻画细部,再用湿浓墨皴染 树色平远图 富春山居图 而元代山水画多绘于纸上,用干笔和枯笔来皴擦,用笔比较随意,多大斧劈皴,看起来比较大气、写意如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先用湿淡墨勾稿,后用干淡墨勾皴,再用干焦墨整理第二,在画风艺术特色方面的区别。

      宋代以“院体画派”为主流,李成范宽是其中的代表,他俩备受后人的推崇,追随者众多始终范宽以荆关等北派山水传统为学习榜样,强调师法自然,常年深入山中宋社会比较安定,绘画技术得以钻研,以赵佶为代表的众多皇帝也大力支持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和宣传修饰太平的需要,设置了美术创作机构——翰林画院,笼络了各地的名画家,让他们为皇家服务画家们彼此交流,繁密精细的画风备受推崇,成为了当时引领社会主流的“院体画”派,他们多用大山打水的全景式构图,构图严谨、稳重,讲究画中山水“可居”、“可游”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杰作,以全景式构图,远景的俊山瀑布和近景缓行的行人、葱郁的树木刻画的都非常细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到了元代,以萧疏淡雅的“文人画”为主流画院被取消,受社会环境影响,画师流落到民间,为生计所迫,只能卖画为生,这时已经没了皇家思想的约束,画家用笔比较随意,同时太精细的画也已经不合时宜,省精细而求快,这些都促成了画风的改变第三,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表现上宋代的绘画更多的被赋予了教化行和娱悦性宋代儒学昌盛,入仕心理构成了社会的主导心里,这种“正统”观念直接渗透到绘画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绘画被官方艺术需要而左右,而且对于画风、画技的要求也达到了极致。

      宫廷画家们是服务于皇家的,所以思想、画题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约束这些原因也就导致内容比较肃,技法更加写实,注重生活美,强调直观效果,令人产生亲切感画面比较严谨、写实,更倾向于表现客观的自然景象,追求雄奇、险峻、壮美的效果在元代,画坛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山水画家主要以文人为主汉人不被重视,社会地位很低,文人们郁郁不得志,心中的抱负得不到展示,受社会环境影响,文人多逃避现实,去到深山过隐逸的生活,以画寄情,抒写“胸中逸气”绘画者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抒发自己的主观精神境界,表现主要是主观的东西可以说元代山水画是绘画者们由士大夫心态转向文人心态失意痛苦的写照,而元四家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的是吴镇的《芦花寒燕图》,画中描绘在一片苇草丛生的湖中,一渔父驾船悠然自得的穿行,目望飞雁的情景,这既是内心里想的表达,也是画家的自我写照第四,在精神层面的影响上北宋推崇理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格物致知”思想,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准确性、仔细观察事务及画面的位置经营,将刻画与造型推之极至元代的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点出了当时光大文人画家的心态,不可以追求绘画的具体形态的相似,只是通过绘画来自娱,抒发内心感想。

      由此,从元画开始,更强调笔墨,追求笔墨趣味,并以书入画,重视书法意趣,由此将笔墨情趣发展至高点,更成为元代绘画的一种特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