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满分议论文范文800字.docx
10页高考满分议论文范文800字1. 总分式作文800字总分式 一、总分式 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可以是几个分论点,如课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三部分)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参见例文3、4)及文艺评论如果认为提炼分论点比较困难,也可以从几方面论述(参见例文5)图示如下: 分总 分 总分 二、学生运用“总分总”方式来举例 晨练好——1、空气好 2、利于学习 ——一天之计在于晨 3、场地有保证 (教师示例) 注意:分论点可以并列;无需穷尽所有论点,重点突出即可三、分析例文 ●分论点并列 苦 与 乐人人都渴望欢乐,但未必人人都真正理解“乐”的含义 有人认为,无苦便为乐,只有轻松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乐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实则荒谬因为世界是矛盾统一的,有乐必有苦;没有苦的比较,又哪有什么乐呢?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首先,苦是乐的前提俗谚说:“不吃苦中苦,哪得甜上甜这说明乐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的。
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位成功者是一帆风顺、一生享乐而获得成功的呢?当然没有相反的,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在艰苦中磨练自己、勤奋工作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见,没有苦痛的挣扎,便不会有成功的喜悦其次,乐是苦的目的人人都要有一种信念支持着,才有可能忍受随时而来的“苦”这种信念就是“乐”——即理想、追求只有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些许困难吓倒,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乐”试想一下,假如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不取真经誓不回头的决心,玄奘还能坦然面对艰难的旅途,取到真经吗?恐怕他出不了长安城就得叫苦连天,返回宝刹了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一个人若是一辈子吃喝不愁,享乐无穷,似乎是一种“完美的乐”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无头脑、最低级的乐且不说它的虚无缥缈,即使真有此乐,也只能像刘禅的“乐不思蜀”一样,使人贻笑千古真正的乐,只有历尽艰辛,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苦中的乐,才是真乐总之,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从苦中咀嚼出甜味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获得“真乐”。
●不同方面的并列 [例文4] 保持奋发进取的心态 ——读欧阳修《伶官传序》后唐庄宗的由盛而衰,正如作者所言:岂非人事哉!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心态首先,在逆境中,这种心态可以使人毫不气馁,在重重困难中不断前进,终会迎来成功的一天除了后唐庄宗在复仇激励下连灭三国的壮业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他隐忍多年,当马夫,做仆役,却没有一天失去那种奋发进取的心态,终于大败吴国再联想到今天下岗再就业人群中的成功人士,他们都经历了逆境,却不曾自暴自弃,终于重新站了起来这要靠他们过硬的知识技能,更要靠他们那不服输的精神,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只会终日沉溺在抱怨、悲叹之中,毫无作为而在顺境中,这种精神更为可贵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后唐庄宗和越王勾践在成功之后,由胜到败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训他们那个不是有雄才伟略?又有哪个不是曾于逆境中奋发图强而终获成功?可是他们都过不了“守业”这一关,都在骄傲与轻敌中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沉湎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却不曾料想会有惨败直至灭亡的那一天!“创业难,守成更难!”能守好业的君主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但他们懂得以史为镜,终于在那种平实沉稳、不骄不躁的心态下守住了江山,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一例。
而这种心态正来源于顺境中保持着的奋发进取的精神 成功带给人甘甜的感受,可谁敢说这甘甜的背后不隐藏着苦的一面呢?若要保持成功,不重蹈庄宗的覆辙,请记住:留住那份创业时进取的心态●多角度列举实例的并列 [例文5] 拷 问 心 灵 是人,总要面对良知与丑恶、诚信与虚伪、奉献与自私的艰难选择这无异于对灵魂的拷问一 记得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 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一个反差, 跪着的德国总理比站着的日本首相 高大 诗很小,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同样面对历史的道义、心灵的良知,以及勃兰特一样的德国人接受了痛苦的拷问,他们坚定地选择了良知、选择了道义!而日本首相呢?当他走入供有战争狂魔的靖国神社时,他心灵的罗盘指向了何方?这或许是整个大和民族应该接受、也必须接受的一次心灵的拷问:你们的良知在哪里? 二 素以优质大米闻名全国的原阳县,大米生意一蹶不振,百年老店冠生园戏剧般地破了产;一幕幕闹剧热热闹闹地上场,又一幕幕凄凄惨惨地收场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要问:“现在的商人还可以相信吗?”利润和诚2. 求几篇高考满分作文2015新课标II卷高考满分作文:蹊径之上高三满分 | 1000字以上 | 议论文社会进步的风采究竟在于何处?是一腔赤诚兢兢业业,是独抒性灵体悟人生,或者还是在于用新的思想与理念去引领创新?——我想,对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而言,最美风采定当归属后者。
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英国诗人塞·约翰逊如是说——诗中若此,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古语有云“独辟蹊径”,意指创新者们没有在前人已然踩踏得发白的道路上循规蹈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一路一身泥泞地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向,从而获得了最后的辉煌——蹊径之上,风景依然,烟雨散尽,更比南山!行走蹊径之上,不从旧不循古,当成个人功业明初建文,不谙国是,腐儒当道,令得父子相疑,兄弟相害,朝纲紊乱,人人自危燕王朱棣毅然起兵靖难,以清君侧,可怎奈兵力悬殊亦是不在正统之位,堪堪欲败千钧之际,燕王另辟蹊径,弃一切所获之城,兵回北平,建文之军见之大喜,即刻分兵占之本由兵力欠多而退,而官军不明就里,骄狂放纵,此分兵占城之举即中燕王下怀——无兵力之忧,燕王不日攻陷金陵即位成祖,于是永乐盛世成就明初繁荣兵法,诡道也,也正是此等另辟蹊径创新之举往往成就不世名将,缔造辉煌功业行走蹊径之上,新模式新路线,可造企业成就随着步入信息化时代,快递外卖等行业占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订餐软件“饿了么”横空出世,开启了网络订餐配送流程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经营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创新的思维,一直都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与成长力。
言及此,我还想强调,创新的思想经久不衰,不只是因为它可以促进一个人与一个企业的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创新之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发展的福音所以,行走蹊径之上,长眼光全方位,能够助力国家崛起屈辱的近代史往往是国人不愿回忆的,也因此为了再次沦为“落后就挨打”的对象,中国人不断奋进着,创新型人才也在不断地出现,带领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超级计算机、探月工程、航母作业纷纷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试想,若是没有这些为了创新而做出的努力,我们真的还能获得像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吗?创新之说,历久弥新,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依然是发展进步的主旋律大路上,我们是不断高歌猛进的;蹊径上,我们是否也应该筚路蓝缕?无疑,这是肯定的答案,不消说的理由!那么,就让我们把这社会最美的风采铭记心中,一起去领悟那蹊径中别样的风景!(本文为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II语文满分作文)3. 以高考为话题的800字作文伴随着高考成绩的出炉,各种消息纷至沓来状元们的高分以及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成为了人们艳羡的焦点然而,还有一些高考失利的学生,在以极端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四川女生服毒身亡,辽宁男孩跳河自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随风飘逝,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禁不住要问,为什么一次考试的失利,就要以生命作为代价?究其根源,也许需要反思的地方有太多。
如今的教育体制,多以成绩论英雄从小到大,学校一直在宣扬的都是谁是年级第一名、学校第一名、甚至全市、全省第一名这种造英雄的方式,也许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对学生们的差异化对待以高考为例,学校里一直重视的是对尖子生的培养,学校出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就等于对学校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品牌效应,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就读而学习不好的学生,一直得不到重视,长期累积下来,心理上可能就会自卑、脆弱,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最终的结局就是走上不归之路如果教育事业能够不被名利左右,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加强对学生们的关心帮助,或许,就不会再有这些让人悲痛的事情发生但是,如今已经高考失利的同学,是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可走呢?其实,近些年的高考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录取率逐年上升同时,考生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国内各大院校虽然竞争依旧激烈,但机会已经比之前提升了很多在政策层面,目前正在制订的高考改革新方案已经包含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涉及的考试也有多种,高考将会只是其中一环,还有高中考试、研究生考试、高职院校考试这些都说明,高考过分重要的地位与社会需求并不匹配,多渠道升学、多元化录取发展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的失利,并非就意味着人生的结束相反,可能会带来一些之前未曾拥有的想法与信心通过这次失利,就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就可以通过补习班或者教育,比如新东方、学而思网校、德智教育等机构,去弥补自己的弱项,来年再战其实教育对于失利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平台刚刚承受了高考失利的打击,肯定怕被别人歧视或者说三道四,去传统的补习班,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教育就不会有这个问题,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有目的的强化自己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但经过考试之后,发现大学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也不必勉强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做一些想做的工作,也未尝不可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勇敢的面对未来,现在仅仅是个开始4. 求高考满分作文800字鲜牛奶的方盒子,是为了节约货架空间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矿泉水的圆瓶子,让人手握的圆润而舒适方与圆,不是对立,它们两相结合,甚而融为一体,彰显的不仅是器物的妙用,更是人生的智慧 “刚柔并济”,可形容文风的不拘一格,也可赞美人的刚强与温柔的结合上善若水任方圆”,水能方,便是刚;水能圆,便是柔能够灵活变通,辩证统一,这是水的智慧,也是人生境界。
方”,代表着方正、刚强,是人应坚持的道德、职业原则,散发着不屈的万丈光芒文天祥被俘虏而死不投降,大骂外敌而令敌人尊重;“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处黑暗魏晋社会却毅然反抗统治者,不改刚烈本性人们的行为,必须有底线才不会无限沦落;坚守自身的原则,便是以“方”的棱角来保卫心灵的一方净土,不为奸恶所屈于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战乱之时全力保护中国、日本的古老建筑;于是,资深学者资中筠“不为千人之诺诺,要做一世之愕愕”,敢做敢言,发出正义的言论方”的刚强,也要伴以“圆”的灵活,而不至于呆板,能够灵动飘逸 圆形本就给人温润之感,为人的“圆”便是要懂得变通,变则活,它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圆润温和,为每件事寻求恰当的法则如果不懂“圆”的道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如何能与当权的张居正友好相处,得到有力支持?如果不懂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又怎能教子路克制,教公西华勇敢? 不懂“圆”的变通,人将无法适应环境而与之格格不入就像《枭逢鸠》中的枭一样,自己叫声狞厉被人厌恶,不思考改变自己,却要东徙,终无济于事梁思成在谈建筑时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约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极大的变通的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