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智慧讲授大纲中山大学.ppt
66页孟子智慧讲授大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孟子的智慧讲授大纲一、孟子其人其书二、孟子的哲学智慧三、孟子的政治智慧四、孟子的权变智慧一、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生于约西元前372年,卒于约前289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后家道衰落,迁到邹国据传说孟子幼年丧父,在母亲的养育下成长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等都相当有名,成为千古美谈孟子自述自己是“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追求,“乃所愿,则学孔子”公孙丑上)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2)孟子学成之后,来到邹国,开始教授孟子学成之后,来到邹国,开始教授 学生生活,公孙丑、学生生活,公孙丑、万章等前来求学约四十多岁,仿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万章等前来求学约四十多岁,仿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推行他的“仁政仁政”、“王道王道”理想先后游历齐、宋、薛、理想先后游历齐、宋、薛、鲁、滕、梁等国鲁、滕、梁等国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其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惠王不果其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为商鞅,楚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连横,为商鞅,楚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齐国与梁国是大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推行他的治国齐国与梁国是大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推行他的治国主张,但未被采纳晚年,孟子回到家乡,主张,但未被采纳晚年,孟子回到家乡,“退而与公孙退而与公孙丑、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丑、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孟子七篇一、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王安石:孟子诗:沉魂浮魄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廖一、孟子其人与其书元文宗至顺元年即西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邹国亚圣公二)孟子其书1、孟子的作者问题: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相与记孟子之言司马迁、赵歧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史记 孟荀列传:“孟轲所与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歧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蒋伯潜等人认为,孟子一书,全称孟子,孟子的学生 称某某子,如乐正子,公都子等等,可见非孟子自著,乃是其学生记录孟子言行整理而成,仿论语之作一、孟子其书2、孟子的篇目孟子一书古代有两个传本,一个是十一篇,一个传本七本。
十一篇的孟子除现存的孟子七篇之外,还有外书四篇,东汉赵歧作孟子章句,认为外四篇与孟子一书主旨不合,是后人仿孟子假托作品,不采,故而不传我们今天的看到孟子共七篇,凡十四卷七篇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上、下卷,故共十四卷一、孟子其书3、孟子由子而传,由传而经孟子本为子书,两汉时,孟子仿论语之作,地位渐高孟子已在论语之次,经子之间,传记之列五代时,蜀主孟昶(音厂)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是孟子入经之始南宋朱子定孟子入四书,明清之际,以四书取士,孟子成为官方教科书二)、孟子其书4、孟子一书的主旨: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杨龟山)(二)孟子其书5、后人评孟子:赵歧评孟子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隆治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则可以遵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孟子题辞)韩愈:道统说,孟子传道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之以传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三)、学习孟子的意义1、人性本善:回归人性,体悟人之所以为人的真义2、居仁由义:体认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塑民族精神3、养浩然之气:作豪杰之士3、提高文学修养,增长见闻孟子一书的成语非常多,对汉语言发展影响甚大不远千里,吊民伐罪、出尔反尔、左右逢源、缘木求鱼、曾经沧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流合污、闻过则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民同乐,动心忍 性,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自暴自弃、举一废百、知人论世、一曝十寒、水深火热、以德服人、五十步笑百步、王顾左右而言他、民贵君轻、仁者无敌、揠苗助长等等,孟子贡献给后人的成语几十个二、孟子的哲学智慧1、孟子主旨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滕文公上)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理论依据、出发点尧舜代表了圣王当政的时代,是孟子的理想不了解性善论就不了解孟子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皆性善之来源2、孟子的三辨: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哲学智慧3、孟子时代的人性论之争,告子上,称引公都子公都子曰:A“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B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C: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D: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哲学智慧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哲学智慧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之争驳性犹杞柳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孟子曰:“人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哲学智慧驳性犹湍水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哲学智慧驳生之谓性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哲学智慧性善之说明与论证:性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哲学智慧性善论证之二:即心之所同然,圣人与我同类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二、哲学智慧性善论据之三: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二、哲学智慧E:性善论据之五:乍见孺子将入井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哲学智慧性善根据之六:良知良能与赤子之心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1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12)哲学智慧恶之来源之一:自暴自弃乃至自贼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10)有四端而自谓不能就是自贼,谓其君不能是贼其君的人哲学智慧恶的来源:大小失养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注狼藉,糊涂虫)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告子上14)哲学智慧外在环境与恶的来源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为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上二、哲学智慧外在环境与恶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跷,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告子上二、孟子的政治智慧1:仁政说A:仁政是什么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告子上政治智慧B、仁政就是王道,王道即以德服人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2、制民之产是仁政的基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3、有恒产而后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4、仁者无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4: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