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df
12页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 15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二战结束后,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 激烈斗争 目的: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2)内容 “另起炉灶” 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 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 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的建交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 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 内涵: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 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 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1953年 12月,周恩来在接见 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 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 (4)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通史链接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新中国的影响 内容链接点 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深受苏联影响,体现在政治体制、 经济模式、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一特 点加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 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生活 教育 列宁装、苏联小说、模仿苏联的高等 教育体制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会议 项目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背景 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 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 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内容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 那问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 民族经济 成果 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轻巧识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可归纳为“ 一、二、三、四、五” 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两大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 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 国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和新时期的外交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美国的抵制,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 非法占据。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10 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易错提醒 “恢复 ”与“加入 ”联合国 1971 年,中国是 “恢复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联合国因为中国是 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20世纪 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经过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 展 促使了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维导图 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外交的突破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 政策的目标 (2)建树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 思维导图 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 答题术语 1“一边倒”政策,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对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制约 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促进我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发挥了 重大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 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 历史潮流,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4中美关系缓和是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5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 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考向预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 1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 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 点 40 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 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 点 50 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 弗朗斯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选 B由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 年日内瓦会议A 项是 1955 年万隆会议的内容,故A 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在中国的努力下,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 决,故 B 项正确;中美关系的缓和开始于1972 年,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 D 项是出现在 1971 年,时间不符,故错误 5 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 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步成熟从近 5年高考命题来看,外 交方面命题不多,只有2016 年全国乙卷第31 题涉及本部分内容,在2019 年高三复习备考 时需要注意。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 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考向预测二: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 2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 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D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 选 B材料并未体现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且与史实不符,故A 项错误; 据材料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 机,全凭耳听手记, 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即中 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影响,故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故C 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D 项错误。
大国博弈是冷战后至今国际局势的重要特点,尤其是中美苏三大国的角力和斗争,国家 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国家关系的基础和载体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 6 正是符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好体现中美关系改善, 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推动了中 日关系的缓和对于此部分内容,全国卷命题一直未曾考查,属于相对的冷点,但正如60 年代的外交关系,从2010 年至 2015 年未命题, 2016 年却又命题考查,对于这种命题规律, 我们理应了然于胸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 60 年代末 ):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行“扶蒋”;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 ):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 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 要 3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 17.9% 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 选 B新中国 1972 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 项 错误;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 系,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 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 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 华经济封锁,故D 项错误 1 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 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 7 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 选 BB 对:根据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 ”“ 两国总理承认 存在着不同的社 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联系所学可知, 材料中的 “ 原则 ”指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A 错:万隆会议由亚非国家参与,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 经济等问题,与材料不符C 错:日内瓦会议由中、苏、美、英、法等国外长参加,主要讨 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与材料不符D 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签订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前 2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 选 A由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