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09控制类赛题.doc
10页悬挂运动控制系统(E题)一、任务设计一电机控制系统,控制物体在倾斜(仰角≤100度)的板上运动在一白色底板上固定两个滑轮,两只电机(固定在板上)通过穿过滑轮的吊绳控制一物体在板上运动,运动范围为80cm×100cm物体的形状不限,质量大于100克物体上固定有浅色画笔,以便运动时能在板上画出运动轨迹板上标有间距为1cm的浅色坐标线(不同于画笔颜色),左下角为直角坐标原点, 示意图如下 二、要求1、基本要求:(1)控制系统能够通过键盘或其他方式任意设定坐标点参数;(2)控制物体在80cm×100cm的范围内作自行设定的运动,运动轨迹长度不小于100cm,物体在运动时能够在板上画出运动轨迹,限300秒内完成;(3)控制物体作圆心可任意设定、直径为50cm的圆周运动,限300秒内完成;(4)物体从左下角坐标原点出发,在150秒内到达设定的一个坐标点(两点间直线距离不小于40cm)2、发挥部分(1)能够显示物体中画笔所在位置的坐标;(2)控制物体沿板上标出的任意曲线运动(见示意图),曲线在测试时现场标出,线宽1.5cm~1.8cm,总长度约50cm,颜色为黑色;曲线的前一部分是连续的,长约30cm;后一部分是两段总长约20cm的间断线段,间断距离不大于1cm;沿连续曲线运动限定在200秒内完成,沿间断曲线运动限定在300秒内完成;(3)其他。
三、评分标准 项目满分基本要求设计与总结报告:方案比较、设计与论证,理论分析与计算,电路图及有关设计文件,测试方法与仪器,测试数据及测试结果分析50实际制作完成情况50发挥部分完成第(1)项10完成第(2)项中连续线段运动14完成第(2)项中断续线段运动16其他10四、说明1、物体的运动轨迹以画笔画出的痕迹为准,应尽量使物体运动轨迹与预期轨迹吻合,同时尽量缩短运动时间;2、若在某项测试中运动超过限定的时间,该项目不得分;3、运动轨迹与预期轨迹之间的偏差超过4cm时,该项目不得分;4、在基本要求(3)、(4)和发挥部分(2)中,物体开始运动前,允许手动将物体定位;开始运动后,不能再人为干预物体运动;5、竞赛结束时,控制系统封存上交赛区组委会,测试用板(板上含空白坐标纸) 测试时自带07年----电动车跷跷板(F题)【本科组】一、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电动车跷跷板,在跷跷板起始端A一侧装有可移动的配重配重的位置可以在从始端开始的200mm~600mm范围内调整,调整步长不大于50mm;配重可拆卸电动车从起始端A出发,可以自动在跷跷板上行驶电动车跷跷板起始状态和平衡状态示意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二、要求1.基本要求在不加配重的情况下,电动车完成以下运动:(1)电动车从起始端A出发,在30秒钟内行驶到中心点C附近;(2)60秒钟之内,电动车在中心点C附近使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保持平衡5秒钟,并给出明显的平衡指示;(3)电动车从(2)中的平衡点出发,30秒钟内行驶到跷跷板末端B处(车头距跷跷板末端B不大于50mm);(4)电动车在B点停止5秒后,1分钟内倒退回起始端A,完成整个行程;(5)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电动车始终在跷跷板上,并分阶段实时显示电动车行驶所用的时间2.发挥部分将配重固定在可调整范围内任一指定位置,电动车完成以下运动:(1)将电动车放置在地面距离跷跷板起始端A点 300mm以外、90°扇形区域内某一指定位置(车头朝向跷跷板),电动车能够自动驶上跷跷板,如图3所示: (2)电动车在跷跷板上取得平衡,给出明显的平衡指示,保持平衡5秒钟以上;(3)将另一块质量为电动车质量10%~20%的块状配重放置在A至C间指定的位置,电动车能够重新取得平衡,给出明显的平衡指示,保持平衡5秒钟以上;(4)电动车在3分钟之内完成(1)~(3)全过程5)其他三、说明(1)跷跷板长1600mm、宽300mm,为便于携带也可将跷跷板制成折叠形式。
2)跷跷板中心固定在直径不大于50mm的半圆轴上,轴两端支撑在支架上,并保证与支架圆滑接触,能灵活转动3)测试中,使用参赛队自制的跷跷板装置4)允许在跷跷板和地面上采取引导措施,但不得影响跷跷板面和地面平整5)电动车(含加在车体上的其它装置)外形尺寸规定为:长≤300mm,宽≤200mm6)平衡的定义为A、B两端与地面的距离差d=∣dA-dB∣不大于40mm7)整个行程约为1600mm减去车长8)测试过程中不允许人为控制电动车运动9)基本要求(2)不能完成时,可以跳过,但不能得分;发挥部分(1)不能完成时,可以直接从(2)项开始,但是(1)项不得分四、评分标准设计报告项 目主要内容分数系统方案实现方法方案论证系统设计结构框图12理论分析与计算测量与控制方法理论计算13电路与程序设计检测与驱动电路设计总体电路图软件设计与工作流程图12结果分析创新发挥结果分析8设计报告结构及规范性摘要设计报告结构图表的规范性5总分50基本要求实际制作完成情况50发挥部分完成第(1)项10完成第(2)项15完成第(3)项10完成第(4)项5其他10总分50 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参赛注意事项(1)2009年9月2日8:00竞赛正式开始。
本科组参赛队只能在【本科组】题目中任选一题;高职高专组参赛队在【高职高专组】题目中任选一题,也可以选择【本科组】题目2)参赛队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交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3)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随时备查4)每队严格限制3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5)参赛队必须在学校指定的竞赛场地内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迴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6)2009年9月5日20:00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专人封存声音导引系统(B题)【本科组】一、任务设计并制作一声音导引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AB与AC垂直,Ox是AB的中垂线,O'y是AC的中垂线,W是Ox和O'y的交点声音导引系统有一个可移动声源S,三个声音接收器A、B和C,声音接收器之间可以有线连接声音接收器能利用可移动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不同距离,产生一个可移动声源离Ox线(或O'y线)的误差信号,并用无线方式将此误差信号传输至可移动声源,引导其运动 可移动声源运动的起始点必须在Ox线右侧,位置可以任意指定。
二、要求1.基本要求t(1)制作可移动的声源可移动声源产生的信号为周期性音频脉冲信号,如图2所示,声音信号频率不限,脉冲周期不限图2 信号波形示意图(2)可移动声源发出声音后开始运动,到达Ox线并停止,这段运动时间为响应时间,测量响应时间,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响应的平均速度,要求平均速度大于 5cm/s可移动声源的起始位置到Ox线的垂直距离响应时间平均速度=(3)可移动声源停止后的位置与Ox线之间的距离为定位误差,定位误差小于3cm4)可移动声源在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超过Ox线左侧的距离小于5cm5)可移动声源到达Ox线后,必须有明显的光和声指示6)功耗低,性价比高2.发挥部分(1)将可移动声源转向180度(可手动调整发声器件方向),能够重复基本要求2)平均速度大于10cm/s3)定位误差小于1cm4)可移动声源在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超过Ox线左侧距离小于2cm5)在完成基本要求部分移动到Ox线上后,可移动声源在原地停止5s~10s,然后利用接收器A和C,使可移动声源运动到W点,到达W点以后,必须有明显的光和声指示并停止,此时声源距离W的直线距离小于1cm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于10cm/s。
可移动声源在Ox线上重新启动位置到移动停止点的直线距离再次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6)其他三、说明1. 本题必须采用组委会提供的电机控制ASSP芯片(型号MMC-1)实现可移动声源的运动2. 在可移动声源两侧必须有明显的定位标志线,标志线宽度0.3cm且垂直于地面3. 误差信号传输采用的无线方式、频率不限4. 可移动声源的平台形式不限5. 可移动声源开始运行的方向应和Ox线保持垂直6. 不得依靠其他非声音导航方式7. 移动过程中不得人为对系统施加影响8. 接收器和声源之间不得使用有线连接四、评分标准项目主要内容分数设计报告系统方案整体方案比较7控制方案设计与论证设计、计算12误差信号产生控制理论简单计算电路设计系统组成3各种电路图测试结果测试数据完整性3测试结果分析设计报告摘要5正文结构完整性图表的规范性总分30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实际完成情况50发挥部分完成第(1)项5完成第(2)项10完成第(3)项10完成第(4)项10完成第(5)项10完成第(6)项5总分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