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docx
2页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则是继上节课《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同时,也是每年初中会考必考内容所以,制作临时装片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制作临时装片,二是通过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初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要求的步骤环节是:擦、滴、取、置、展、盖、染等6个步骤但是,在指导学生完成本次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在按照教材和初中学生理科实验操作规程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时,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虽然本实验有取材简单,易于观察等优点,但是实验操作起来有二个难点:一是取材,二是染色下面,我们在遵循教材实验步骤的基础上介绍本实验,并浅析需要改进的地方:材料:洋葱鳞片叶,叶子试剂:清水,碘酒溶液器材:镊子,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步骤:1、擦片把要用的载玻片、盖玻片用纱布擦干净,以免上边的污物干扰对实验材料的观察。
改进: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2、滴水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凉开水,因为凉开水不易产生气泡3、取材选择洋葱头中间肥大的鳞片叶,用刀在鳞叶上纵横切划数刀,切划成边长约0.5cm的正方形用镊子夹住切断部分的薄膜,撕下一层最普遍的问题:按照教材表述进行实验时,或因所撕鳞片叶表皮皱缩而影响质量,或因所撕表皮薄膜大小不适、形状不规则,导致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实验效果较差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的操作技能不太熟练;二是教材介绍的操作方法不够详细改进:(1)如将这一步改为把新鲜的洋葱放置一周左右时间后,再从其鳞片叶内表皮取材,表皮细胞与果肉之间将更易分离,使得取材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并且不影响观察效果2)制作时,在每个实验台上加放刀片一个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0.5-0.8cm的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
4、展平把撕下的表皮,迅速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表皮接触叶肉的一面向上用镊子把材料展平,轻轻压一下,排除表皮下的气泡最普遍的问题:撕下的洋葱鳞片叶表皮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后,多数发生不同程度的卷曲,严重者呈筒状,虽然用镊子或解剖针可以将其展平,但松开后却又重新卷起,这样制作装片费时费力经过观察实验发现,影响洋葱表皮卷曲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2点:一是撕取表皮的面积:较小的表皮薄膜不足以使其卷曲,因而折叠程度较轻,但过小的薄膜也不足以提供理想的观察面,且增加了初学者制片和观察的操作难度二是鳞片叶的叶龄:叶龄较大的外层鳞片叶由于表皮细胞成熟度高,细胞壁韧性强,撕拉时受力部位的伸展幅度较小,浸入水中后卷曲发生率低而程度轻因此宜选叶龄较大的鳞片叶做材料改进方法:一是撕取的表皮面积为0.5~0.8cm方形小块;二是选择叶龄较大的洋葱鳞片叶做材料5、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地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6、染色洋葱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必须染上颜色,才能观察清楚可用吸管稍稍吸一点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边,染色一分钟后(指用碘液染,如用红墨水染则需两三分钟。
注意,也不能染色时间过长,否则,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碘液效果较好)从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水,使碘液很快地扩散到整个盖玻片的下面这样,洋葱表皮细胞内很快就被染上深浅不同的颜色,细胞的结构就显得更加清晰碘液配制:因为碘不仅在水中的溶解度低,而且水溶的碘液易变质,所以不宜选用水作溶剂现用20mL95%的酒精作溶剂,溶解了0.2g碘,配出的碘液染色效果不错另外,配好的碘液放在带有毛玻璃塞的棕色瓶中,并放在阴暗处保存因为碘液在长期保存中会因分解成碘化氢而失效,所以应现用现配注意:要使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充分怎样才知道染色充分了呢可让学生在吸水纸接近盖玻片一端被着色时,才移走吸水纸而染色告终总之,要做的“玻片要干净,水要滴的少,表皮要撕的小,毛面要朝上,盖玻片要斜放,染色多重复,观察要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