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9643809
  • 上传时间:2017-10-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4.0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1 课 儒学摘要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2、理由:略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国,更多关注人之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以“善”或“恶”界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全面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第 2 课 老庄录真一、请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以“祸”与“福”相互“倚、伏”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老子这一观点,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有深刻意义二、有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小国寡民”等观点,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之“病”,请谈谈你的看法现代社会确有诸多病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诚信缺失,其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人类生活的社会性、全球化成为必需,因此,其“小国寡民”的观点显然不合实际三、请选出上述《老子》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略四、你过去所学的《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文章,是否合乎《庄子》的原意?请就此谈谈你如何看待对古典文献的“断章取义”可将中学阶段所学《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课文,与《庄子》中的完篇及庄子基本思想观念相结合,进行解答五、“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一节文字,表现了庄子的哪些观点“批判统治阶级”、“反对儒家学说”等第 4 课 法家治术一、韩非的法制思想,明显受到商鞅的影响,请加以说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理论; 二是法制实践商鞅的法制实践对韩非影响很大,韩非的法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是对商鞅变法实践的理论总结二、不少人喜欢将王安石与商鞅比较,请你谈谈二人的异同1、皆为变法革新的思想家与实践家,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2、商鞅的成效更为显著;商鞅的结局远惨于王安石三、归纳“今有不才之子,……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一节文字的主要含义,并对其作出分析评价1、主要含义:法制作用强大、法律须严酷、赏罚要严明2、韩非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应附之以教育等方式,方可取得更好效果四、你如何认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此比照,我们的社会还有哪些不足1、管子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礼仪修养提高的重要性,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丰衣足食与知“礼节、荣辱”并无必然的联系2、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向小康、中等发达水平迈进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个人修养不容乐观第 11 课 喝旁观者文一、文中指出:“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你认为形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何在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强调君主即国家,国民的权益则来自于君主的恩赐,普通国民基本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可能性,成为“旁观者”在所难免二、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有哪些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大致有:(1)专制者和奴才的双重性格;(2)瞒和骗;(3)爱面子;(4)中庸妥协;(5)精神胜利法。

      三、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看法1、现今的中国的国民性已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呜呼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暴弃派、为我派仍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则大多仍有所延续2、较明显的不足为: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第 12 课 论睁了眼看一、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具有延伸性的,请结合社会及你本人的实际,谈谈“睁了眼看”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篇文章,是对国人常常忘却事实、忽视本质、不敢面对现实的情况而发的时至今日,我们仍需睁开眼睛、直面现实,不要被各类假象所蒙蔽同时也要去除自身的怯弱心理,去面对并解决问题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何理解这句话鲁迅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唤醒民众,不做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从文,认为文学创作可以认识人生,改良人生鲁迅延续了五四的启蒙主义精神,希望唤醒蒙昧状态的国民,认为可用文学艺术,来揭示事实、针砭现实、讥刺世人另外,他还认为先进的文学艺术也是精神上的指引,可以唤醒、提升国民的心智三、分析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鲁迅杂文的语言,是文言的简洁凝练与西化的曲折句式相结合,深刻、犀利而不无偏激;指摘事实,揭露真相,一语中的;表达情感或极热诚、或极冷峻;不露声色的讽刺与兴致盎然的幽默穿插其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意味。

      第 15 课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谈谈你对“坚守理想”的认识和体会1、理想是人生不懈追求的动力和目标;2、坚守理想是一生不变的选择二、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功不唐捐”的含义略三、论述“三个药方”对当今大学生的意义1、选择正确方向,持之以恒;2、训练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技能;3、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第 17 课 敬畏生命一、“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一切生物,包括人、动物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各种生命生存在一种互相影响和必然的联系之中人应该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体验其他生命,这样人类自身才可以做到幸福的生存,才可以和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和谐的发展二、“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具有理想色彩,请问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尊重生命的价值;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有积极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使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相互尊重,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各种生命相互依存又使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第 19 课 晋公子重耳之亡一、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重耳本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一次次的磨难使其在世态炎凉中成熟起来,逐步具有了国君的素养,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不会有历史上的晋文公磨难是一笔财富二、子犯在重耳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慈父、严师、贤臣、诤友三、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晋文公有负于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而求之不得,于是烧山逼令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百姓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这一节日将悼念介之推成为防火与怀逝结合,后来由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第 22 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作者阐释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思想,这对你有何启示胸有成竹、心手相应二、从苏轼与文与可以画相交往的叙述中,谈谈苏轼的个性生性诙谐、反应机敏三、本文是怎样以“画竹”为线索贯穿全篇的以文与可论画竹始,继以二人因画竹而相交,结尾以曝晒画作作结,始终未离开画竹这个线索。

      第 24 课 马 伶 传一、李伶的演技在当时被认为是“无以易”了,但他为什么会输给三年后的马伶1、李伶的 “无以易” 只是相对的,并未达到神形兼备的高度2、马伶是一个不肯轻易认输之人,他做了三年佣人,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 ,揣摩一个真正宰相的言行举止、行动坐卧,表演出来自然逼真3、李伶三年没有竞争对手,难免滋生骄傲和懈怠二、为什么说“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具有讽刺意义表面是说顾秉谦和魏忠贤都是宰相,其举止作派有相似性;实则具有讽刺意义——顾秉谦是明代昆山(今江苏)人,曾依附魏忠贤,残害过左光斗等忠臣,是和魏忠贤一样的大奸臣因侯方域曾和朝廷中的阉党进行过斗争,故借魏忠贤讽刺顾秉谦,意在说明二人为一丘之貉三、马伶当初败给李伶,毅然“走事昆山”;李伶后来技输马伶,却“匍匐前称弟子”你如何看待这个差别马伶比李伶的境界追求更高——马伶败后能够主动向生活学习,而不是为了演技而学演技他不惜投入当朝奸相的门下为佣,三年学成,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此时马伶的演技确实达到了真正的“无以易”的高度,李伶自觉难以企及,所以才“匍匐前称弟子”四、当代社会同样充满着竞争,马伶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略)第 27 课 鸭窠围的夜一、文中是如何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笔下的湘西,是一个风俗人情都还保持着素朴模样的地方。

      作者特别善于发现故乡的风景之美,也特别善于体察故乡的人性、人情、民风、民俗之美作者对家乡有特别的情感,特别的关注,对家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温暖的爱意作者带着感情去描绘家乡的景色,如同山水画一般,吊脚楼是那么古朴;作者描绘了家乡下层人民的哀与乐,又与他们一样品尝这哀与乐二、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水手的“夜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本文描写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湘西是水乡,水手是当地人数较多且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水手的漂泊生活、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作者的夜宿小船、与水手近距离接触等,使得水手及其“夜生活”成为描写主体三、作者几次写到“声”与“光”,它们各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具有诗的韵味,作者几次写到声音:有待宰的小羊哀鸣的声音、有吊脚楼女人推窗的声音、有水手和妓女对话的声音尤其是两次写到羊叫,在寂静的雪夜夜泊环境下,渲染出悲哀、凄婉的情境而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行人所持火炬的红光等,则增添了生活气息第 35 课 答李翊书一、试分析“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现实意义学习上应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工作中不急功近利,踏实认真,则可事半功倍,取得圆满的结果二、你如何认识“气盛言宜”?请予说明文章的气势强大,则语言节奏短长与声调高低皆相宜;作者的学养制约着文章的气势,作者学养深厚,文章气势自然壮盛。

      三、“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其皆醇也,然后肆焉”一节文字,总结了作者学文的三个阶段,请加以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