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广明吴文化四次寻访调查报告.doc
10页吴文化寻访调查报告调査地点:吴文化公园.无锡古运河清明桥.拙政园.薛福成故居 考察时间:2012年9月一一2042年40月 小组成员:施广明、于创、刘明、马旭、徐新轩、俞浩第一站:吴文化公园当我们來到“吴文化公园”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气势宏大的牌坊,飞檐斗 拱,精丁•雕镂正中门额刻着“吴文化公园”五个金字,据说这是著名数学家苏 步青先生所书写;“吴文化公园”五个金字的下面还有三个金字“孕吴门”,这 是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写牌坊的左边有一座“蚩尤亭”,以纪念这位中华 人文始祖我们望着高大的牌坊及充满内涵的亭子,仿佛自己来到了遥远的过 去 “吴地人文馆”全面展现了吴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吴文化”的启蒙与 发展都离不开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泰们因此在这座“吴地人文馆”里,我们首先 看到的是泰伯南奔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开发吴地的有关人物及业绩的“塑像” 呈现望着“民族英雄唐荆川纪念碑”,我的内心充满激动照天烛”,“院 士馆”,“国耻亭”这些“吴文化公园”内颇有创意的独特景观,让我“沉吟 不已”吴地开发史”,“无锡碑林”,“无锡名人厅”,“江南风情苑”, “祝寿山庄” 一个个饱含着深厚的“吴文化”积淀的景观,在向你倾诉 着淳朴的江南民俗,给人一种“冃不暇接” Z感僦。
吴文化公园”内的“稻丰 土 1"馆,展示吴地的生产特色一以水稻作物为主的稻作文化发展史和水利文化发 展史整个“稻丰土于”收藏了许多古代农具器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深深感受到这 闪耀着迷人的农业文明Z光彩;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这有助于对后人的一种启示, 即不要忘记“粒粒皆辛苦”的意义走出“吴文化公园”,大家内心久久不能平 静该公园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 技特色及民俗特色,更加突岀了 “吴文化”所构筑的园林文化,真让人赏心悦冃第二站:清明桥与古运河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T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 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別是太 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 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 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 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们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 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当年无锡城南有三条古驿道,性质象今天的国道。
一条水驿道,即南门古 运河水弄堂,另外两条古驿道是南长街和南下堂无锡的清明桥名声在外,我们小组今天特地去看了一下•现在它是一个大工地, 沿桥附近的河两岸,都在拆迁,维修,复原,说是耍打造成景点,恢复清明桥原有的水 上码头•于清明桥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沉静多年,终于耍焕发青春了•于老百姓来说, 也是一件好事,乂有一处休闲,消遣的地方了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早上有雾,所以 是蒙蒙的,这样也好,到是多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味道.一河静静地流淌,来自哪一个年代的流水,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且默默地注视. 它用无声的言语,注释生命的轮回,仅仅只是一 •瞬,任我们苦苦地来回寻找,依然踪 迹全无.清明桥苗负历史的光环,贯看岁月的河水消逝,把脚步声踩成鼓点,把河东的 少女嫁为河西的媳妇,把少年放在河里洗成老年的白发苍茫.多年后的好名声,而 今依然被后人拿來利用,商业开发的篇章里,贡献名头,声望和自身.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 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 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两边 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而水,夜晩船家橹声灯影,后 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黑瓦上,好一 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
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己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 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世卅代代,依河而居,枕着浆声入梦,醒来时,推窗是一片轻舟摇曳,有风徐徐.而 今要搬迁了,多少个不愿意呀,哪里再寻,少年的影子,中年的忙碌.一条老街,有多少故事,包含在其中•是平常白姓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是一轮 明月清辉照,是走出去再回时的激动,是年轻的调皮捣蛋,是老人脸上的祥和宁静. 老屋不去述说什么,只是安分地遮风挡雨,为每一次的漂泊归来,储备足够的温暖 关怀现在无锡市政府在占运河沿岸的南长街改建了新的文化街,布满各色小资 情调的酒吧,风格类似丁上海的新天地,尽管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 也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在我看来旅游商业化的成分更突出了, 昔日的老街成为清一色的酒吧、饭馆,其名称更多的是异域色彩,像加勒比海盗 酒吧、乌托邦等等什么的,充满了商业与文化相结合的气息寻访感言:马旭:在这次考察中,一方面不仅了解了吴文化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停游在 江南古镇之中,心灵也被陶冶着当然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耍提的 就是古村镇旅游景点中商业化太重再一点古镇的文化,建筑的”修复”,”保 护”,”利用”还是有所欠缺的。
作为我们学生,除了珍惜考察的机会,也耍多 多保护他们施广明:走出'‘吴文化公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该公园融白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及民俗特色,更加突出了 “吴文化”所 构筑的园林文化,真让人赏心悦目俞浩:这两次实践,岀去寻访了吴文化,切身的感受到了吴文化和这个时代所不同的地 方,在这个嗔嚣的城市里,给人们一个心灵宁静的地方述是必须,所以我也希望尽量不耍去 改变这些文化的所在地刘明:我们小组一起去了吴文化公园,虽只是大概浏览了i番,却被其浓浓的文化所 吸引,吴文化包囊繁多,涉及当吋广大劳动人民的点点滴滴,是吴地人民的文化结晶,也是 我们全人民的结晶吴地文化成为了我们江南文化的代表,成为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 i朵奇葩徐新轩:•总体从游园林角度看,略显平淡,但从普及吴地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应该 是不错的去处,山于游人太少,有时感觉冷淸孤寂,没有耐心仔细观看图文和碑文介绍,这 是此次游玩的不足Z处从这座私人建造的园林设计和规模來看,令人起敬!于创:两次外出寻访,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我们经常口头一直在讲吴文化,很长一段 时间,吴文化是來自书本上一•行行文字,当我们走近它们才算是"他摸”到了吴文化,感受 到了它的气息,感觉吴文化是"活的”我想如果想真止了解吴文化,还是要用心去体会的。
第三站:拙政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而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 为“中国园林Z母”,中国四大名园Z-O一・拙政园造园艺术特点据说拙政园在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 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和 艺术价值,主耍有:(1) 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说,《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EQ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 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1 “地可池则池Z,取土丁池,积而成高,可山则 iliZo池Z上,山Z间可屋则屋Z"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 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据说拙政园中部现有水而近 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Z-, “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 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 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据说,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口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 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H园林中的建 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 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Z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 顶池畔仅点缀儿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 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3)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据说,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 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 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 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吋期,这里已是一•组水 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閑合而成, 独具特色水庭Z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 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耍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Z间,穿插了这两组庭 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Z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 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 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据说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 1.2公顷园地与 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耍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 围内,能够营造岀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 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廡 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冃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 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 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这在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冃开发建设和 设计当中,有很多需耍借鉴的地方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 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 红霞J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四瑶圃白本,花时灿若瑶华归出 园居也是从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蘇然每至春口,山茶如火,玉 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雹夏日Z荷秋日Z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 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 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白分Z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 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二“荷风來四面");倚玉軒、 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S “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 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 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 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这些特点不 正是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冃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需要借鉴的地方吗?我们耍 按着这样的特点设计,何不再塑造一个北方的“拙政园"为世代流芳?在苏州园林游览享受“山水林泉之乐",美哉!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们身居闹市的人一进入园 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Z乐J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二“一勺代水, 一拳代山1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使人们可以“不岀城郭而获山 林Z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Z乐J美哉!美哉啊!我们体会到,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 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木,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 栽花种树,仓図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 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乂如在赏画是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惬意横流!我们看到,当时建造者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采用的是园林建 筑与景观有匾额、楹联Z类的诗文题刻拙政园“远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 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