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doc
21页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2011-08-18 09:38:52 张西平 [英文标题]An Examination of Joseph de Premare’s Scholarship and Influence on European Sinology [中文摘要]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后曾被白晋介绍给康熙,在京城生活了一段时期本文从西方早期汉学的角度对马若瑟的主要汉学著作《汉语札记》做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该书的结构、价值和影响;同时还对马若瑟用法文翻译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历史过程、学术影响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具体文本出发,呈现了马若瑟索隐派思想的主要观点,揭示出在中国传教和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问题上,马若瑟的思想基础 [关 键 词]马若瑟/来华传教士/《汉语札记》 [作者简介]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089) 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 1666-1736),法国来华的著名耶稣会士1714年,另一法国传教士白晋为了推进他的《易经》研究,通过康熙皇帝将傅圣泽和马若瑟召到北京。
① 雍正登基后,对天主教的政策开始变化,他曾谕令:“西洋人乃外国之人,各省居住年久,今总督奏请搬移,恐地方之人妄行扰累,著行文各省督抚,伊等搬移时,或给与半年数月之限,令其搬移其来京与安插澳门者,委官沿途照看送到,毋使劳苦② 正是因为雍正的这个谕令,在华的传教士除留在北京者外,都被集中到了广州马若瑟也不得不离开他在江西省的传教点,南行广州,并于1733年迁居澳门1736年9月7日或17日,马若瑟在澳门去世③ 马若瑟一生著述丰厚,是来华的耶稣会士中汉语最好的几个人之一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就说他是来华传教士中“于中国文学造诣最深者④ 本文仅就马若瑟在语言学、西方汉学等领域里的贡献以及其思想的特点等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马若瑟的汉语研究 根据现在我们掌握的已经出版的资料,目前可以看到的西人入华以后第一部关于中国语法的研究著作是多米尼加传教士万济国(Francisco Varo)用西班牙文所编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这本书1703年在广州以木刻出版⑤ 实际上作者想把汉语纳入印欧语法系统之中,他编写此书时所依据的就是1481年由艾里约·安多尼奥·内不列加(Elio Antonio Nebrija, 1441-1552)所编写的《文法入门》(Introductiones latince)一书。
真正开拓了中国语法研究的是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Notices sur la langue chinoise)这本书1728年写于广州,但直到1831年才在马六甲出版,1847年才被布里奇曼(Bridgman)由拉丁文译为英文出版 《汉语札记》共分四个部分:绪论介绍了中国的典籍、汉字书写及汉字发音的特点,并按照中文发音元音的序列列出了1445个常用字简表;⑥ 第一部分以口语语法为主,介绍了中文口语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特征;⑦ 第二部分介绍了中文的书面语言,说明了古汉语的语法和句法,古汉语之虚词及书面语的修辞方法和例句⑧;第三部分已经丢失 马若瑟的《汉语札记》在西方汉语学习史、研究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瓦罗虽首开汉语语法研究之先河,但他基本上仍是以拉丁文语法来套中文语法,而且仅有30页的内容,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大纲而马若瑟的书仅从中国各类文献中引用的例句就有一万三千余条,虽然仍未脱印欧语法体系,但他“力求越出欧洲传统语法的范畴”⑨,努力从中文文献本身出发来概括出其自身的语法规律。
无论从其规模、体系,还是文献的丰富性来看,将其称为“西方人研究我国文字之鼻祖”都当之无愧法国汉学家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1894-1979)把这本书称为“19世纪前欧洲最完美的汉语语法书”⑩ 是十分恰当的 第二,它是首次把汉语分成白话和文言两部分来研究的著作汉语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历来有很大区别,许多入华传教士在学习汉语时都体会到了这一点马若瑟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汉语札记》中把白话与文言语法的区分作为全书的基本构架,白话部分的材料大多取自元杂剧和《水浒传》、《好逑传》、《玉娇梨》等小说;而文言部分的语言材料则主要取自先秦典籍、理学名著等 把马若瑟的这一尝试放到中国语言学史中,就可显示出其学术价值来近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解决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而不断用现代书面汉语取代文言的历史过程明清时的白话文运动,由黄遵宪、裘廷梁、陈荣衮开启了对文言文的批评,而五四时的白话文运动则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与反封建联为一体,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的努力下,终于使白话成为现代汉语的主体(11)1920年“学校语文课程也发生了突变,首先把小学儿童三千条一贯诵读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因而把课目名称‘国文’改为‘国语’……这就意味着:一、是现代的汉语,不是古文(文言文);二、是大众的普通话,不是某一阶层的‘行话’和某一地区的‘方言’。
12) 这说明白话进入学校到1920年才成为现实,而被称为“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白话文语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使语法知识得以普及……”(13) 的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是出版在1924年因而应该说,马若瑟这本书实际上开启了中文白话语法研究之先河 第三,它是近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 近代以来的汉语研究在三个地域展开,一是在欧洲本土,二是在港澳、南洋一带,三是在中国本土马若瑟的《汉语札记》对这三个地域的中文语法研究都产生了影响 雷慕沙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14) 在欧洲本土最早出版的汉语语法书是前面讲过的从德国到彼得堡的汉学家巴耶尔的(Theophilus Sigefndus Bayer)《中华博物馆:详论汉语和中国文学的道理》(Museum Sinicum in quo Sinicae Linguae et litteraturae ratio explicatur)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的文字,也是欧洲最早介绍中文语法的书籍(15)当时法国的一名学者傅尔蒙(Etiene Fourmont, 1683-1745)在1742年也出版了一本中文语法书,《中华官话和文字的双重语法》(Linguae Sinarum Mandrinicae Hieroglyphicae Grammatica duplex),但当代学者认为该书抄袭了马若瑟书的很多内容,其水平远赶不上马若瑟(16)。
在欧洲汉学界影响最大的汉语语法书是由法国第一位汉学教授雷慕沙写成的,而雷慕沙在法兰西学院开设汉语课程所参考的书主要就是马若瑟的书,一百多年来这部手稿藏在图书馆无人问津,经雷慕沙的学习、介绍,它才渐为人知雷慕沙1822年出版的第一部语法书《汉语语法基础知识》(E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就“受到了此书的启发”17) 这部书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科学的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汉语语法的学术性著作18) 从此以后,“雷慕沙在法国公学开创了公开研究汉语,包括民间汉语和古典汉语的先河从此,有关汉语语法的著述便不断增多了19) 在亚洲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于1811年写了《通用汉言之法》,但这部书实际到1815年才正式出版他按照英语语法特点对汉语进行了研究,“他将英文的基本语言规律也当作中文的语言规律,而将中文纳入他非常熟悉的母语的语法结构中……作为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语法的著作,该书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20) 马礼逊在写这部书时未看到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但他对这本书十分关心一位叫金斯博鲁的人出资1500英镑,在马礼逊的具体安排下1831年由马六甲英华学院出版了此书的拉丁文第一版,1847年又是裨治文的堂弟裨雅各将其翻译为英文,在《中国丛报》上发表。
21) 这说明在南洋一带活动的新教传教士对马若瑟这本书一直十分重视 二、马若瑟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影响 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和介绍是马若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按照费赖之的介绍,他翻译了《书经》的部分内容和《诗经》的第八章22) 但他所翻译的中国文化典籍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翻译《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赵世家》、《左传·宣公二年》等历史书,讲的是晋灵公时奸臣屠岸贾杀害了赵盾一家三百余人,只剩下赵朔夫人,即灵公的女儿,腹怀有孕藏在宫中赵朔的夫人在宫中生了个儿子,起名“赵氏孤儿”她托赵朔的门客程婴将孤儿带到宫外抚养,然后自己就缢死屠岸贾此时把晋宫围的水泄不通,程婴将孩子藏在草药堆中想混出宫门,守门的韩厥明知草药中放有孩子,但出于正义之心,他放走了程婴,然后自己引刀自刎屠岸贾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下令将晋国半岁以下、一个月的小孩统统杀死程婴找到了当年赵盾的同僚公孙杵臼商量如何处理,在此危机时刻这两个当年赵盾的门人都大义凛然,挺身而出程婴决定献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而公孙杵臼则主动扮演收藏赵盾后代的角色在剧的第三折中,程婴告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并亲自将假孤儿,实际上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了屠岸贾。
因程婴“揭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有功,就被屠岸贾留下当了门客,其子被屠岸贾收为义子,而这恰恰就是真正的赵氏孤儿二年后程婴将真情告诉了赵氏孤儿,而此时他已经名为程勃,又因过继给了屠岸贾,又名屠成赵氏孤儿在上卿魏降的帮助下杀了屠岸贾,为父为祖报了大仇,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均被朝廷嘉奖 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时,“一方面把《左传》和《史记》记载的晋灵公欲杀赵盾和晋景公诛杀赵族这两个相隔多年的事件捏合在一起,一方面继承了《史记》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线索,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并赋予它强烈的复仇思想,塑造出一批为挽救无辜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一个壮烈的、正气浩然的悲剧23) 马若瑟在翻译这个剧本时并不是将剧本全部翻译成了法文,而是一种改写 王国维在谈到元杂剧时说:“杂剧之为物,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故元剧对此三者,各有其相当之物其纪动作者,曰科;纪言语者,曰宾、曰白;纪所歌唱者,曰曲24) 从元杂剧的结构来说,马若瑟在翻译《赵氏孤儿》时剧中的曲子全部未译,里面的诗云也大多未译,只是将剧中的对话翻译了出来这样的翻译显然减弱了元杂剧的艺术魅力。
元剧之词,大抵曲白相生”(25),这说明宾白和曲是元杂剧的两种表现手法,二者缺一不可这是说在表演时必须“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但在印剧本时常有变化,王国维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曲无白的剧本很多,这恐怕是坊间在刻印时认为宾白人人皆知,而唱曲则听者不能尽解,需要看看文字方能体会之意 马若瑟的翻译和中国坊间的刻本正好相反,法文是有宾白而无唱曲如果对照中国坊间的那种有唱曲而无宾白的本子,马若瑟这样的翻译也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他在翻译中基本上把整个剧情翻译了出来但也要看到虽然整个剧的故事梗概大体可以看出,不过元剧的艺术性却失去了许多,因为元曲以唱为主,如果唱的曲子没有了,剧的味道就失去了许多再者,有些地方,宾白脱离了曲子,好像也可以前后贯串;但也有不少地方,宾白脱离了曲子,就上下不很衔接——在这些‘曲白相生’之处,经过了割裂,前后脉络就不明白、不自然了26) 元杂剧中的曲虽然较之唐诗和宋词已经更为自然,也多用俗字,王国维将元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