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四大大学排名指标体系.doc
12页一文了解国际四大排名指标体系一文了解国际四大排名指标体系 摘要:世界大学排名中,认可度比较高的主要有四大排行榜,分别为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英国 QS 世界大学排名、英国 THE 世界大学排名和美国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当前, 四大排行版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是基于最新的大学排名发布的数据信息,从世界大学排 名、亚洲大学排名、学科排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整理与汇总,以期为大学排名的研究提供参考 止目前,四大排名已经悉数发布了世界大学排名榜单通过对各排名指标的对比发现:与 去年排名指标体系相比,QS、THE 以及“软科”三大排名指标体系未有变动,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较去年新增一个指标维度,将国际合作这一指标细分为为国际合作发文 量以及国际合作发文所占比例,但总权重保持不变四大排名指标体系汇总见下表: 二、亚洲大学排名 在四大排名中,只有 QS 以及 THE 对亚洲大学排名设置了独立的指标体系,ARWU 以及 U.S.NEWS 的区域排名仍采用世界大学排名的结果 2018 年度 QS 亚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共涵盖十项指标,其中声誉调查维度仍然保持在 50%的 权重,师生比由 20%缩减为 15%,增加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5%),论文指标维度 由世界排名中篇均被引量 20%权重缩减为 10%,增加师均发文量 10%,总权重保持不 变;国际化程度上总权重较世界排名没有变化(10%),增加区域内/外交换生比例指标, 国际教师/学生比例指标权重调整为 2.5%,着重突出亚洲大学特色。
THE 大学排名尚未发布 2018 年度亚洲大学排行榜,考察 2017 年度的亚洲大学排名指标 体系 可以发现:THE 亚洲大学排名在指标结构上与世界大学排名一致,涵盖 13 项指标, 但在权重上有所调整,考虑到亚洲地区许多国家大学/机构收入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国家拨款, 因此将教学维度的权重由世界排名的 30%调整为 25%,增加产业收入指标权重到 7.5%在研究维度,将声誉调查权重由 18%下调为 15%,各增加研究收入以及科研产 出 1.5%,总权重仍保持不变四大排名亚洲大学排名汇总见下表: 三、学科排名 (一)(一)QS 学科排名学科排名 3 月 8 日,QS 发布第七版《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囊括了五个学科领域共 46 项学科, 成为专业类排名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与上一版相比,2017 年学科排名新增了 4 个学科: 神学与宗教研究、解剖与生理学、酒店与休闲管理、体育相关学科QS 学科排名是目前 各学科排名中细分学科最详细,涵盖学科领域最广的学科排名,其指标体系分四块,各细 分学科各指标占比各不相同具体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篇均被引、以及 h 指数(h- index)QS 对于各项指标数据归一化,采用 Z 值计算总分等系列处理后在各学科内部 进行比较,排名出位于前列的大学。
(二)(二)THE 学科排名学科排名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发布最新的七个学科领域排名,临床、临床前与健康、生命科 学、物理学三个学科领域排名数据尚未发布2018 年度 THE 学科排名指标涵盖教学、研 究、论文被引量、国际视野、行业收入五个指标维度,在每个学科领域维度内细分了具体 学科,每一学科领域内共用同一权重目前已发布的七个学科领域指标及权重见下表: (三)(三)ARWUARWU 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2017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覆盖 52 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 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文献数据来自于 InCites 数据库 软科学科排名指标体系涵盖论文总数 (PUB)、论文标准化影响力 (CNCI)、国际合作论文比例 (IC)、顶尖期刊论文数 (TOP)、教师获权 威奖项数 (AWARD)五项指标在指标权重的计算上,大学在每项指 标上的得分,具体为大学在一项指标上的数值除以该项指标的最大 值(开根号)再乘以 100然后各指标得分除以 100 再乘以相应权 重进行累加得到该校总分不同于 THE 学科排名的同一学科领域共 用同一权重,软科学科排名在权重的赋值上具体到学科层面。
各学 科指标及权重见下表: (四)(四)U.S.NewsU.S.News 学科排名学科排名 U.S.New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文献数据来自于 InCites 数据库, 覆盖三大学科领域,22 个学科各学科领域与学科归属情 况见下表 在相较于去年入围高校数,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物理学四个学 科排名基数从 400 增加到 600 个该学科排名指标体系包括 13 项指 标,与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一致在权重方面,各学科领域在个别指 标上有所侧重,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科共用权重其中,艺术与人 文领域注重声誉调查(权重达到 35%)、以及出版著作和会议情况, 不涉及 ESI 前 1%论文量及比例;软科学与硬科学领域仅对发文量和 被引量的比例上有所调整,但总比例保持不变(30)%,两大领域 都不对著作以及会议有所要求具体指标体系及权重见下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