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docx
13页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冲突融合 论文摘要:个体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突出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中国社会的变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发生了三次剧烈冲突的同时也产生了融合总的趋势是个体价值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不会变为个人主义,也会有别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凸现自我、强调个体,它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突出自我或个体,而是强调“众”“民”,即整体的至上性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的入侵,这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当前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仍远未完成,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仍具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轨迹 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立实体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在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它们的个体人格观念。
根据这种观念,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所组成的统一体关于人的肉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全都不强调它的有机性,不强调它同父母之间的血缘联系,而是认为它是由一些粗糙的物质所做成,体现其机能的“欲望”被认为属于灵魂另一方面,人的灵魂被认为是由理智、意志、情感、欲望等“成分”所组成,其中理智被认为同世界的某种精神本体相联系,在个人精神世界,它作为人的核心而处于肉体之中,与肉体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人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个体人格观念 西方的个体主义倾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已发端,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人有意志自由的观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原则等,当时希腊城邦的奴隶主民主制则是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最初体现当时的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公民享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而在各种权利中,个人权利又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但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宣扬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和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崛起,个体主义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了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的就是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把属于人的生理、心理上的正常要求归还于人,认为人是由个人自身的感受、幸福、尊严等组成的一个独立个体。
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就是当时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呼声 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思想家们强调天赋人权论,认为个人自由是人的内在固有本质,合理的社会应当保证个人的独立性、自由权的实现如洛克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果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取他们彼此之问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看来,个人是社会的基础,个人先于社会,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组成了社会,个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那是以国家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前提的总之,个人权利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二、儒家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及其特点 儒家思想曾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由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相反,它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这一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一)集体中的个人 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儒家学说更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思想。
仁”是孑L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孑L子指的是爱众人,不是指爱自己苟子更是集中讲述了“群”对人之为人的重要性他在《王制》一文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可见,“能群”是人区别于、优越于其他动物之处,人之所以胜过禽兽,乃是因为人能群,而禽兽不能群儒家突出的是“众”“群”的地位,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整体中,是家庭或天下的一员,整体受到损害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儒学置家庭和民族的利益为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的、社会的利益 (二)强调义务原则 儒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仁人君子应该像天那样刚健有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够做到“见利思义,临危受命”,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个人不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个人没有资格提出自己的特殊权利,个人的权利蕴含在集体的权利之中,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权利则不那么重要,义务原则适用于一切社会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都要以义务为出发点在中国,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就在于他是否尽到了自己的义务。
简言之,西方所强调的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利,恰好是中国并不十分重视的,相反,中国所强调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强调个人对集体和国家的义务,则是西方所忽视的 (三)人格的不平等、不独立 与西方认为人是被上帝“造”出来的观念相反,中国人强调身体同父母的血缘关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一个被父母“生”出来的“个人”与父母、与自身所属的血缘群体乃至与天地万物之间永远保有一种割不断的联系,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造成了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卑贱不等儒家认为人的人格不仅天生就是不平等的而且是合理和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不平等,人就成了禽兽如《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所谓“尊贤”,意味着君臣、父子、夫妇、师生、主奴、上下级的人格不能平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甚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人格的不平等也造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独立人格观念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单独的个人只能是一个“己”或“身”,而不能是一个“人”,“人”只能是一种角色,只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界定自己彻底地说,“人”只能是“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臣之君、是君之臣、是子之父、是父之子、是妻之夫、是夫之妻,是生之师、是师之生,除了这些社会角色之外,别无所谓“自我”。
因为“人”不是个体而是关系,所以他并不因为脱胎降生就自然是一个“人”、就自然取得“人”的资格只有他有能力履行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义务时,他才真正“成人” 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儒家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但它同时又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它压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萌发,否定了个性独立的社会意义,消弥了个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动性和合法性因此,随着近代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的入侵,整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冲突与融合在所难免大体上,中西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二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三是改革开放至今 (一)第一次中突与融合 鸦片战争后,外国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将中国当权者的天朝帝国美梦无情地击碎,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与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足以应付近代化,遂将目光转向学习西方,于是包括个体主义在内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纷纷得以传人,人们以一种新的理念来审视个体与整体、与社会的关系于是,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迎来了第一冲突与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儒家为代表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批判 翻开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都对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而儒家那种以束缚和压抑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往往成为批判的主要对象。
戊戌变法时期的思想家谭嗣同指出,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纲学名教是对人的钳制、束缚,它不仅压抑了个性发展,而且还扼杀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他说:“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此皆三纲之名为之害也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固其心,使不敢涉想”五四运动时陈独秀指出,封建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奴隶道德”他说:“自于吾国旧日三纲、五伦之道德,则既非利己,又非利人,既非个人又非社会,乃封建时代以家族主义为根据之奴隶道德也 2.个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严复是中国近代系统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第一人,他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了比较他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4151严复这里集中指出中西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区别,目的是传播西方崇尚“平等”“隆民”“自由”的价值观,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对峙梁启超吸收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民权思想,认为个人独立和自由是一种天赋的权利 3.肯定、尊重个人独立自由为前提,寻求在个体和整体之间建立平衡 在个体与整体、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只讲个体绝对服从群体和社会,中国近代思想家在批判儒家的这一整体主义价值观、传播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时,大多没有走向绝对化,而是在两者中寻求建立某种平衡。
梁启超在谈到他欲塑造的理想人格“新民”时,提出了“合群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先公后私,即个人作为“小我”应服从整体这个“大我”,先讲整体的利益后讲个人的私利;二是整体要使个体有“自主之道”,即尊重个人独立自由,这样的整体才有力量,才是真整体这是对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修正 总体而言,鸦片战争后在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中,中国近代思想家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一种双重性特点:一方面高扬个体的独立、尊严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提倡个人对社会、国家应具有责任感,主张“小我”要服从“大我”的利益和需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国家,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根基,加上近代中国面I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救亡的重任要求中华儿女自觉地牺牲“小我”,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儒家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能起到凝聚人心、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的积极作用,因而虽然遭遇西方文化思潮的挑战和冲击,但它没有也不会轻易淡出历史舞台 (二)第二次冲突与融合 近代一百多年,中国人民经过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比较,最终把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择定为其在新时代的主导价值观,这是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民众在经受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冲击后,在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一个折中选择的结果。
这一价值观主导地位在中国的确立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也合乎思想发展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虽然也来自西方,但它的价值取向却不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而更接近于儒家的整体主义作为一种寻求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不是个体本位,而是“阶级本位”,它突出的是阶级利益和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83建立在“阶级本位”基础上的价值观即集体主义价值观,比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于有着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民众和知识分子来说,是更容易接纳的但是,正因为我们有儒家文化的深厚传统,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往往带上整体主义的痕迹,加上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倾向: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