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五篇.docx
16页化学说课稿五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分析 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
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 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 (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 N2O4 △H 红棕色 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 CoCl42- △H>0 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 蓝色 升高温度 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 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 一、浓度影响 二、压强影响 三、温度影响 预 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 Fe3++3SCN-?[Fe(SCN)]2+ 2NO2 ? N2O4 Co2++4Cl- ? CoCl42- △H>0 实验结论 增大Fe3+浓度,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 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 (学生阅读) (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 获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
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习,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习氧气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习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