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5章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教育.ppt

6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5127968
  • 上传时间:2018-09-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83.52KB
  • / 6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五 章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教育,1840年—1949年的近代中国,清朝末年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民国时期 新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一、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的起步,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洋务学堂的兴办 留学教育的起步,(一)中体西用,洋务教育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及制度 西学,指西方近代的文化思想及制度体”,指根本或原则 “用”,指形式或应用,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初见端倪:魏源,《海国图志》(1842)“师夷长技以制夷” 初建框架:冯桂芬,《采西学议》(1861)“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提法明确化:沈寿康,《救时策》(1895)“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系统化:孙家鼐,开办京师大学堂奏书(1896),学堂宗旨应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系完成:张之洞,《劝学篇》(1898),张之洞小传,1837~1909,河北南皮人,晚清“四大名臣” 13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 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督鄂17年,湖北人才鼎盛、富甲一方《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中学也称旧学,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等;西学也称新学,包括西艺、西政和西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改革,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 迎合了国民的守旧心理,坚持以固有传统文化为本,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制度二)洋务学堂的兴办,培养目标——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外交翻译、水陆军事和工程技术人才 教育内容——引进“西文”和“西艺” 组织形式——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由此而萌芽概 况,19世纪60—90年代,全国兴办洋务学堂三十余所 方言学堂著名的有: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 武备学堂著名的有: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实业学堂著名的有:福州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湖北算术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最早的洋务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最早的海军和舰船制造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近代陆军学校之始 天津西医学堂——最早的官办西医学校,,(三)留学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 (始于1872年) 派遣留欧 (始于1877年) 派遣留日 (始于1896年),幼童留美,1867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

      1872年,清政府考选12—16岁的聪慧幼童120名,分4批赴美留学,学习年限为15年 1872年,容闳率首批30名幼童赴美,中国官派留学之始洋务运动是一场迫于封建国家生存危机而进行的挽救衰败统治的改革 开启了外接而非内发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非自然发生而是匆迫移植,局限性不可避免洋务运动的影响,二、维新变法与普及教育的提出,(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改良派:19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思想群体,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先导 基本主张——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政治:建立议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教育: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思想基点——教育救国,以教育为救亡图存、兴国富民的根本前提洋务派的教育目的:维护专制制度维新派的教育目的:开民智,培养“新民”,“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康有为《公车上书》 “欲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梁启超《新民说》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兴民德” ——严复《原强》,具体的教育主张,学西学 变科举 兴学校,1. 学西学,批评洋务派:热衷于西文西艺“弃其菁英而取其糟粕,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 主张全面深入地学习西学。

      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梁启超)科学和自由是西学的真髓(严复),2. 变科举,科举制的弊端:以经史为内容、八股为形式,阻碍西学的引入;仅以政治人才为目标,阻碍多方面人才的培养 严复提出八股取士的三害:,3. 兴学校,建立大学、中学、小学三级的近代学制西方“无事不学,无人不学” 兴办女学改革旧学,振兴国家的突破口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二)维新派的教育实践,维新运动中的教育实践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维新运动中的教育实践,办学堂 万木草堂(广州),康有为创办 时务学堂(长沙),黄遵宪、谭嗣同等创办 北洋西学堂(天津),盛宣怀创办 南洋公学(上海),盛宣怀创办 经正女学(上海),梁启超等人倡设,康有为 小传,官僚知识分子家庭,日读“一锥书”; 22岁,游历全国接触西方文化; 1891年,创“万木草堂”,中西兼授; 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 1927年,病逝于青岛万木草堂,义理之学——孔学、佛学、先秦诸子学宋明学、泰西哲学 考据之学——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 经世之学——政治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群学 文字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科外百科——演说、体操、射击、音乐、绘画,“每论一字、讲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

      “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之悚息感动,终身不能忘又常反复说明,使听者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心悦而诚服”梁启超 小传,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 18岁,接触西学,师从康有为; 22岁,入京会试,发动“公车上书”; 23岁,任上海《时务报》主笔; 24岁,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 25岁,百日维新的主将,论战斗士; 1920年以后,讲学和学术研究;56岁,病逝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 改革科举制度 举办新式学堂 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 “人人谈时务,家家言西学”,三、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制,颁布新学制 废除科举制度 建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一)颁布新学制,壬寅学制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的法定学制,公布但未实施癸卯学制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颁布并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癸卯学制的影响,是我国现代学制初步建立的标志,促进了我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将大量近代西学列为教学科目,极大地突破了传统课程体系,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制定,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综合产物。

      清末学校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1903年,武昌的湖北幼稚园,我国设立幼稚园之始 初等教育——南洋公学外院,我国新式小学之始 中等教育——天津中西学堂二等学堂,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学堂 高等教育——1911年以前,全国有三所大学堂(京师、山西、北洋),(二)废除科举制度,改革科目1901年,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 递减中额 1903年,每科递减中额1/3,减尽后即停 停止科举1905年,大势所迫,“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三)建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下设五司三局 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提学使司,下设学务公所,内分六课 省以下各地教育行政机关——劝学所,下设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四、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一)教育宗旨的演变,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民国初年——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五育并举) 北洋政府——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二)教育制度的演变,两次学制改革教育行政制度的变化,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 规定学校教育为17-18年,横向包括三个系统。

      进步性:修业年限缩短;具有反封建性质;初步体现男女平等局限性:效仿日本和德国,脱离中国实际;年限仍偏长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又称“六三三制” 进步性:小学年限缩短,便于普及;中学三三分段,灵活性增强;废除男女分校 局限性:移植美国学制,教育行政制度的变化,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教育部取代学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大学院制取代教育部制 1928年,废止大学院制,恢复教育部制 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科),(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育个性化 (尊重个体) 教育平民化 (重视民众) 教育实用化 (联系社会) 教育科学化 (强调科学),背景——新文化运动引发教育观念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学习西方教育已经进入思想文化层面,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旗帜对教育传统和现状的反思进入主动自觉的阶段教育观念的转变促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教育的繁荣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乡村教育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 教学改革实验,1.乡村教育运动,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改进实验 陶行知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黄炎培与农村教育改进实验,黄炎培(1878—1965),江苏人,南洋公学特班学生,受业于蔡元培。

      流亡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创办多所新学堂; 民国初,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 筹办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倡职业教育社会化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我国第一个以研究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教育团体) 1926年,以江苏昆山徐公桥为实验区,实验期6年成立乡村改进会(设总务、建设、农艺、教育、卫生、娱乐、宣传7部) 目的 —— “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陶行知与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1891—1946),安徽人 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攻读政治学和教育学 回国后发起多次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1926年,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提出“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7年,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应该另寻生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教农民自立、自强、自卫1927年,创办晓庄中心小学;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改名晓庄学校)以万物为导师,以宇宙为教室,生活为课程,贯彻 “生活教育” 的观点。

      晏阳初与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晏阳初(1890—1990),四川人 就学于成都和香港的教会学校,耶鲁大学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 毕生从事国内和国际平民教育事业 1943年,美国百所大学学者推其为“现代世界最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为总干事 1926年,以河北省定县为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区 目的——探索一条复兴民族、拯救国家的有效道路在社会上形成重要影响,为农村教育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财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中国农村问题是农民的“愚、贫、弱、私”四病 主张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活“贫”以卫生教育活“弱”,以公民教育来医“私” 以乡村六大建设,实现国家民族复兴乡村六大建设: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礼俗建设,梁漱溟与乡村建设实验,梁漱溟(1893—1988),原籍桂林,生于北京 精通西洋、印度、中国文化曾任北大哲学系讲师 1941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以秘书长身份参与调停国共和谈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新文化运动批孔时,曾为孔子辩护;文革批林批孔时,复为孔子辩诬基本观点,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因此维持社会秩序不在政权而在礼俗。

      伦理关系是人的天然基本关系,如果在农村恢复封建的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就可以消除农民革命 乡村是伦理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采取政教合一的途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