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各省市春节习俗一览精品.docx
15页全国各省市春节习俗一览全国各省市春节习俗 北京 赶庙会是北京过年的一大习俗人们所熟识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出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江苏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南京的夫子庙灯会、高淳的跳五猖、大马灯、打水浒,还有梵刹听钟在苏州,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慢慢淡漠 东北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守岁又称“熬年”,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肯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江西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正门口摆上食物“送佛”,食物必需有六大荤(猪头、猪脚、生畜、鱼、米糕和豆腐),中午鸣放鞭炮吃中午饭(以米粉为主)中饭过后,又将在门口“祭祖”,食物和上午相差不多,家中老小手持香火四方朝拜完后,打算年夜饭年夜饭必需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生畜、鸡蛋(圆圆满满)、饺子、米糕和米酒年夜饭过后,家人起先洗澡,以除去过去一年的尘土 湖南 湖南人过年,要先从除夕说起了,除夕肯定会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是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除夕晚上零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金元宝模型放在门外而在在湘潭一带古老而朴实的过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庆贺接龙后,起先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动,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妙祝福 山东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古以“齐鲁之邦”著称天下以孔孟之学闻达四海,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尊老敬祖,勤劳才智的山东人民,把祭祀祖先、祈求丰年、年节世俗、风土人情、消遣庆祝奇妙地集为一体,独具齐鲁文化特点、乡土气息浓郁的山东春节习俗饺子是山东人过年习俗中必不行少的一道大餐,在曲阜,年夜饭菜无论多丰富,也肯定要有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饺子时,还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谁先吃着了,预示着来年好运串亲、拜年更是体现了山东过年习俗的一种尊老爱幼文化而在山东崂山一带,扭秧歌、跑旱船、舞、踩高跷……一些过年的传统习俗更是必不行少 浙江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爱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盛。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 安徽 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深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富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需有鸡有鱼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闲聊,看着中心台的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相互庆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连忙三十夜,悠闲初一朝”的说法 广东 在广州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打算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除夕晚上,一家人要吃团年饭,潮汕人称之“围炉”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许久久,吃鱼则要有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这是每个家庭大团聚的美妙时刻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湖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起先的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 一句话把湖北过年的习俗味道可以说概括的淋漓精致,尽显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四川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殊丰富,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探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
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特别喧闹,有很多川剧、平书等表演 云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独具匠心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终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 陕西 陕西春节带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在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打算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打算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
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最终来临了 福建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祥瑞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盛。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夜以继日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河北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满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岁,玩一宿这句在河北承德流传很久的谚语将年根儿底下人们的生活演绎得惊慌而有序而在张家口,一进入腊月,人们就该盘算着这年的大年该怎么过了各家先是起先清扫房屋,拆洗被褥,接着,男男女女抓紧剃头理发,因为在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禁忌接下来,就是做豆腐、压粉条,动干锅炸麻花,蒸年糕、蒸馒头,很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户不能吃“赖饭”,即不好的饭,每天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每天有好饭吃而在邯郸,在除夕庆祝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静静扔到大街上 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根据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广西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实行庙 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 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起先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相互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根据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祥瑞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海南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闻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
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