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5年数学高一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doc
12页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5年数学高一上期末监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是空间中两直线,是空间中的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已知,若,则 B.已知,若,则C.已知,若,则 D.已知,若,则2.已知,则函数( )A. B.C. D.3.若两平行直线与之间的距离是,则A.0 B.1C.-2 D.-14.如图,在矩形中,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则A. B.C. D.5.圆与圆有()条公切线A.0 B.2C.3 D.46.已知,则()A. B.C. D.37.已知在海中一孤岛的周围有两个观察站,且观察站在岛的正北5海里处,观察站在岛的正西方.现在海面上有一船,在点测得其在南偏西60°方向相距4海里处,在点测得其在北偏西30°方向,则两个观察站与的距离为A. B.C. D.8.函数y=1g(1-x)+的定义域是( )A. B.C. D.9.若角,均为锐角,,,则()A. B.C. D.10.已知圆与直线交于,两点,过,分别作轴的垂线,且与轴分别交于,两点,若,则A.或1 B.7或C.或 D.7或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某扇形的圆心角为2弧度,半径为,则该扇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12.写出一个能说明“若函数满足,则为奇函数”是假命题的函数:______13.已知集合(1)当时,求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2)当时,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4.若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的图象,则的最小值为______15.已知点,直线与线段相交,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16.已知集合A={﹣1,2,3},f:x→2x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则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0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1)若点的横坐标为,求的值.(2)若将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角(即),若,求的值.18.已知,,,.(1)求的值;(2)求的值.19.已知函数其中.(1)当a=0时,求f(x)的值域;(2)若f(x)有两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20.已知函数(1)判断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并用定义证明;(2)求在区间上的值域21.如图,已知圆心在x轴正半轴上的圆C与直线5x+12y+21=0相切,与y轴交于M,N两点且∠MCN=120°.(1)求圆C的标准方程;(2)求过点P(0,3)的直线l与圆C交于不同的两点D,E,若|DE|=2,求直线l的方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A.n和m的方向无法确定,不正确;B.要得到,需要n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不正确;C.直线n有可能在平面内,不正确;D.平行于平面的垂线的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正确.【详解】A.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直线的方向无法确定,所以不一定正确;B.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直线垂直于平面, 无法表示直线n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不一定正确;C.直线n有可能在平面内,所以不一定正确;D.,则直线n与m的方向相同,,则,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遇到不正确的命题画图找出反例即可.本题属于基础题.2、A【解析】根据,令,则,代入求解.【详解】因为已知,令,则,则,所以,‘故选:A3、C【解析】∵l1∥l2,∴n=-4,l2方程可化为为x+2y-3=0.又由d=,解得m=2或-8(舍去),∴m+n=-2.点睛: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是对两平行线方程分别为,,则距离为,要注意两直线方程中的系数要分别相等,否则不好应用此公式求距离4、B【解析】利用向量加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即可求解.【详解】原式=,答案为B.【点睛】主要考查向量的加减法运算,属于基础题.5、B【解析】由题意可知圆的圆心为,半径为,圆的圆心为半径为∵两圆的圆心距∴∴两圆相交,则共有2条公切线故选B6、A【解析】结合两角和的正切公式、诱导公式求得正确答案.【详解】.故选:A7、D【解析】画出如下示意图由题意可得,,又,所以A,B,C,D四点共圆,且AC为直径、在中,,由余弦定理得,∴∴(其中为圆的半径).选D8、B【解析】可看出,要使得原函数有意义,则需满足解出x的范围即可【详解】要使原函数有意义,则:解得-1≤x<1;∴原函数的定义域是[-1,1)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定义域的概念及求法,考查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9、B【解析】根据给定条件,利用同角公式及差角的正弦公式计算作答.【详解】角,均为锐角,即,而,则,又,则,所以,.故选:B10、A【解析】由题可得出,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可得,进而求得答案【详解】因为直线的倾斜角为,,所以,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可得,解得或.【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属于一般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16【解析】利用扇形的面积S,即可求得结论【详解】∵扇形的半径为4cm,圆心角为2弧度,∴扇形的面积S16cm2,故答案为:1612、(答案不唯一)【解析】根据余弦型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因为,所以的周期为4,所以余弦型函数都满足,但不是奇函数故答案为:13、(1)30(2)或【解析】(1)当时,可得中元素的个数,进而可得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2)根据,可分和两种情况讨论,可得出实数的取值范围【小问1详解】当时,,共有5个元素,所以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小问2详解】(1)当时,,解得;(2)当时,根据题意作出如图所示的数轴,可得或解得:或综上可得,实数的取值范围是或14、;【解析】因为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所以的最小值为15、【解析】由直线,即,此时直线恒过点,则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若直线与线段相交,则,即,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点睛:本题考查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其中解答中把直线与线段有交点转化为直线间的斜率之间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同时要熟记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和直线过定点的判定,此类问题解答中把直线与线段有交点转化为定点与线段端点斜率之间关系是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16、{﹣2,4,6}【解析】先利用应关系f:x→2x,根据原像求像的值,像的值即是满足条件的集合B中元素【详解】∵对应关系为f:x→2x,={-1,2,3},∴2x=-2,4,6共3个值,则-2,4,6这三个元素一定在集合B中,根据映射的定义集合B中还可能有其他元素,我们可以取其中一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不妨取集合B={-2,4,6}.故答案为:{-2,4,6}【点睛】本题考查映射的概念,像与原像的定义,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集合即为集合B中元素集合.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0分。
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2)【解析】(1)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又,代入即可得到答案;(2)利用公式计算即可.【详解】(1)在单位圆上,且点的横坐标为,则,,.(2)由题知,则则.【点睛】本题考查二倍角公式以及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的应用,涉及到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一道容易题.18、(1);(2).【解析】(1)由已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可求,的值,进而根据,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函数公式即可求解(2)利用二倍角公式可求,的值,进而即可代入求解【详解】(1)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所以(2)因为,所以所以【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两角差的余弦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在三角函数化简求值中的应用,考查了计算能力和转化思想19、(1);(2)【解析】(1)分别求出和的值域即可;(2)分两种情况讨论,若,有1个零点,时,有1个零点;若,无零点,时,有2个零点.【详解】(1)当时,,则当时,,当时,单调递增,则,综上,的值域为;(2)当时,,当时,单调递增,若,有1个零点,则,则时,也应有1个零点,所以,又,则;若,无零点,则,则时,有2个零点,所以;综上,a的取值范围为.20、(1)在区间上单调递增,证明见解析 (2)【解析】(1)利用定义法,设出,通过做差比较的大小,即可证明;(2)根据第(1)问得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在区间直接赋值即可求解值域.【小问1详解】在区间上单调递增,证明如下:,且,有因为,且,所以,于是,即故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小问2详解】由第(1)问结论可知,因为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所以在区间上的值域为21、(1)(x﹣1)2+y2=4;(2)y或x=0【解析】(1)由题意设圆心为,且,再由已知求解三角形可得,于是可设圆的标准方程为,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列式求得值,则圆的标准方程可求;(2)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即,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列式求得,可得直线方程,验证当时满足题意,则答案可求【详解】解:(1)由题意设圆心为,且,由,可得中,,,则,于是可设圆的标准方程为,又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得或(舍去)故圆的标准方程为;(2)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即则由题意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故,解得又当时满足题意,故直线的方程为或【点睛】本题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考查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是中档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