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师用书.pdf
25页第四单元家乡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2 首古诗 和黄山奇石日月潭 葡萄沟 3 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 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是 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本 单元在黄山奇石 葡萄沟中以“陡峭” “五光十色”为示例,进行了具体 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 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 查字典验证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 力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以写 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 中安排了仿写的,在古诗二首 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 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写留言条是来自 现实生活交流的需要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二首2 1认识 57个生字,读准 3 个多音字,会写 38 个字,会写 37 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 然的神奇、壮丽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 的课文段落 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黄山奇石2 日月潭2 葡萄沟2 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7. 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语文 园地 四 识字加油站 2 1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 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 的意识 2能够用“像”说句子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学习写留言条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6背诵积累风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 7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字词句运用 写话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合计10 8 古诗二首 教材解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 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 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 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 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 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 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 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以下为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 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人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 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 河” ,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 “依山尽”对“人海流” ,动词相对,厚重有力, 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 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 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诗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 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Ji 之间。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意思是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 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 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 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l0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 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 l2 个生字中,“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 P”和“b”为声母 的两个字连在一起,学生可能容易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另外, “尽” 是前鼻音, “层”是后鼻音,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还可以借助H常交 流,强化正音,比如,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班级在教学楼的第几层,在运用中 规范字音 字形的识记要根据汉字特点,分类学习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 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 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可组词“欲望、 食欲”识记字义 字义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也可借助文中插图进行学习 比如,“依、 尽”的学习,可以请学生看看插图,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 的意思 “层、炉”可以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来学习层” ,看看插图,这鹳雀 楼一层叠着一层, 数数有几层 “炉” ,从“火”从“户” ,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 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此时,还可以将“炉” 与“庐山”的“庐”作比较,进一步巩固字形 2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楼、依、炉、 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 “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本课 l0 个字书写要点: 楼 13 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 “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 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 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 8 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 “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从竖 中线起笔 尽 6 画,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 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黄 11 画,上中下结构 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 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层 7 画,半包围结构 “尸”从上、左包围“云” ,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 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照 13 画上下结构 “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 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炉 8 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末笔捺改点;“户”第三笔横起笔 在横中线,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 烟 10 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因”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大”的 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末笔捺改点 挂 9 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 ,两“土”分写横中线上 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川 3 画,独体字 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和理解运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 诗 教学可考虑安排3 个阶段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二是初步理解诗 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三是熟读古诗,背诵积累。
登鹳雀楼教学建议如下: 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可出示诗题,体会“登鹳雀楼” 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指导据义断音; 接着让学生练读古诗, 尤其注意“尽、 欲、 穷、层”的发音;然后教师范读古诗,也可播放录音,或者让读得比较好的学 生来展示 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最后学生自主练习诵读 第二阶段,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教师可分行出示 诗句,让学生说说这行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比如,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让学生交流这两行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白日、山、 黄河、海” ,理解“白日”在诗里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然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提示学生这两句诗 中,除了“楼”,还有登楼的人想象一个人登上更高的一层楼,看到更高远景 象的场景 第三阶段,熟读古诗,背诵积累教学时,可播放乐曲,引领学生想象画 面,背诵积累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 望庐山瀑布教学建议如下: 第一阶段,首先迁移运用登鹳雀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练习读诗题 “望庐山瀑布”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
学生模仿朗 读,多次练读注意停顿要自然,纠正停顿时间过长或者逐字顿读的情况 第二阶段,分行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读前两句诗,如果根据古 诗作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 ?比如,香炉峰、峰顶升起的紫色烟雾、 陡峭的岩壁、 急速直下的瀑布通过交流,学生可大致了解诗意,并能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读到“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 “生”有升腾之意,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 面: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了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 炉峰生成的紫烟 教学“遥望瀑布挂前川”一句,可先问问学生:谁见过瀑布,说一说瀑布 是什么样子的 ?看瀑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面 或看图提问:瀑布像什么 ?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问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 山前,感受这是神奇的大自然的杰作 接着学习后两旬诗,提出问题: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 起来说说自己的理解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 “三千 尺”是虚数,诗人采用夸张手法, 强调山之高耸, 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 水势湍急,气势宏大可先让学生说说,朗读诗句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 景象?接着请学生伸出手比画比画,一尺大概是多长,再想象三千尺有多长。
然 后追问:诗人怎知瀑布有“三千尺”?这飞速直下的瀑布,李白丈量过吗,真有 三千尺 ?进而体会诗人如此夸张,是在歌咏和赞美眼前壮观的瀑布奇景飞流 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读“三千 尺”的时候可以适当拖长音,以增强气势 “疑”主要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有一种 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天上的 银河,惊人的相似引发了诗人的“疑心” “九天”一词可拓展到古代诗文当中 的“九重、九霄”之类的词语,这一方面是词语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对 古代文化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九”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 在这儿“九天”指天之极高处,体现了瀑布之高,更能感受瀑布的恢宏气势及 作者的由衷赞美 第三阶段,反复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 第一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步达成目标,“背诵课文”突出熟读成诵, 还可以找一找“唱古诗”的音频,让孩子们听一听、唱一唱,增加趣味性 第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 把诗句大致的意思说出来即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意想象和感受画面,互相 交流。
第三题要在朗读中鼓励学生发现构词方式的不同,如“穷尽、层叠”都是 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字组成的, “烟云、山川”是由两个意思相对的字组成 它们构成的四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