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唱与声部研究 民歌《茉莉花》.docx
9页合唱与声部研究民歌《茉莉花》一、什么是合唱?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 常有指挥, 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 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 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 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声部的数量没有规定,一般有四个声部多为男高音区,男中低音区,女高音区,女中低音区二、合唱的起源近代西方的合唱, 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唱诗班 经过素歌、清唱、神剧等阶段,最后发展到市民世俗音乐合唱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从早期的奥加农发展至复调写作的完善阶段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 17 世纪,早期巴罗克时代随着单旋律乐曲的形成和歌剧的产生, 采取为单声部歌唱加和弦式伴奏的方法 开始应用数字低音以指示伴奏部分的和声, 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弹奏, 以纵的音程结合为基础, 使和声的作用加强,并形成以平均节奏持续流动的低音线条18 世纪后半叶,古典乐派时期主调音乐成为主要的体制当时所追求的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上的单纯明晰的特点, 也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简朴方面大、小调体系成为和声的基础,中古调式消失其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初,和声手法基本上与上世纪后期相同此后,由于题材和内容范围的扩大,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心理的刻划、风景的描绘和情节的表现等需要,促使作曲家不断发展新的和声语汇,丰富和声的表现力20 世纪在 19 世纪后期大、小调体系和声发展至极限的基础上,不少作曲家探索新的创作手法,或回复至古老的音乐风格,其结果都打破了过去 200 年来传统和声的规范30 年代中,由于民族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影响,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对和声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试验,如借鉴欧洲民族乐派以至印象派(如德彪西)的某些和声方法, 自然调式和声的应用增多, 在三和弦的基础上采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三、合唱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领地中最年轻的家族 黄自先生于 1933 年写的清唱剧 《长恨歌》 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 《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他的《生产大合唱》、《九• 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 合唱事业蓬勃发展, 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 1958 年上海音乐学院肖白、王久芳、王强、张英民等创作的《幸福河大合唱》 ,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一等奖, 60 年代初期问世的《长征组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瞿希贤等作曲家们改编的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 、 《牧歌》 、 《阿拉木汗》 、 《乌苏里船歌》 、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有大量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大学校园从来就是合唱的摇篮, 历史上的革命学生运动几乎都伴随着歌咏活动 现代的学校音乐生活中, 合唱更是一种最受欢迎、最活跃的形式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 有些是民间固有的: 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 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 有支声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但作为研究很有价值 中国合唱应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 是第一期 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 沈心工、 李叔同的 《春游》 、 《送别》 、赵元任的《海韵》 ( 1927 年 , 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 、 第三期 ,30 年代初到 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 冼星海 (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 ) 的《救国军歌》 、 《在太行山上》 、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 50 ― 60 年代是辉煌期, 50 年代的《祖国颂》 、 《祖国万岁》 ; 60 年代的《长征组歌》 ; 70 年代有政治合唱。
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 《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作品田青的 《云南风情》 、 谭盾的 《蜀道行》 、陆在易的《祖国母亲》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场经济的约束,有些不能在国内发表而只能在国外发表男女声分四个声部的叫混声合唱; 男声多声部群唱叫男声合唱; 女声多声部群唱叫女声合唱 人数较少的多声部群唱有人称作小合唱 但不能把人数众多的多声部群唱叫大合唱 因为大合唱已有上面所说的另一种含义五、表演唱也称歌表演指以唱为主、辅以必要动作(包括简单的舞蹈动作)的一种演唱形式四、合唱的形式依据人声的分类,合唱的形式有:( 1 )童声合唱由尚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合唱包括小学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级尚未变声或变声初期的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2)女声合唱由变声后的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3)男声合唱由变声后的男同学组织的合唱 4)混声合唱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前三种合唱均为同类人声组成, 故亦称为同声合唱 同声合唱都有高音和低音两个基本声部 根据具体合唱歌曲的演唱需要, 每个基本声部还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声部五、合唱的特点合唱的声部分为: 同声合唱 [ 高音声部 (第一高音声部 第二 高音声部) 、低音声部(第一低音声部 第二低音声部) ]由女高音声部、 女低音声部、 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四个基本声部组成的合唱为混声合唱。
每个基本声部可分为第一、 第 二两个分声部混声合唱 [ 女高音声部 (第一女高音声部 第二女高音声部) 、女低音声部 (第一女低音声部 第二女低音声部) 、 男高音声部 (第一男高音声部 第二男高音声部) 、 男低音声部 (第一男低音声部第二男低音)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 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 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 ppp 到最强的 fff ,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媲美的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合唱的要求声音质量的优劣, 不能脱离音乐和合唱艺术的特殊需要来加以评价。
无论什么样的声音, 只有当它完全吻合了音乐的需要, 完全吻合合唱艺术的特殊要求, 成为合唱艺术表演所需要的声音时,才能被认为是好的、美的声音六、合唱的要求:综述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声、轮声、领唱、重唱以及和声的、 支声的、 复调的、 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常见的合唱有同声合唱(男声、女声、童声) ,混声合唱(男声与女声、童声与男女声) ,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合唱、无伴奏合唱合唱有声域更宽、气息更长、力度更大、音色更多的特点好的合唱应该是均衡而协调合唱的均衡取决于声音的音量、 音色的平衡 合唱的协调取决于声音的谐和、音准混声合唱一般为男女声部混合,如女高音 SOPRAN仅低音ALTQ男高音TENORE男低音BASS女高音:明朗、轻柔、柔和女低音: 充沛、坚实而圆润男高音: 柔和、 明朗、清晰、坚实 男低音:坚实、有力、充沛而宽厚呼吸1、整体性的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2、声部性的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3、循环性的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
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发声要求合唱音响起声的统一是很重要的, 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 鉴别一个合唱队的好坏,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的方法激起——合唱的主要起声法声带是非常紧迫靠拢 、发声前准备好气息的支持,声带的闭合,共鸣腔的打开,意识中想好所要发声的音高、音量、音色并作好相应的器官状态的准备,以横膈膜的突然向内挤压, 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而发声 发声干净、整齐而有弹性并带有音头的声音舒起——声带并不靠得太拢, 发声前先出气再发声, 无音头,音质较暗而沙,发声时有声母“ h”的声音为了对合唱队音量的统一,轻声、半声、抑制声的歌唱方法是合唱队员必须具备的技巧 这种音量小的弱声不等于松弛的轻声,相反要求更集中,更有力半声——指演唱设较少使用本嗓, 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 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制声音 这种声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轻声——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 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的含蓄抑制声——更恻于表情意义, 用有力的气息支持着每个唱词的始终, 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 往往表现悲伤, 愤怒,痛苦这类感情直声——发声后不让声音波动。
现代偏向灵活, 但以少波动为好四种基本唱法1、连音唱法2、跳音唱法3、重音唱法4、保持音唱法合唱的音准和谐基本法1、一、四、五、八度音程要纯2、 大调的三、 六、 七级音在旋律中要 “扬” 在和弦中要 “和而偏扬”3、小调主、属音要“托” 4、大音程单面扩展;小音程单面收缩5、增音程双面扩展;减音程双面收缩6、同各半音远;异各半音近7、改变调性的临时变音,要较夸张地强调8、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保留主要的咬字与吐字合唱队员在咬字和吐字上应当养成一种喷吐有力良好的归韵和收声的习惯抒情作品,吐字应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 就应该强声母, 并尽力保持韵腹和韵尾的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七、民歌茉莉花《茉莉花》 是中国民歌, 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 《鲜花调》 , 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 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 " 中国的第二国歌 " 。
合唱团团长:王皓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