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预防措施.doc
16页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有效控制各类损害员工身心健康的事故发生,并根据GB/T28001标准,按照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规定,针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司职业危害与防止措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组 长:副组长: 组 员: 一、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1、职业危害因素来源职业危害因素就是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于作业环境中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涉及原料、半成品、产品、机械设备等产生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及污染性等因素等2)劳动组织中的有害因素涉及作业时间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不合理、长时间处在不良体位、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与卫生条件和卫生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涉及生产场合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规定,如露天作业的不良气候条件、厂房狭小、作业场合布局不合理、照明不良等,缺少有效的卫生技术设施或设施不完备,以及个体防护存在缺陷等2、职业病定义和分类从广义讲,职业病是指作业组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但从法律意义上讲,职业病是有一定范围的,仅指由政府部门或立法机构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2023年卫生部颁发的职业病目录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为十大类115种其中: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耳聋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它职业病(5种)二、职业中毒及其防止1、生产性毒物如何进入人体生产性毒物重要是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呼吸道由鼻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组成,气体(如氯、氨、一氧化碳、甲烷等)、蒸气(如苯蒸气等)和气溶胶(如农药雾滴、电焊烟尘等)形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是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最重要的途径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涉及毛发、指(趾)甲等毒物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经皮肤吸取,引起局部的损害或全身性中毒症状2、职业中毒类型职业病按其发病的快慢一般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类型急性职业中毒指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较高浓度的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而迅速发生的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等特定急性职业病以化学物质中毒最为常见重要由于违反操作规程或以外事故所引起慢性职业中毒是由于工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受到一定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的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通过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缓慢发病。
相对于急性职业中毒而言,慢性职业中毒具有潜伏期长、病变进展缓慢、初期临床症状较轻等特点3、铅作业及铅中毒铅冶炼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最大由于铅化合物多具有特殊颜色,因而常用于特别工业在砂磨、刮铲、焊接、熔割时可产生铅烟、铅尘此外,铅中毒可引起肝、脑、肾等器官病变因接触的剂量不同,可出现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症状4、苯作业及苯中毒生产中接触苯的作业重要有:喷漆等苯及其化合物是以粉尘、蒸气等形态存在于空气中,可经呼吸道和皮肤吸取,特别是夏季,皮肤出汗、充血,更能促进毒物的吸取急性苯中毒重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一些中毒者还可发生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及肝肾损害慢性苯中毒重要损害造血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5、窒息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的重要致病因素是导致机体缺氧,急性缺氧可引起头痛、情绪改变,严重的可导致脑细胞坏死及脑水肿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有:(1)一氧化碳中毒,冬季施工房屋取暖易发生中毒,重要是发生在煤不充足燃烧时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重度中毒者表现为无意识、昏迷,甚至呼吸衰竭,伴有脑水肿、严重心肌损害2)硫化氢中毒,多发生在清理粪池、下水道、垃圾时,也可发生硫化氢中毒轻度中毒症状为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立即昏迷、死亡,称为“闪电型”死亡。
3)二氧化碳中毒救援者可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迅速增打开窗保持室内通风,清除产生一氧化碳的危险源,把中毒者搬到通风保暖持方,解开其衣领,裤带、让其呼吸新空气或给予吸氧,神志不清者要饮水以防误入管,引起窒息,有呕吐者将头部侧转,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窒息,假如患者心跳或呼吸停止,应立即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对中毒严重的危险患者,迅速联系医院抢救6、防止职业中毒的措施(1)根除毒物或减少毒物浓度,如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剧毒物质,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无毒、低毒的代替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毒物的措施很重要,如采用密闭生产和局部通风排毒的方法,减少接触毒物的机会,合理布局工序,将有害物质发生源布置在下风侧2)做好个体防护,这是重要的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涉及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毒物进入个体的门户,除呼吸道、皮肤外,尚有口因此,作业人员不要在作业现场内吃东西、吸烟,班后洗澡,不将工作服穿回家三、粉尘的危害及尘肺的防止1、生产性粉尘从何而来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合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之广在生产环境中,以单一种粉尘存在的情况较少,大多数情况下为两种以上粉尘混合存在。
2、粉尘引起的职业病(1)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不同种类的粉尘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尘肺病或其它肺部疾病我国按病因将尘肺病分为12种,并作为法定尘肺列入职业病名单目录2)中毒吸入铅、锰、砷等粉尘,可导致全身性中毒3)局部刺激性如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等3、防止粉尘病的措施(1)消除或减少粉尘是防止尘肺病最主线的措施通过革新生产设备,实现自动或作业,避免操作人员接触粉尘;采用湿式作业,可在很大限度上防止粉尘飞扬,减少作业场合粉尘浓度,对不能采用湿式作业的场合,应采用密闭抽风防尘方法2)作业中接触粉尘的工人,在作业现场防尘、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符合作业场合卫生标准的条件下,一定要佩戴防尘防具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口罩等,合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在粉尘浓度较低的环境中,佩戴防尘口罩有一定的防止作用四、防止噪声与振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1、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长时间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和噪声性耳聋;此外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它器官也有不同限度的影响,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病症,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引起血压连续升高,还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胃蠕动减慢等变化。
从安全面来看,在噪声的干扰下,人们会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映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并且减少了对事故隐患的判断解决能力在车间或矿井等作业场合,由于噪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信号或声音,容易发生伤亡事故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按振动对人体作用方式不同,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强烈的全身振动,可使交感神经处在紧张状态,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不适等症状全身振动引起的这些功能性改变,在脱离振动环境和休息后,多能自行恢复局部振动并或称手臂振动病,是由于长期接触过量的局部振动,引起手部末梢循环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该病的典型表现是手指发白(白指症),并伴有麻、胀、痛的感觉,手心多汗导致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重要有:打夯作业;手持转动工具作业目前国家已将局部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3、防止噪声与振动的危害(1)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器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设备,如以焊接代替铆接、锤击成型改为液体成型等,机械设备应装在橡皮、软木上,避免与地板直接接触,工具的金属部位改用塑料或橡胶,以减弱因撞击而产生的噪声和振动2)控制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3)做好个人防护假如作业场合的噪声、振动暂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加强个人防护是最便捷的防护方法,必要时应佩戴耳罩、帽盔,为防止振动病,作业场合要注意防寒保暖,振动性工具的手柄温度如能保持40℃,对防止振动性白指有较好的效果,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特别是防振手套、减振座骑等。
五、对电磁辐射的防护1、红外线辐射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界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为最强,基建工地、搬运等露天作业,夏季红外线辐射强度很大,生产中接触红外线辐射源的作业是建筑施工等 2、激光对健康的影响激光也是电磁波,目前使用的各种激光属于非电离辐射激光被广泛应用重要是它具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生产中重要用于金属和塑料部件的切割、打孔、微焊等激光对健康的影响重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导致的机械性损伤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忽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或眼前出现固定黑影,甚至视觉丧失,激光还可对皮肤导致损伤,轻度损伤表现为红斑反映和色素沉着,照射剂量大时,可出现水疱,皮肤溃疡六、作业环境温度的影响1、高温中暑对人体的影响中暑有三种情况:(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期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心悸,以及注意力失控、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假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短时间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还出现体温升高(38.5℃以上),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症状如将患者迅速移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喝一些含盐清凉饮料,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
3)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忽然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可达40℃以上此时,应将中暑患者平卧,并移至阴凉通风处,迅速采用减少体温的措施,必要时送往医院治疗一般来说,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解决,不久可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岗位若因体弱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调换工种2、低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假如在寒冷(-5℃以下)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或浸于冷水中,超过适应能力,体温调节发生障碍,体温则会减少,影响机体功能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症状随着体温的下降,会出现全身疼痛,意识模糊,严重者心脏功能失调,必须及时抢救才干脱离生命危险低温对人体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冻伤,手、足、鼻尖和耳廓等是人体易发生冻伤的部位冻伤的产生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有关,在-20℃以下的环境里,皮肤与金属粘结,称冷金属粘皮,这是一种特殊冻伤3、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暖措施(1)中暑是指在高温的作用下,身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为重要症状的一组综合症多发生于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C人通风不良环境或烈日曝晒下从事长时间的工作和活动的人群,老年、幼童、体弱、疲劳、饥饿、饮酒、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某些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病、先天性汗腺缺少症等可中暑的发病因素。
2)发病机理人体正常温度恒定在37度左右,当周边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会通过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进行散热,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流量越多,散热越快假如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的损害3)、诊断和临床表现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活动时出现的体温升高、肌肉痉孪或晕劂,特别是在炎夏热季节,老年人、幼童、慢性病、精神病患者、孕妇以及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忽然发生高热、昏迷、皮肤灼热无汗时,均应考虑为中暑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A、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期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没力、心悸、胸闷、恶心、脸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B、轻症中暑患者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可出现体温升高到38度以上,大量出汗、脸色潮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