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期门羽林考释.docx
20页汉代期门羽林考释期门、羽林是汉代中央军的重要构成之 一以往,史家对此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 疑窦亦多本文拟就几个主要问题做些初步 考索和阐述,就教于方家一、期门、羽林的始设时间与意图期门、羽林皆为汉代的宫廷禁军期门,掌 执兵宿卫,因皇帝微行,以之“期诸殿门” 故称平帝时更名虎贲,“若虎贲兽”,言 其勇猛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 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 如林之盛”之义期门、羽林皆属光禄勋 然二者的始设时间,乃有先后之别羽林”的创设时间,文献记载一致如〈〈汉 书•百官公卿表》云:“羽林掌送从,次期 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初置又《后 汉书•顺帝纪》注引〈〈汉官仪》曰:“武帝 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 这两处材料,都记羽林初置于太初元年,这 是很明确的但“期门”始设于何时?文献记载却存异说 或云它在文帝之时已有; 或曰它始置于武帝 初年称汉文帝之时已有“期门”者,见于 应劭的〈〈风俗通义》所载,刘向对成帝曰:“文帝时政颇遗失 又为微行, 数幸〔邓〕通家文帝代服衣,袭毡帽,骑骏马,从侍 中、近臣、常侍、期门、武骑猎渐台下,驰 射狐兔〈〈太平御览》卷八八从〈〈风俗通 义》之说,同样认为汉文帝时期已有期门的 建置。
窃疑上述引文中的“文帝”,当为“武帝”之误因为据〈〈史记》、〈〈汉书》所 示,作为特有含义的“期门”,并非始于文 帝之时;“渐台”,见《汉书•郊祀志》, 属“建章宫”,造于武帝时期于此,文帝“猎渐台下”,乃无可能如果应劭〈〈风俗 通义》所记的“期门”等同于“虎贲”,则 先秦时期便已有之例如〈〈尚书•牧誓》说:“武王虎贲三百人”〈〈国语•鲁语下》: “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又《周礼•夏官》也有“虎贲氏”之称然先秦时的虎贲,与汉代的虎贲却是 名同实异不仅彼此的任务、来源不同,而 且在时间序列上,将“期门”称作“虎贲” 是平帝以后的事故汉文帝时期,既没有“期门”,更无特有含义的“虎贲”期门”创设于汉武帝初年的说法当属可 信,亦符合史实,有大量的文献记录可征, 例如《汉书•东方朔传》:“建元三年(前138 年),微行始出……八九月中,与侍中、常 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 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汉 书•百官公卿表》:“期门掌执兵送从,武 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 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 郎,置〔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后 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孝武建 元三年,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 (1年), 更名虎贲郎。
期门在“建元三年初置”, 当是实录诸多史实表明,有汉一代,在文 帝之时未设“期门”,禁军也不称“虎贲” 西汉只是自武帝建元三年至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之间才称期门如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宣帝 地节四年(前66年),“诏封告霍氏反谋 者……期门董忠(为列侯) [1]成帝鸿嘉、 永始之间,“好为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有 材力者及私奴客……出入市里郊野, 远至旁县但从平帝元始元年开始,在史籍中便 少见“期门”字样,而多用“虎贲”的称谓 东汉之初,虽然一度恢复了 “期门”之号, 事见〈〈后汉书》之〈〈姚期传》、〈〈马成传》、〈〈阴 兴传》,然而不久,却又改用了 “虎贲”之 名,它和羽林并存,一直沿袭到东汉后期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意图是什么 ?〈〈史 记》、〈〈汉书》未作明确的交待长期以来, 一些学者认为: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是“为了平衡南北军力量” 由于当时北军扩 建了 “八校尉”,故南军也就设置了 “期门、 羽林军”这种意见揭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 制,有可取之处,但其结论仍可商榷因为: (一)从它们的设置时间看,并非先有北军“八校尉”,而后为了平衡与南军的力量, 才再扩建“期门”。
史称:“武帝平百粤, 内增七校”及至南粤反……汉乃发巴蜀罪人当击南粤者八校尉击之”由此说明, 八校尉之设,应是在元狩元年(前110年)以 后的事,而不是在建元三年始置期门之前 这里涉及时间的先后序列及因果关系问题, 不容含混二)武帝之初,汉廷已经拥有一 支较强的北军,如果要平衡力量,则南军不 当减省,但事实上,汉武帝却将已有的两万 卫士(南军)裁掉了一半所以仅从南北军的 力量对比上寻求答案,显然是不全面的三) 将郎卫系统的期门、羽林统统列入南军,既 模糊了中央直辖军的三大构成部分, 也忽略了宫廷禁军的独立地位,显然与史不合 (后 详)所以,总的来讲,那种认为增设期门、 羽林是为了平衡南北军力量的说法, 尚难令人赞同考诸史实,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真实意 图,主要是为了贯彻“居重驭轻”的建军方 针,进一步确立中央军的优势地位;同时, 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长期 对外用兵,内部防务空虚等因素,因此武帝 在军制改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强化贴身禁 卫众所周知,从秦至汉初,皇帝的贴身禁 卫即郎中令及其属官(包括郎、谒者、大夫 等),基本上还属文官性质,并未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警卫部队由于郎卫的实力较弱, 故当时对皇宫及京师的保卫主要靠南、 北军 到武帝时,随着太尉的罢省,特别是加强皇 权的需要,郎卫力量与南、北军相比就更加 显得单薄。
为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将“郎中 令”更名为“光禄勋”,扩充郎卫员额,在 光禄勋属下增设期门、羽林军这样,一方 面可使郎卫与南、北军形成三分鼎峙之势, 并以之牵制南、北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 互为表里,加强贴身禁卫的可靠性和保险系 数钱文子〈〈补汉兵志》说:“汉用六郡良 家补羽林、期门,盖三辅园陵赖藩蔽,故取 其子弟以备宿卫其说甚是 《史记•天 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其南有众 星,曰羽林天军〈〈正义》:“羽林四十 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南,天军也《晋 书•天文志》云:“武(虎)贲一星,在大微 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当时取 虎贲、羽林这种星名来象征天子的亲军,既 反映了武帝求助于众星、天威保佑,以增加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期门、羽林军 的精锐与可靠所谓“如羽之疾”,“为王 者羽翼”由此说明,汉武帝强化宫廷禁军 的力量,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产物, 也是军制改革的一大举措[1]分见〈〈资治通鉴》卷二四、二五〈〈汉书•五行志》参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2册,第177 页《汉书•刑法志》《汉书•两粤传》《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一、期门、羽林的统属及其与卫士的异同宋人陈傅良〈〈历代兵制》说:“兵之所在, 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 重……内外轻重,一系于兵。
汉代统治者 对“兵”的重要性,已有明确的认识为了 拱卫王朝的统治中心,组建起了一支多系列 的、庞大的中央直辖军那么,作为中央直辖军的期门、羽林归谁统领,它是否辖属于南军?对此,过去不少论 者曾经做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期门、羽林 皆置卫官,故属南军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中说:“南军卫 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武帝时置期门、〔羽林〕这些主张期门、羽林属于南军的论者,未曾 说明他们的根据和理由,大概是由于期门、 羽林的驻地在京师城南的原因吧但是,考 诸史实,郎卫、卫士和卫戍部队是汉代中央 军的三大构成,除掉卫戍兵(北军)暂可不论, 南军当只指卫尉所辖的卫士, 并不包括郎卫 即期门、羽林在内也就是说,光禄勋所领 的期门、羽林是自成系统的宫廷禁军,决非 隶属于宿卫宫城的南军首先,光禄勋与卫尉都是位列九卿,官秩平 级,皆为二千石,彼此之间不存在统属与被 统属的关系同时,光禄勋与卫尉各有自己 的属官如卫尉的属官有卫尉丞、公车司马 令、卫士令、旅贲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 士令等;而光禄勋的属官则有光禄丞、掾、 大夫、议郎、中郎将等从它们的组织系统 看,也是各自独立的其二,汉武帝在光禄勋下增设期门、羽林, 是为了提高贴身禁卫的优势地位,使郎卫、 南军和北军这三支禁卫力量互为表里、 相互牵制,从而形成拱卫皇室的三级保卫圈制度, 如前已述。
在研究汉代中央直辖军的组成及 力量对比时,如果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宫廷禁 军,而只提南、北军,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三,卫尉所辖的南军与光禄勋所领的宫廷 禁军,在职掌上有明显区别《汉旧仪》曰:“殿外门舍属卫尉,殿内门舍属光禄勋 光禄勋在秦和汉初叫"郎中令” 〈〈通典》、《通考》释之为“主郎内诸官”,是宫内总 管它不仅身居禁中接近皇帝,而且地位也 高光禄勋所领的期门、羽林,是一种以侍 卫为主要职责的天子亲军, 它与宫城卫士的 南军有内外亲疏之别,不完全相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期门,掌执 兵送从”,“羽林,掌送从,次期门”它 们的职掌主要负责宫廷宿卫及皇帝出行时 的武装护卫,这方面有大量的具体史实可证如《续汉书•礼仪志》弓I蔡质《汉仪》曰:“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将、 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御史四人执法殿 下,虎贲、羽林张弓挟矢,陛戟左右,戎头 胫陪前向右,左右中郎将位东南,羽林、 虎贲将位东北,五官将位中央,悉坐就赐, 作九宾散乐又《续汉书•礼仪志》云:“〔帝崩〕百官皆白单衣,白幢不冠闭城 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 郎中署皆严宿卫各府各警……昼夜行阵 此外,东汉顺帝即位时,曾“召公卿百僚, 使虎贲、羽林屯南、北宫诸门” [1]。
再于 建宁元年(168年),曹节“持节将中黄门、 虎贲、羽林千人,北迎灵帝,陪乘入宫” 诸多史实表明,在当时,凡朝会、大丧、大 傩及皇帝即位等,一般皆有期门(虎贲)、羽 林警卫,护卫的次序是期门在前,羽林在后 除宫廷宿卫之外,期门、羽林还有个重要任 务就是奉命出征这方面的事例也有不少 例如: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西羌反叛, 汉廷“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飞射 士、羽林孤儿 诣金城”光武帝刘秀征讨河北时,“马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 以成为期门,从征伐”明帝永平十五年(72 年),“马严拜将军长史,将北军五校士、 羽林禁兵三千人,屯西河美稷,卫护南单 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羌反,断 陇道,汉遣〔邓〕鹭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 及诸郡兵征之”灵帝中平元年 (184年),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后, 汉廷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 理器械,以镇京师”大量史实证明,南军 卫士与期门、羽林虽然存在某些相同之点, 如二者皆为“执戟宿卫”,但它们之间却有 许多不同之处期门、羽林与南军卫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以下各点:(一)卫士由卫尉统领;期门、羽 林属光禄勋,二者统属不同。
二)卫士是离 皇帝稍远的外层卫兵;期门、羽林则是皇帝 周围的贴身禁卫、高级侍从三)卫士不上 前线打仗;而期门、羽林乃经常和北军一道 参加征战四)卫士一般征自内地的郡国; 期门、羽林多选自三辅及六郡地区的良家子五)按规定,西汉卫士每年定期更番,而期门、羽林乃“以兵为职”,带有世兵牲质 [1]《后汉书•宦者列传》〈〈后汉书•顺帝纪》〈〈汉书•宣帝纪》〈〈后汉书•马成传》〈〈后汉书•马援传附子严传》〈〈续汉书•天文志》〈〈后汉书•何进传》一、期门、羽林的选拔标准和来源期门、羽林的人数,史文记载残缺不全,未 曾留下反映其全貌的精确数据〈〈汉书•百 官公卿表》云:武帝建元三年期门初建时为 一千五百人太初元年羽林郎二千人,这是 西汉中期的情况至于东汉时期,据〈〈续汉 书•百官志》,当时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一 千五百人,羽林中郎将领羽林郎一百二十八 人,羽林左、右监领羽林左、右骑其中羽 林左骑九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