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古代政治.doc
9页丹阳五中高二历史学案(文科)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试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国家地方行政制度)(1)目 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3)分封内容:把土地(除王畿之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即封邦建国);(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5)诸侯权利:世袭、独立的统治权(政治、经济、军事); (6)诸 侯 国:齐(功臣)、晋、燕、宋(先代贵族)、鲁、卫等 (7)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8)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退出历史舞台:秦始皇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衰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9)评价: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消极:由于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域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西周的宗法制(家族权力继承制度,夏商开始形成,西周发展完备)(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质)(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3)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由于血统关系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等级 森严 ③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④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①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原则;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5)意义: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内化为孝悌伦理(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积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重视亲情和家庭;消极: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任人唯亲等不良风气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和神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以及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典型例题】1.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B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2013年浙江卷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D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试说明】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增加:影响)【知识梳理】一、秦统一全国1、条件:(1)经济(根本):经济发展和各地联系加强要求统一;(2)人心: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3)民族:民族融合有利统一;(4)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5)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2.过程:(1)灭六国,统一全国 时间(前230——前221)①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②战略方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2)巩固统一:北: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驰道、长城南:前220——前214年,派屠睢征岭南,修灵渠,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平定岭南,设郡,岭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西南:管辖“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西南夷地区开始归属中央其它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3.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达南海4.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局面;从此进入大一统时代;(2)有利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4)祖国版图初步奠定;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确立皇帝称号;皇位世袭、皇位独尊、皇权至上(核心);2、中央——三公九卿:⑴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行政)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监察) 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秦始皇实际并未任命,而是自掌军权军事)⑵特点:位高权重、彼此牵制、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⑶意义:有利提高行政效率;有利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郡县制⑴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推广至全国(背景:统一全国、李斯建议);影响至今⑵内容:郡→县(道)→乡→里→亭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②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③县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⑶特点和意义①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有俸禄没封地,绝对服从中央;(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国家统一,取代分封制式历史的进步)③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述1、概念:区别“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⑴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 最高权力于一身如“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⑵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 于中央2、本质特征:君主专制、皇权至上3、目的:巩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条件(1)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2)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3)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即封建经济的发展(4)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地主阶级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5、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2)中央与地方之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影响:(1)积极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易形成暴政,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之一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知识拓展】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时代盛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与宗法制相联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首领产生方式(最主要区别)世袭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都是古代重要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试说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知识梳理】一、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度①背景:为巩固刘家天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②后果:造成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③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建立侯国,列侯归所在的郡统附益之法:禁止诸侯参与政事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1)行省制度 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①原因: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元朝统一后,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是当时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概况:十个行省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③行省的权责: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①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④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⑤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官员,采取省官互迁形式加以控制④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⑤作用: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2)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设置宣慰司二、从汉到元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西汉:创设中(内)外朝制度2、唐朝:三省六部制(起源:魏晋南北朝、建立:隋朝、完善:唐朝)1)内容:三省:①中书省:掌管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② 门下省:掌管审议,负责审核政令③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后来唐太宗又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增强了三省制度的功能例:唐朝朝廷修建水利工程的程序:中书省草拟工程文献——交由门下省审批——审批合格后交由尚书省执行,由工部具体负责) 2)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 ②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君权独尊3)意义:①中央官僚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历朝沿用②群相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相互配合,又可提高行政办事效率③分割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3、北宋: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相当于副宰相)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