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版本-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的相融性探析论文.docx
11页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版本|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的相融性探析论文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主要内容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包括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尽管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在理论基础、概念体系、分析工具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两大经济学体系的生产理论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相融性这种相融性表现在:绝对剩余價值、相对剩余价值与短期生产、长期生产,在对.生产的要素投入方式、影响因素、持续时间等方面的相融性上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生产理论上的相融性进行研究,对于实现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技术和具体方法层面的融合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短期生产;长期生产;相融性 生产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短期生产、长期生产概念是两大经济学体系中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两组概念虽然在内涵表达和论证方式上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组概念所描述的生产形式在实现过程中则表现出明显的相融性 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生产剩余价值的相关论述 (一)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因素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因素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取决于工人工作日的界限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一定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必要劳动时间只能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人的工作日不会缩短到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最低限度同时,工人的工作日也不能无限延长其最高界限取决于如下两点:一是工人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工人的劳动日不能排挤恢复其劳动力的必要的休息时间此外,工人工作日的增加还存在.道德界限工人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和.生活需要这些需要的数量和范围由一般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所决定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是在生理界限和.界限之内变动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劳动日》的第二至第七个问题中,马克思论述了英国的工厂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无法律限制的对劳动进行榨取的英国各个产业、日间和夜间的轮班制度,以及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标准劳动日而进行的斗争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因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依靠与劳动力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实现。
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即是单个企业产品的个别价值和.价值的差额这一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单个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效率等方面领先于.平均水平的程度某企业在以上这些方面越是领先于.的平均水平,其产品的个别价值越是低于.价值,该企业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越多随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因此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的影响”所以,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成正比,和商品价值的降低成反比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的第十一到第十三章,马克思从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三个时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形式的演变过程 (三)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基础,同时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就生产相对剩余价值讲,工作日起初就分为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这两个部分为延长剩余劳动,就要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从而缩短必要劳动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使劳动的.组织和技术过程发生根本变革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的相关论述 (一)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第二编《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六章《生产和企业组织》中,对短期和长期做了如下的定义:“考虑到时间在生产和成本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区分两种不同的时期我们定义短期(shortrun)为这样一个时期,在该时期里,企业能够通过改变可变要素,如原料和劳动,但不能改变固定要素(如资本)来调整生产长期(longrun)定义为一个足够长的时期,以至于包括资本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得到调整 (二)短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短期内,固定投入要素不变,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会出现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当其他要素投入固定时,伴随某一要素投入量的持续增加,新增加的产出越来越少或者说,在其他要素投入固定时,伴随某一要素投入量持续的增加,其每一单位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将减少同时,萨缪尔森也承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一条可以被广泛遵守的经验性规律,而不是一种普遍真理在论述短期生产时,萨缪尔森以日本的钢铁生产对于需求变动做出反应的可能方式为例,说明了短期生产的具体形式譬如说“日本钢铁公司只利用了其高炉生产能力的70%现在,由于日本或加利福尼亚的地震导致钢材的需求量突然增大为适应钢材的高需求,该公司当然可以延长工作时间,雇佣更多的工人,发掘工厂和设备的最大潜力凡在短期内能够得到调整的要素都称为可变要素” (三)长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长期内,当各类投入要素的数量增加时,会引起生产的规模报酬问题所谓规模报酬问题,即是“投入规模的增加对产出量的影响”问题萨缪尔森把长期生产的规模报酬问题区分为三种情况:1.规模报酬不变,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以同样的比例增加;2.规模报酬递增,所有要素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水平以更高的比例增加;3.规模报酬递减,全部要素投入的同比例增加导致总产出以较低的比例增加。
萨缪尔森分析了在长期生产中,引起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技术变革萨缪尔森说:“自20世纪初以来,经济史所记录的美国的总产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10倍这其中一部分归功于投入的增加,例如劳动和机器但是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技术变革”技术变革是指生产劳务与物品的过程的改良,原有产品的革新,或者新产品的推广技术变革可以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对原有产品采用改良的或新的生产技术,后者是指新产品或改良产品被推广并且,萨缪尔森认为,“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要难以量化得多,但从长期来看,它是提高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在《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同样以日本的钢铁生产对需求的長期增加做出的反应为例,分析了长期生产的实现方式在长期中,日本钢铁公司可能采用更加有效的生产技术,铺设轨道联接,安装计算机控制的系统,或者建造一个新的钢铁厂当所有的要素均可以调整时,钢的产量就可以大大增加,效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最后,萨缪尔森概括了生产率、规模经济和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生产率由于规模经济和技术变革得以增长规模经济和大规模生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成为促进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短期生产、长期生产的相融性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问题,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和描述了.生产的两种不同要素使用方式。
生产绝对剩余价值与短期生产之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与长期生产之间,在要素使用方式和各自的影响因素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短期生产的相融性探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要素投入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在其他要素投入(主要是固定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量在实际生产中,这种生产方式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等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主要是16至18世纪中期,这种生产方式是资本家提高产品数量,增加企业利润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间开展竞争的主要方式由于资本家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增加其劳动强度会受到生理和.因素的限制,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持续增加更主要依靠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企业所雇佣的工人人数,往往也成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地位的主要依据在那些能够很容易吸纳劳动投入的行业,比如采掘业、资本主义的大农场等领域,这一影响表现得最为明显西方经济学中的短期生产理论,以与马克思经济学不同的话语体系再现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萨缪尔森在其著作中直接以“延长劳动时间、雇佣更多的工人”为短期生产的最典型方式。
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短期生产的相融性表现在,它们都是在固定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可变要素(主要是劳动要素)的投入而进行的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长期生产的相融性探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微观基础是单个企业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来源与企业产品的个别价值与.价值的差额这一差额的大小,究其实质来源于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领先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程度单个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发生这就意味着,单个企业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从而整个.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企业规模的扩大,即包括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投入的全要素投入增长为起点的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固定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越来越依赖于采用先进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越来越依赖于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的、持续的提高,与劳动者的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其产品的.价值逐渐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者为自己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全.的一般剩余价值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得以实现和增长。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的长期生产理论,不过是以不同的话语体系再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方式在长期生产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长期、持续的增长,企业会通过调整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进行生产,以此获得最大的利润长期生产的过程,既表现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表现为企业在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工艺的创新萨缪尔森在其著作中例举了日本钢铁公司通过“增加新的、更加有效的生产工艺,铺设轨道联接或安装计算机控制的系统,或者在墨西哥建造一个新的钢铁厂”来满足市场对钢铁需求的持续增长的实例这一实例既体现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反映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实例既是企业长期生产的实现过程,也是企业通过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推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可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和长期生产,都需要在较长时期内实现,都需要通过调整企业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