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第五节 脏腑.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17846129
  • 上传时间:2023-10-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 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 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 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 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 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 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 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因此, 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 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 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 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 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 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 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 系等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 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系和具有内在规律的认识是对五脏系统生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 结前人在理论上多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阐述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但五脏之间的关系早 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所以,必须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才能真正揭示出五脏的自动调节机制一)心与肺的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

      这就决定了心与 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所以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 气亦至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积于肺部的宗 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 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 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心 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所以,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二)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 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 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曰:“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 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医碥•五脏生克说》)脾气健 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所以说:“脾气人心而 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济阴纲目》引汪琪语)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 行而不溢于脉外所谓“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 则气无不利焉,非气之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张 聿青医案》)可见血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主要靠脾气的统摄所以有“诸血皆 运于脾”之说3.神志活动: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 并赅意志……思动于心则脾应”(《类经•脏象类》)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 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 血。

      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 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 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 而生血统血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 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两虚之候等三)心与肝的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 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1.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 要脏腑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所以说“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黄帝 内经素问》)全身血液充盈,肝有所藏,才能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以适 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心亦有所主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所藏之阴血,具有濡养肝体制 约肝阳的作用所以肝血充足,肝体得养,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使气血疏通,血液不致 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2. 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 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 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精神愉快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则疏泄 正常,使气血运行无阻,心血亦能充盛,心得血养,神志活动正常由、于心与肝均依赖 血液的濡养滋润,阴血充足,两者功能协调,才能精神饱满,情志舒畅心与肝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反映在阴血不足和神志不安两个方面,表现为心肝 血虚和心肝火旺之候等四)心与肾的关系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肾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相济、坎离交济心肾这种关系遭到破坏, 形成了病理状态,称之为心肾不交心与肾之间,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具 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水火既济: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心位居于上而属阳,主火,其性主动;肾位居于下而属阴,主水,其性主静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 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

      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 必得心火以温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种水火既济的关系,是以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 衡为其重要条件的:所以说:“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 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格致余论,相火论》)水火宜平而不 宜偏,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水就下而火炎上,水火上下,名之曰交,交为既济,不交为 未济总之,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使心与肾的阴阳协调平衡,构成了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故曰: “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 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慎斋遗书》)2.精血互生:心主血,肾藏精,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 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血可以化而为精,精亦可化而为血精血之间的相互资生为心肾相 交奠定了物质基础3.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精舍志,精 能生髓,髓汇于脑积精可以全神,使精神内守精能化气生神,为神气之本;神能驭精 役气,为精气之主人的神志活动,不仅为心所主,而且与肾也密切相关所以说:“心 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 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推求师意》)。

      总之,精是 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肾交济之义4.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如 明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 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 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之间的关系故曰:“心肾不交,毕竟是肾水下涸,心火上炎,由于 阴虚者多,但亦偶有阳虚证……不独阴虚之证也”(《蜉溪医论选》)在病理状态下, 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血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之为心肾不交,表现为水不济火,肾 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之心肾阴虚,或水气凌心、心肾阳虚之候等五)肺与脾的关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 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之间的关系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1. 气的生成方面: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 土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

      肺在生理活动 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因此,肺气的盛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总之,肺司 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2.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 液代谢过程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 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 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 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六)肺与肝的关系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 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1, 气机升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肺居膈上,其气肃降; 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 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 机的正常升降运动2. 血气运行: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 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