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姜女故事隐含的古代信仰习俗.docx
9页论孟姜女故事隐含的古代信仰习俗 周长艳(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1745)[Reference]孟姜女的传说家喻户晓,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以“历史的系统”、“地理的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独开民间故事研究风气之先从最初齐国“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杞梁之妻”,到“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一古老民间传说经历了传奇的历史变迁澧州、苏州(松江)、同官、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孟姜女故事的言说各有千秋,又大同小异在“筑长城”、“哭长城”和“滴血认亲”等密码中隐含着远古时代先民的信仰习俗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本文结合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对有关“长城”的纠葛不断地探寻、还原与解密,旨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露出“真淳”、瑰丽的民俗本真[Keys]孟姜女;压胜习俗;弱者自救;血崇拜I206.2:A:1672-8610(2013)07-0077-02孟姜女与万喜梁生死相许,美满姻缘却横遭秦始皇的破坏;柔弱女子只身一人踏遍荆棘寻夫,最终“泣泪成血”,哭倒八百里长城;她如滚滚春江水的执著与悲愤撼动山岳,似火山喷发的痛恨与反抗感天动地此情此景,引起了劳苦大众的心灵共鸣,人们在欷歔感叹之余不忘掬一把同情的热泪。
让人不仅想起《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她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貌胜西子,才过比干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无人之阵”中进行着一个人的殊死搏斗,她至纯至真的“泪水”反抗着冷酷的现实与命运,那滴血成泪的铮铮声响触动着每个人心灵深处最脆弱的“软肋”如果说林黛玉抽泣得黯然神伤,那么孟姜女的哭号则直穿云霄,她们都是弱者的“共名”,又是“硬骨头”的代表《孟姜女》传说不但在澧州、苏州(松江)、同官、山海关(秦皇岛)等地流传甚广,而且版本众多虽然不同地域内孟姜女故事的言说因其风土人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在澧州、苏州等地浓墨重彩地讲述孟姜女踏破铁鞋“千里寻夫”,她死后和万喜梁“化鱼永生”(在萨满教中鱼群代表生殖和发展);而在同官和黄河流域则比较细致生动地描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感天动地,她死后化山(姜女坟)[1]266但众多孟姜女传说的结构比较固定:建筑长城时的天意——“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人亡”(《孟姜女宝卷》);孟姜女艰辛寻夫长城下,知夫君死后满腔悲痛,哭倒长城墙;面对皑皑白骨时,孟姜女毅然“滴血认夫”对这些的不断探寻、还原与解密,可以窥探其中隐含其中民俗文化和先民的信仰习惯。
一、万喜良的牺牲——不可抗拒的“压胜”习俗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深感命运之剑的高悬,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却在离山顶一步之遥时滑落到山下,因为“神谕”说石头原本就该在山脚下但他永不屈服,日复一日地反抗绝望,这预示出人对命运永不停息的反抗万喜良也是这样一个抗争者,为了反抗“奠城脚”的厄运背井离乡,却在异地邂逅美貌倾城的孟姜女原本是因祸得福,洞房花烛却使他自投罗网,这场人与命运之战以惨烈的失败告终关于万喜良的死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累死的或者受折磨而死,死之后被埋在长城里;大多数则说他的死是秦始皇有意为之、一手造成的,用他祭奠了浩大的长城工程在《孟姜女与万千良》里说:“万里长城修到潼关口总是倒塌,就是竖不起来一……个道士说,长城冲了龙脉,如果用一万个活人做城基,压住龙尾龙身不动,上面的长城就不会再倒塌了破解的方法还可以把名字中有“万”、“千”两个字的人做城基,可以抵一万个活人,于是秦始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捉拿“万千郎”(万喜良)[2]295传说透露出在修建浩大建筑工程时需要用活人祭祀的信息,这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古代建筑“压胜”习俗此习俗在古老的萨满教中保存得很完好,只是作为“压胜”物的不再是活人。
在萨满教的世界里,萨满对屋室建筑也颇为重视凡择址、立基,萨满都要进行占卜、祈神届时萨满要亲自到场,洒酒血,定方位,立基准,树正梁,并悬挂神偶或刺猬皮,以求万事吉顺在这里,原始宗教中的祈神、巫术与建筑融为一体,萨满以此方式祈求“护宅神”(如奇勒根妈妈)庇护房宅顺利完工、坚固和族人无恙[3]202受萨满教传统的影响,现在东北农村家家户户盖新房时,都要在房梁上悬挂用红线或红布条穿起的古代铜钱,用以辟邪和确保房屋能顺利落成虽然杜甫早就说过“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但正像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行动和思想都依照习惯,稍稍偏离风俗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其原因更多于习惯性,而不是出于在维持某种明确效用的有意识的思考或者需用[4]在这种浓烈的“压胜”习俗下,万里长城的落成要靠万喜良的牺牲就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势在必行原来在我们先民的原始思维中,除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外,还认为时辰、日期、方位、数字颜色等都具有巫术的性质巫术其实就是祭神、娱神的仪式,对于参与者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万喜良(有的传说中是范喜良,万与范音近)的姓氏与万里长城的“万”字相同,“万”又代表着成千上万,而且“喜良”表达出大吉大利的民间意愿。
这些在祭祀中绝对意义非凡,因此有了他奠城基,万里长城才能修到上万里后来,万喜良成了巨大建筑工程的“保护神”,据记载:清代宣统二年(1910)上海拓宽马路,到了老北门成墙脚,发现了一口石棺,里面躺着一个三尺多长的石像,其胸前刻有篆书字样“万杞梁”上海城是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造的,可见当时人们仍然十分信奉这种古老的“压胜”习俗[2]298这种从古代先民那里继承下来的习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有形无形地参与着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诸如此类,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胜枚举,如《龙床》中殉窑的名师之女,高山族《少女献身退洪水》中投水的头人女儿,《吴越春秋》中的干将莫邪夫妇殉炉的头发与指甲[2]297可见,“压胜”习俗根深蒂固,不可抗拒可想而知,残酷的秦王朝用这种方式来祈求大型土木工程顺利竣工时,作为压胜牺牲品,绝不仅仅只有壮丁万喜良一人,而“哭长城”的也不会只孟姜女一个,在这个“压胜”习俗流行的朝代,不知多少无辜的贫民死于非命现实中永远“哭不倒”的万里长城,在孟姜女故事中却轰然崩塌,这一故事情节的发生决非无意与偶然二、“哭崩长城”——身为弱者的悲情自救“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这一情真意切的“绝唱”不断演化成传说、歌谣、戏曲、图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有一首湖南乾城民歌:“十月里来草头黄,孟姜女遍地去寻郎踢一脚来哭一声,万里城墙齐齐崩[5]266此歌遥以楚地特有的浪漫激情与幻想,讴歌了外柔内刚的孟姜女柔弱女子的哭声是怎样撼动了万里长城?孟姜女惊天地泣鬼神的痛哭饱含着身为弱者的无尽悲情;哭得“天旋地转,飞沙走石”,使巍然的长城为之动容,表现出弱者对强权政治和压胜的“恶习”无可言表的愤恨与彻底的抗争在“哭崩长城”的众多版本中,哭得最为悲壮的要属河北山海关的《孟姜女》孟姜女听到夫君死去的消息,“直扑碑下,放声痛哭她直哭得白日无光,天昏地暗,北风怒号,片片乌云朝长城压了过来城楼在颤抖,长城在开裂孟姜女越哭越心恸,忽地站起身来,衣袖蒙面,冲长城墙撞去只听得‘轰隆’一声,恰似天崩地裂,哗啦啦长城坍了八百里”[6]267孟姜女滚烫的泪水冲刷了冰冷的城墙;她哭得越悲愤越有震撼力,就越让人怀疑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坚持“压胜”的合理性因为作为“压胜”物的不是部族首领,也不是皇亲国戚,而是那些弱不禁风的女子、手无寸铁的壮丁、乳臭未干的孩童一项工程万古枯,一个个令后人惊叹的古代建筑、工程和着多少无辜弱势民众的血泪,埋着多少瘦弱淡薄的尸骨更多的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在玉帝、龙王、雷公等鬼神的天助下才哭倒长城。
如陕西传唱的《孟姜女哭长城》是“感动天神崩了墙,太白星君来点化”而在河南普遍流行的《孟姜女》中,孟姜女的痛哭流涕感动了玉帝,玉帝传旨,龙王和雷公齐上阵才把长城打倒了“二三里”这种“心诚则灵”的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很多见,如《列子·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北山的愚公带领儿孙要把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二山移走,其子子孙孙移山的毅力与恒心震惊了天神,最终“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对于无力回天的弱者,他们的没有能力改变自身所遭遇的痛苦和面临的困境,就把依微的希望寄托在遥不可及的神灵上,期盼用自己的虔诚感动上苍,得到神灵相助可是十分遗憾,在现实生活中神灵无法灵验,弱势群体就转而在传说故事中得到精神上“替代性的满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浸满了弱者的斑斑血泪,闪动着“黎民”为幸福而战的依稀身影孟姜女是弱者奋力自救的典型从最初的无关反抗强权的贵族妇人“桤梁妻”,到誓死控诉“苛政猛于虎”的平民女子孟姜女,这一蜕变历程中,饱含着多少柔弱无依、任人宰割的百姓的心声与渴望当黎民看到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压胜”的杰作)崩塌的瞬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慰藉和精神“胜利”的满足三、“滴血认夫”——神秘古老的血崇拜“滴血认夫”这一违背科学规律的情节能经久不衰、魅力无穷,其中隐含着怎样的玄机?民文俗化的肥沃土壤又是怎样培育出这朵神奇之花?孟姜女流下的殷殷热血慢慢渗入到夫君万喜良的森森白骨,这无疑使孟姜女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添了其梦幻般的传奇色彩。
毫无疑问,这是民间故事的一种“炒作”;但它并非只是为了吸引众人的眼球,更深层面上则隐藏着先民血崇拜的观念滴血认夫”最早的出处是《同贤记》:孟姜女的哭声中长城轰然倾倒,只见“死人白骨交横,不能辨别,乃刺指血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沥至良骸,血流径入,便收归葬之而在元代王与的《无冤录》、《梁书·豫章王综传》和三国谢承著的《会稽先贤传》中都记载了关于父子或兄弟之间的“滴血认骨”的事实[2]301二者在“滴血”上不谋而合,前者是否是后者的脱胎换骨呢?“滴骨认亲”中父子或兄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传达出的是人们对血缘宗亲的信奉与迷恋在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里,外姓女子(妻子)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自古以来夫妻不过是“露水鸳鸯”,妻子有时是随便穿穿的“衣服”,“滴血认夫”与“滴骨认亲”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要解开谜底还需到更古老的活态文化去追寻,这与原始先民们感到血液的神秘,对其产生恐惧感以及崇拜感有着不解之缘原始先民认为血液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这在萨满教中保存得比较完整,萨满们相信血液有着无穷灵验的特性直到现在,血是萨满教祭祀中不可或缺元素,“1996年7月27日大涂尔登家族在白云查岗祭祀,当时有六、七十人参加。
仪式中的萨满服上有25个托里(铜镜),其中小的20个,大的5个仪式是给萨满祖先上供,在死去萨满的敖包(尚德,死去了的萨满的坟)前供酒,石头上有点血[7]祭祀之前,“要把血抹在鼓面上,祭鼓、醒鼓,以祭天[7]139而萨满服装的灵验同样离不开“血”,“新做的请祖先给这个服装以灵气,往神服上洒血,往服装上佩带的鸟嘴上,萨满裙子上、鼓上,都点些血[7]137萨满教有着独特的治病救人方式,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正式的仪式,“仪式要宰羊供神,萨满喝血,喝完了吐出来,先是请师傅萨满喝,喝时候像鸟那样喝,喝完把血吹出来,病人就能好[3]129同萨满世界对血液的信仰与崇拜类似,西非人崇尚代表灵魂相通的“歃血为盟”,据弗雷泽《金枝》记载:“把灵魂拿出体外放在某一动物身上这种理论,在西非似乎非常流行,尤其是尼日利亚那里的人们相信巫师带头把他的生命同某种特殊的野兽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其做法是进行一种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的仪式,从野兽耳朵、从自己臂上各抽出少许血来,把自己的血注入野兽体内,把野兽的血注入自己体内于是,这一对人兽之间的血的同盟便确立起来,一方的死亡便要导致其盟方也要死亡[8]637可见,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血液有着神奇的魔力,是灵魂的载体。
原始社会时期,部族祭祀一般都用人牲,进行宗教仪式的血液也普遍是人血进入文明时代后,祭祀中的牺牲才渐渐被猪、牛、羊等所取代,当然用活人祭祀也会偶尔发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出于这种对于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