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填空题.docx
11页古代文论填空题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 《论语·阳货》:“《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和《 诗品 》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 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21.《文心雕龙》与《诗品》,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作用 4.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5.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6.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7.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 9. 庄子、《庄子》 10.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1.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2.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3.《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 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5.《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传》说,诗序为汉代 卫宏 所作 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六义”说 9、志、诗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 王粲 、 徐干 、阮瑀、应瑒和 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即“其会意也 尚巧 ,其遣言也 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辞藻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 音乐 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章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因素: 才 、 气 、 学 、 习 ,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5. 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味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比 ,三曰 赋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讲 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的《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 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 兴寄 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4.陈子昂的代表诗作《 感遇 》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 》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5.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 》,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6.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7.情、境 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 精神 气质,一种 人格 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 诗品 》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19.司空图提出的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第五讲 宋金元 一、填空题 1.欧阳修晚年作《 六一诗话 》,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 道 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 兴趣 ,曰 音节 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 入神 诗而 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15.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16.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心 ”说教材指出:李贽认为:“《水解传》者, 发愤之所作 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同等的地位 8.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 七子 ”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 性灵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 袁宏道 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10.韩愈说:“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 陈言 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脉相承的 12.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与元九书 》中 14.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为时 而著,歌诗合 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浅露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 “长于 思与境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 意境 的基本性质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 神思 ,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 情志 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 意境 世界 18.司空图提出的“韵味”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 3.“ 诗穷而后工 ”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诗论思想 4.苏拭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 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拭提出“ 随物赋形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 6.在《送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