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重点知识汇总.pdf
7页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汇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汇总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4、几大起义:1831 年法国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1834年第二次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5、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时间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时间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6、马克思主义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7、1848年 2月, 《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8、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9、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2 、大学生怎样学好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血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实际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这许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是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7、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对大自然),在形式上是主观地 (对人)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花钱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9、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0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0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1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2 、实践是人了能动性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沈国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时间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时间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1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实践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15 、一是、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体现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 、社会生活实践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普遍性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4 - 4、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5、对立合同已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6、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表现: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相互吸取,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7、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8、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10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1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须条件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2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进实现事物的灭亡的因素13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其积极因素14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形成一个周期 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是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15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2、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3、意识的作用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题选这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5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2、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几个环节:一是确立时间矛盾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面三种形式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是相对的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8、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践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系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及工作方法9、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4、价值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5、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时间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山是辩证统一的。
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