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docx
8页1 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阅读课文 ,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2. 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点1. 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 ,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2. 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 ,体会消息的特点难点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 ,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 ,尝试消息的写作教学方法:1.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 合作探究、比较法课前准备1. 毛泽东画像2. 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二、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 1976 年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7 年秋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 ,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在 20 日前表态 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 ,坚决、彻底、干净、 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全中国人民 ,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 日清晨 ,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 ,在西起九江的湖口 ,东至江阴 ,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发动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一触即溃 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四、整体感知1. 快速默读 ,整体感知课文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 ,直取对岸 ,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 ,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2.再读课文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午夜起至 4 月 21 日地点:安庆、芜湖之间第 1 页 共 6 页事件 生的原因:国民党反 派拒 和平 定 ,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 起渡江 役 与 果:二十日夜 ,我 万船 放 ,直取 岸 ,突破安 、 湖 ,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 ,占 江南岸广大地区《人民解放 百万大 横渡 江》人物:人民解放 百万大 :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 (不含 ), 至江阴一千余 里 江 事件 生的原因:国民党反 派拒 和平 定 ,人民解放 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 起渡江 役 与 果:中路 首先突破安 、 湖 ,三十万人全部渡 ,占 江南岸西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已渡 三分之二 ,已占 广大南岸 地。
路 三十五万已渡 大部 , 整天激 ,已 及 一切抵抗之 ,占 南岸 地 ,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 江、无 段 路 五、 文精 (一 )《我三十万大 利南渡 江》1. 有何特点? 明、醒目 ,概括性 , 道了消息的主要事 2. 找出文中的 , 其作用新 社 江前 二十二日二 ”是 ,写明通 社的名称、 , 明材料真 可信 ,消息及 3. 找出消息的 部分 , 的作用英勇的人民解放 二十一日已有大 三十万人渡 江”是 部分 ,交代了消息 生的 、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 4. 主体部分 道人民解放 “英雄式” 斗 ,是怎么 道的?有正面描写如万船 放 ,直取 岸 ,突破 ,占 南岸广大地区有 面烘托如国民党 好似摧枯拉朽 , 无斗志 , 退二 )《人民解放 百万大 横渡 江》1. 中的“百万”是 数 , 是虚数?我 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百万”是 数 ,其中中路 30 万,西路 、 路 各 35 万看来 ,“真 性”是消息的生命2. 前面的 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 社的名称、 , 明材料真 可信 ,消息及 。
3. 找出本文的 ,并具体 它从哪几方面 了全文 是开 两句:“人民解放 百万大 , ⋯⋯均是人民解放 的渡江区域 一 从渡江作 兵力、 (即渡江区域 ) 、 况三个方面 全文4. 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 次? 几个 次是怎 密 接在一起的?主体部分分三个 次:(1)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 内即已渡 三十万人” 第一 ,写中路 渡江情况;(2)从“二十一日下午五 起”至“不起 毫作用” 第二 ,写西路 渡江情况;(3)从“ 恩伯 南京、江阴段防 是很巩固的”到最后 第三 ,写 路 渡江情况 接方式(1) 上的 接:二十日夜 —— 二十一日下午五 ——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2)渡江部 的 接:中路 —— 西路 —— 路 3) 内容上的 接:第二 有“和中路 所遇 情一 ⋯⋯”与第一 接;第三 有“与西路同日同 起渡江作 ”与第二 接;第三 有“正是 恩伯到 湖的那一天”与第二 的“ 恩伯二十一日到 湖” 接5. 主体部分 什么按“中路 、西路 、 路 ”的 序安排?首先 ,中路 最早渡江 ,所以先写;其次 ,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 , 路所遇抵抗 ,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 , 路 写在后。
先写中路 ,再写西路 ,然后写 路 , 的 序反映了三路大 开始渡江的 先后 ,也体 了人民解放 渡江作 中先从中 突破、再以三路并 的 略部署根据 展及事件特点安排 序 ,清晰合理6. 三路大 的渡江情况 ,哪路 写?哪路略写? 什么要 安排?中路 写得 略 ,是因 新 社在此前已 有关于中路 的 道 ,此 略交代即可 入下文西路 写得稍 ,是因 渡江正在 行中 ,有些事情需要交代 ,如“至 止 , 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已渡 三分之二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 的“正向南 展中” , 示了 役的前景第 2 页 共 6 页 路 写得最 ,因 它所遇抵抗“ ” , 利来之不易 ,故作 道一是 具体地写了 斗情况;二是更 尽地写了 果三个 次写得有同有异 ,有 有略 ,在 一中有 化 ,避免了重复雷同7. 找出文中 的句子 ,并分析其作用在叙述中路 后 ,很自然地 入 西路 渡江 况的 道 ,其中插入 要 ,精辟地 明了人心向背是 争 的决定因素 , 是将 事行 放到当 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 ,具有极大 服力第二 一、复 提示同学 ,当你 坐在 机前收看新 播 ,当你 打开 一篇篇文章 ,是否想到 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 了 ,它 被称 “新 ”。
新 种文体 ,包括消息、通 、 告文学本 就是两篇 道及 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 (1) 事 ,内容真 准确 ,不能虚构或夸 (2) 道迅速及 (3) 明扼要消息包含 (有 有副 )、 、主体、背景和 五个部分 ,有 可根据需要省略 或背景或 消息多采用 叙手法 ,因此写消息 注意 叙的六要素下面 , 我 再次走 一 二、巩固理解1. 学生 一步品 文 ,体会消息的 言特点 ,提高 能力 (以《人民解放 百万大 横渡 江》 例 )(1) 言的准确、概括① 例如“九江 (不含 ) ”一 ,准确表明当 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避免了歧 又如“我 路大 与西路同日同 起渡江作 ” ,精确到日、 ② 再如“所有 定 划 ,都已 ” ,准确地表 了我 指 部运筹帷幄 ,指 胸有成竹的状况③ 有全文最后 ,就分 用了“ ”及“ ” (不是 地 “消 ”或“打 ” ),“占 ”并“控制” (后者比前者又 了一步 ,江阴要塞已 我所用 ), 江是“封 ” (不准船只自由通航 ), 路 用“切断” (堵住了 人从 路逃跑的退路 ) 些 用得非常准确 ,既有助于“真 ”地反映 况 ,又能恰当确切表明我 不可当的气 。
④“突破”准确表 了 斗 程 (“越 ”的 象是静 的 );“渡至”,准确表 了水 的特点 (“到达”意思比 广泛 ,也可指 路 );“24 小 内” , 限明确 (“共” , 限不明 ,一般化 );“即已” ,准确表 了神速特点 (“ 在” , 界相 模糊 );“至 止” , 限更 确切;“余部” , 事 ,准确得体 (“剩下的”, 表达内容模糊 )⑤ 用 准确 表 在 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如 西路 所遇之抵抗是“甚 微弱” ,而 路 所遇之抵抗 “ ” , 就非常恰当确切地表 了 我双方 量的程度 ,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 ,也不一味地 低 人 ,而能恰到好 地表 (或正面或反面 )我 “英勇善 , 不可当”的 意志和英雄气概2) 言 明、富有感情色彩①“不料正是 恩伯到 湖的那一天”充 嘲 蔑 的 气 ,“正是⋯⋯那一天”既 “督 ”“ 很巩固”构成 烈 刺 ,又 了的确“不起 毫作用” 人“不料” ,我 “突破” ,“所有 定 划 ,都已 ” , 比 明 ,既可 人狼 ,又可 我 神勇感情色彩 明② 明生 ,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 很多。
例如“百万大 ” 、“一千余 里” ,气 豪 ,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 利豪情 ,激 人心;又如我 的“英勇善 , 不可当”与 的“ 退 ,毫无斗志”, 与藐 之情 , 比 明;再如“ ” 、“ ”、“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