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四节.课件电子教案.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春****铺
  • 文档编号:224080306
  • 上传时间:2021-12-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22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一、“诗格”与“诗法” 二、“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 三、“诗有别材”与“妙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诗格”与“诗法” 晚唐五代乃至宋初,流行许多讲“诗格”的书这类“诗格”之作,主要是对诗歌格律与句法等形式要素进行总结,也有传统诗教的比附诗格”著作的流行,推动了诗法理论的发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所谓“诗法”,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规则与法度诗法理论集中体现于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江西诗派是北宋最大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黄庭坚的诗法理论影响了一代诗人,成为江西诗派的理论旗帜他提出的最有名的主张便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次之则是“布置”和“曲折致意”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创作时能融会或沿用前人的诗作陈句,通过使事用典、换字移位等技巧来另辟门径,另创新境铁”即古人之陈言,“金”即作者之新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换骨是借鉴古人之意而另造成其语;夺胎则借古人词语加以生发而生新境夺胎换骨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前人诗文作为诗材加以改造,“旁入他意”,生发出新的意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 黄庭坚还提出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体现出黄庭坚在审美上的追求 “因明叔有意于斯文,试举一纲而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明叔当自得也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以俗为雅”是指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带有市民俗文化色彩的题材或话语加以诗化或雅化,以使读者感到“陌生”而臻于雅致;“以故为新”是黄庭坚的诗学宗旨所在,即是以古人陈言作为原料,熔汇陶钧,用以抒写诗人自己的艺术感受,拓出新的审美境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黄庭坚作诗力避尘俗,以“笔下无一点尘俗气”为评诗的价值尺度,以“雅”为诗的高致。

      其所说的俗不是语言的俚俗,而是人格的卑俗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不可不成诵在心,相见其人虽觉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人不俗也 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木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以故为新”就是用前人的诗材入于诗中,多表现为使事用典,但其旨归却在于创造新的意境以熟取生,在人们熟悉的意象和话语中翻空出奇,造成崭新的境界其中的关键,在于诗人是用自己的诗意来统摄熔化事典他主张的“为新”,并非蹈袭搬弄“古人之陈言”,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的艺术锤炼,然后达到高妙之境的诗学观念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黄庭坚论诗文创作又特别讲求“布置”,又力主诗眼或句眼,也是诗法理论的重要内容 “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范温潜溪诗眼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又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又曰:“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

      惠洪冷斋夜话卷五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陈师道,号后山居士,论诗特重法度,有后山诗话他对诗法的理解,更为宽泛,也更为变通,有时指的是一种作诗的原则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陈师道后山诗话陈师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他以杜诗为例标举“立格”“命意”“炼字”,是陈师道所论诗法中的核心内容 “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者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陈师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活法”说是吕本中提出的最著名的诗学命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志着江西诗派的诗法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法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昔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吕本中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所谓“活法”,是以诗法的存在为前提的,它并非是对法的抛弃,而是在自由地驾驭法的基础上超越于法因而首先要“规矩备”,要全面地、熟练地掌握诗歌创作的规矩法度然而,活法又力主一个“活”字,也就是不能死于法下,不能拘泥于成法。

      只有非常纯熟地驾驭了法,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一种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认识了必然后的自由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如何能以“活法”为诗,既能规矩备具又能出于规矩之外,吕本中提出“悟入”之说: 楚词、杜、黄,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为吾用,则姿态横出,不窘一律矣如东坡、太白诗,虽规摹广大,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悟入”本身是直觉的思维形式,但它并非神秘的“天机”降临,而是在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锲而不舍的投入中产生的突变 “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如老苏之于文,鲁直之于诗,盖此理也吕本中童蒙诗训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两宋之际,以禅喻诗在诗论中颇为流行而结合着参禅悟道的方式,对诗歌的创作思维也有了新的认识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韩驹赠赵伯鱼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三、“诗有别材”与“妙悟” 南宋诗论家严羽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成为诗歌批评史上的巨擘 “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妙悟”说是沧浪以禅喻诗的核心所在,也可认为是严羽对于后世诗学影响的主要方面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严羽沧浪诗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妙悟”是联系诗禅之间的津梁,在禅,是经过内省后的无上妙觉;在诗,则是兴象玲珑的审美境界严羽认为悟是有层次的,有所谓“透彻之悟”,也有“一知半解之悟”,这二者高下判然那么,“透彻之悟”的形态应是如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谓诗歌有其特殊的材质,并非书本资料堆砌而成;“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说诗有独特的趣味,并非逻辑思维可以获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严羽指出了欲达“妙悟”之境的“悟入”途径,要有一个取法乎上的悟入过程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严羽沧浪诗话谢谢欣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