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许可法讲义定义.pdf
7页行政许可法讲义行政许可法是当代行政法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学习行政法律知识、 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我国的行政许可法与行政复议法、 行政处罚法 一起构成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可能有同志会问哪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呢?行政诉讼法主要是人民法院监督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国家赔偿法是在行政行为违法时令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仅仅涉及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事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行政行为的做出,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行政机关的执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3 年 8 月 27 日十届四次人大常委会以 151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 2004 年 7 月1 日起施行下面结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以及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着重讲以下三具大问题 : 一、行政许可的基本涵义行政许可法第2 条对行政许可的定义作了明确规定,即它指的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行政许可即通常所指的行政审批,它的立法定位是事前控制手段, 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是否)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这是从行政许可法第二条总结、概括出的概念这一概念中涉及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机关与法定授权的组织(这两者合称为行政法理论上的行政主体); 另一方当事人为行政法理论上的行政相对人,立法语言中称为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 在行政许可制度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称谓, 在申请阶段称为申请人; 在申请许可证后称为被许可人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不限于“中国籍”,即行政管理对象可除了中国公民、中国法人(依据中国法律在华设立)和其他组织外,外国公民、外国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 如外国公民向公安交管部门申请取得驾驶资格许可、外国银行申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外国企业申请在华从事业务、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二、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行政许可法总则部分第410 条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原则:1、法定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从 “ 权限” 来讲,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含国务院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依照法定条件设置临时性一年的行政许可 其他国家机关的规章和文件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指的是行政许可的依据、条件、范围和程序都得公布,否则不能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
许可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便于社会监督 公平、公正 ” 体现在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两个环节能否许可,只依照法定条件和标准,不分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分是国营、集体、个体或合资经营性质 尤其要根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行业保护主义的弊端3、便民与效能原则实施行政许可,根据以前摸索的经验,要采用集中行政审批权限、合署办公和 “ 一个窗口 ” 对外等方便群众、减少环节的办法,实现“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的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省级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决定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几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可以实行 “ 一个窗口 ” 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办理几道行政许可的,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再转其他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申请行政许可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必须受理,对于材料齐全、不需要对行政许可申请作实质审查或审核的,原则上应当当场作出决定; 除当场决定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原则上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对涉及申请人与第三人重大利益的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听证的权利。
4、救济原则指的是本法第七条中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享有依法申请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5、信赖保护原则指的是本法第八条中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除法律、法规、规章改变或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的以外,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改变只能由于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给申请人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如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防止禽流感的蔓延,采取一种特殊措施, 在疫区 1.3 公里以内的家禽作全部宰杀处理,一只鸡的补偿是 10 元钱,实际上不是一只鸡的价值 (实际价值要高出 10 元)6、监督与责任原则本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同时规定,所有行政机关要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前者是内部监督,后者是外部监督其目的是改变过来“ 只许可、不监督” 或“ 重许可、轻监督 ” 的倾向,在监督问题上的不作为或失察行为都要追究责任。
可以说,这部法律充分体现了“ 法治政府 ” 的理念,意味着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三、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许可法除了在总则中规定了行政许可的涵义和原则之外,它着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个是行政许可的设定, 另一个是行政许可的实施一)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所谓行政许可的设定, 是指国家机关在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自行创设或第一次规定需要经过行政许可的事项设定行政许可 属 于 一 种 立 法 性 行 为 , 是 实 施 行 政 许 可 的 前 提 , 也 是 行政许可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1、设定范围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是指哪些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哪些事项不能纳入行政许可的范围对此,行政许可法第12条、13 条规定了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也规定了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2、关于设定权限1)法律的设定权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因此它可以设定各种依法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2)行政法规的设定权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次于法律 许可法规定,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此外,为了解决行政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国务院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
但在其实施后, 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 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有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许可法规定,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4)省级地方政府规章的设定权地方政府规章是有权的地方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层次最低,一般不能设定行政许可,但是省级政府规章可具有一定的行政许可设定权除以上四种规范性文件外,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省级以外的地方政府规章在内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都不得设定行政许可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的设定制度,行政许可法还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应当明确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拟设定行政许可的机关在设定行政许可之前,应当采取听证会、 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建立行政许可设定的评价制度等二)关于行政许可的实施1、实施机关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即有权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或组织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有权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或组织包括以下四类:(1)具有法定许可权的行政机关(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受委托而实施许可的行政机关(4)经特别决定而获得许可权的行政机关2、实施程序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是指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必须遵循的具体方式、步骤、 时限和程序。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作出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申请与受理2)审查与决定3)听证程序4)特别规定此外,许可法还就行政许可的收费、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