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宗太平道乐 广宗白事太平道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玩***
  • 文档编号:201642589
  • 上传时间:2021-10-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4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广宗太平道乐 广宗白事太平道乐 广宗县是邢台市东部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有名的广宗太平道乐就起源于此广宗〞一名始见于西汉时期,《汉书诸侯王表》载:汉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孙刘如意为广宗王,盖取“推广宗子〞之意为名〔《威县志》〕,数年后国除,后汉时暨为广宗县然而,那时的广宗在今日的威县境内今广宗县在东汉时为经县地,隋、唐时期为平乡县地,元代始析平乡县增置广宗县,即沿袭了其东不远的古广宗之名民国《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全境地势平衍,无崇山峻岭,土壤概系沙质,处处积累成丘,自古以沙丘有名〞历史上这里地瘠民穷,往来商贾甚少,在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太平道乐原汁原味地保存着独特古朴的韵律,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太平道乐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道乐也称太平古乐,渊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至今广泛流布于邢台市东部的广宗、巨鹿、平乡一带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有蛆织、有预备的农民起义,其领导者就是当时的钜鹿人张角,道徒皆以黄巾襄头,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进步,尤其对当地民俗和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邢台东部诸县流传的许多民间艺术都与黄巾起义有关,并始终流传到如今  公元172年,钜鹿郡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在长达12年〔公元172—184年〕的起义言论发动过程中,张角打醮设坛,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隐秘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他把人人平等的思想及对神的祈禳祷祝编成经文,让徒众吟诵,并先后加入了打击和吹管乐器伴奏,增添了诵经的节奏性和渲染力,这便是太平道乐最早的雏形张角以广宗大柏社村为中心打阖天大醮,即以大柏社为总坛,并以总坛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呈“米〞字型设分坛距总坛四五十里“四面八方〞的8个村为分坛同时打醮,醮期为极数9天,届时,1600多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地上管、笙、笛、箫、锣、鼓声响彻大地,其声势和影响可以想见  黄巾起义失败后,打醮融入了祭祀死难黄巾军英灵的内容,太平道乐在民间通过代代“口口递〞〔即口传心授〕完好地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元代,全真道传到广宗,入全真道者免交皇粮,随着部分太平道徒加入全真道,太平道乐渐成道教音乐,形成了“邱祖派〞和“孙祖派〞两大派别两派在较长时间内仍旧以演奏太平道乐为主,并代代相传。

      如今两派主要分布在广宗县中清村、大平台、后平台、砖窑、赵葫芦5个村经过普查,太平道乐有伴弦曲牌48首、器乐曲牌41首、打击乐曲牌45首,共计181首,其中失传47首流传下来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通称“三仙曲〞的《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另有手抄本太平道乐工尺谱一册辗转传世至今由于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和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太平道乐主要是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又因太平道乐师祖留下的曲谱在传人心目中神圣无比,虽经世代相传,也不敢妄自更改,使其古朴的风韵至今犹存  太平道乐自汉末至今已传承延续了18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进展,融和吸收了宫廷音乐、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多种音乐成分,渐渐形成一套由经乐与器乐组成的完好的太平道乐其乐器分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文场乐器有高音尖管、高音大管、中音管、低音雅管、次低音管、笙、埙、海笛、云锣,武场乐器有坛鼓、手鼓、铛、格、铙、镲、铃、碰钟、木鱼、磬等曲调有的光明、高亢,有的深沉、悲切,旋律起伏跌宕、优雅婉转,高低音改变极大并且频繁,有的曲子达两个八度之多,使音乐表现的内涵更加丰富其节奏明快、虚幻轻快,既有道教音乐的清静幽远,又有源于农民起义的粗犷雄浑。

      太平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乐,一种是动乐静乐在表演时或坐或立,一般都在打醮中的醮棚内演奏动乐则是循图谱边行进边演奏,谓之乐舞或道舞道舞演奏的人数可多可少,至少9人,多者可达30人太平道乐虽然源于道教,然而只有演奏者在民间道场穿上道袍演奏,人们才感觉到它是道教音乐现如今,太平道乐主要在打醮、祭祀、寿诞和民间庆典时演奏,深受群众宠爱  历经沧桑岁月,世代传承,太平道乐渐渐演化成为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各宫观道乐均以丝竹乐器为主,主要在宫观科仪上伴经演奏,借以敬神太平道乐演奏者都是民间艺人,以吹管乐器为主,正如艺人所说“都是带眼的、能吹的〞,其演奏常在民间醮场,更多是在丧仪和其他庆典仪式上,  “亦道亦民〞,既敬神又娱人太平道乐源自武装起义,具有粗犷雄浑、古朴激昂的韵律特色,既不同于北方道乐的“全真韵〞〔以北京白云观为代表〕,也有别于南方道乐的“正一韵〞,在全国独具一格  〔责蝙:孙遮〕 第 4 页 共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