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叛徒角色的建构与反建构.pdf
9页丁汝昌“叛徒”角色的建构与反建构约翰﹒ R﹒塞尔认为: “无论是对于自然发生的对象还是为执行这种归于它的功能而特别地创造出来的对象, 人类和其他某些物种具有一种明显的赋予对象某些功能的能力1所以,对于自杀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探讨,就有必要把它放在社会对自杀者所建构的一系列之所以要杀死自己和对自杀者形象的建构及赋予其某些功能中进行解读 在这里,对自杀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自杀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所以,它是由能思考的、痛苦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找到探索过去的现实利益而产生出来的2由于自杀事件的特殊性,不同的人在探究自杀者自杀原因的同时, 也依据自己的地位和知识学背景对自杀者本人和自杀行动做出了不同的建构和解释由于这一建构和解释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进行的由于不同的建构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内容”和“结果” 特别是各个社会群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自杀者的形象和经历进行传奇化、 演义化甚至是妖魔化的建构 这种将历史人物传奇化的建构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 然而将真实的历史转化为传奇的过程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在社会对北洋海军将领形象的建构中,海军提督丁汝昌和 “致远”管带邓世昌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时人在将丁汝昌 “妖魔化” 的同时又赋予了邓世昌极具崇高地位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在这里通过对这种典型的“拉史曼效应”的分析,可以极好的展现出自杀具有多层面复杂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一、丁汝昌“叛徒”角色的建构与反建构甲午战前,“后清流”的文士们如同十年前中法战争时他们的前辈一样侃侃高论,极力主战在他们眼中日本不过是个“蕞儿小国”,外强中干他们认为1约翰﹒ R﹒塞尔:《社会实在的建构》李步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14 页 2《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第 95 页只要清廷:“择久经战阵之宿将,令其挑选精锐,直捣朝鲜都城,翦灭日本之兵而后已,, 日本必不战而遁 ,, 以法国之强,此前尚为我屈 况日本兵力远逊于法人,胜负之数不待蓍龟! ”3在他们看来,此次中日战争清朝必胜,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清军水陆俱败, 特别是清朝历经数十年, 花费数千万国帑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再溃于大东沟、三覆于威海卫,在未歼一舰的情况下全军尽没,这种结果是心高气傲的清流文士们难以接受的。
清朝为何会惨败和由谁来承担失败的责任就成为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当一个群体在与外部群体的冲突中失败时,该群体往往否认对手的强大,因为这样就意味着自己的软弱因此,他们往往会在群体内部寻找“异类”,并对其采取行动社会学家科塞认为: “这是使用替罪羊手法的变种:虽然是被外部敌人打败的, 但是激起的强烈反应在是内部寻找仇恨的目标那些必须承担替罪义务的群体成员, 通过他们的牺牲来洗刷群体自身的失败,, 群体作为整体没有失败,而仅仅是出了几个‘叛徒’ ” 4于是被“后清流”们称为: “上不逢庙算之指挥,下不顾军情之缓急,, 忍辱偷生,迁延首鼠的异常妖孽”5在威海卫自杀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被赋予了这种“叛徒”的角色丁汝昌这种角色的赋予并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多次赋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丁汝昌背后的支持者也并不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反对这种对丁汝昌“叛徒”角色的建构这场赋予与反赋予的斗争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发生在甲午前后,晚清社会中颇为生动的历史话剧在甲午之役中,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丁汝昌确有惧战的心态及胆怯的表现但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惧战者绝非丁汝昌一人,如叶志超等人其惧战的行为远在丁汝昌之上,但通过阅读史料我们不难发现, 言官们对丁汝昌参劾的次数及语言的强度远在对叶的参劾之上。
其实他们对丁汝昌的态度除了“党争”以外,还与丁汝昌的出身密切相关据记载: “咸丰荒旱,(汝昌)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安庆) ,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6桐城程忠烈学启即程学启,安徽桐城人,初为太平军,后投3安维峻: “请明诏讨倭片” , 《谏垣存稿》 戚其章主编: 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六) 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 515—516 页 4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93 页 5安维峻:“请诛海军丁汝昌疏” ,戚其章主编: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七)中华书局1993 年版 第 533 页 6陈诗《丁汝昌传》《庐江文献初稿》 降清廷成为淮军第一勇将, 当时丁汝昌亦跟随程学启降清 丁汝昌出身于太平军而后才投降清朝的事实,使其在这些传统的士大夫的眼中是个十足的“发捻余孽” ,正史中的“二臣”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丁汝昌在政治上有过“反复”,所以在甲午战争期间, 言官们认为丁汝昌极可能再次出现这种“反复”而投降日军例如安维峻就认为:“某(丁汝昌)外通强敌,万一事机危机,不难借海外为逋逃避人心汹汹,虑生他变 ”7此外,言官们普遍认为: “丁汝昌本市井无赖,初游湖上,与客栈往来,应客敏捷有才辩。
旋供铁甲船驱使,甚合畀意无何秉钧闻其名,招视之,一见大悦,凡奏牍无不载汝昌名,遂至大用8这就是说在时人看来,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并不是因为他有才能,而是在于其嘴上功夫及李鸿章重用皖人的风格上这样,在“后清流”的眼中,由“发捻余孽”、 “市井无赖”出身的丁汝昌充当这一“叛徒”角色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对丁汝昌“叛徒”角色的赋予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在甲午战前,由于北洋海军未对在朝日军采取行动,“后清流”的重要成员张謇在写给翁同龢的密信中就称: “丁须即拔,以武毅军江提督代之,似亦可免淮人复据海军,丁常与将士共博,士卒习玩之,亦不能进退一士卒9由此可见,战前张想用别人取丁而代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张謇将丁汝昌建构成为一个经常与士兵相戏的毫无将才的形象随着战争的爆发,“后清流” 们参奏丁汝昌的奏折迅速增多: “委带水师统领丁汝昌,畏葸无能, 闻风远遁,遂使牙山一隅, 亦半为倭人有, 凡我可进兵之处,皆一律堵御10“窃倭奴跳梁,全因调兵迟缓,示人以弱闻倭兵始至,人数本属无多,无如丁汝昌退缩不前, 巧猾推宕,并未在海中一战, 但见倭船旗色, 辄已飞扬 ,, ”11“丁汝昌阘茸无赖,不能察之于平日;临事之畏缩不前,又复曲为回护,而7安维峻: “请诛海军丁汝昌疏” ,戚其章主编: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七)中华书局1993 年版 第 533-534 页。
8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七) 中华书局1993 年 第 371 页9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六) 中华书局1993 年 第 449 页 10易俊:“河南道监察御史易俊奏请责令李鸿章对倭事通盘筹划迅奏膚(肤)折”中国历史学会编:中国 近代史资料《中日战争》 (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 第 41-42 页 11长麟:“侍郎长麟奏请特简主将督办征倭军务折”中国历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中日战争》(三)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 第 53-54 页不立正军法以激励将士 ”12这些奏折对丁汝昌的评价多集中在“畏葸无能”、 “退缩不前”上,这样的话语虽简短而且没有举出多少事例做为依据,但对被参人来说确极具杀伤力 这是因为这批“后清流”们深得其前辈真传,他们很明白:“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 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13他们为了达到“去丁” ,赋予丁汝昌“畏葸无能”这一角色的目的,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安维峻曾言道: “如尚书衔海军提督丁汝昌,性情浮华,毫无韬略,虽为海军统帅,而平日宿娼聚赌,并不在营中居住;且一登兵轮,即患头晕之疾。
14“该提督方安然晏坐于蓬莱阁重帷密室之中,姬妾满前,纵酒呼卢,而视如无事在该提督诞妄性成,且自谓内有奥援,纵白简盈廷,绝不能损其毫发15安维峻的这些话语虽然毫无事实根据,但是,这些言论无疑在建构丁汝昌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实决定一个人形象的往往不是他“真实”的面目,而是世人对他的感受, 这种感受通常情况下就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戏剧表演结束之后,剧组不得不对那些在剧中扮演“叛徒”角色的演员提供人身保护, 以免遭到那些对叛徒憎恨的观众们的袭击,尽管这些“罪行”只不过是一些想像的产物影响人们对事物想像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引起这种注意的方式 在这里安维峻等人把丁汝昌想像成为一个不仅是毫无才能,整日嫖娼聚赌的人而且还是一个里通外国,随时准备投降的“叛徒”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人们最痛恨的莫过于卖国投敌的叛徒, 熟知中国文化的 “后清流们” 将丁汝昌赋予了这种令人痛恨的角色,无疑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他们可以利用丰富的“道德”资源对丁汝昌展开全面的攻击另外,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如果没有不断的重复断言——而且要尽可能措辞不变——它仍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 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12余联沅: “给事中余联沅奏疆臣贻误大臣沥陈危急情形折”(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国历史学会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中日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 第 62 页。
13法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 第 102 页 14安维峻:“安维峻奏请谕丁汝昌来京声明其贻误军机之罪并严饬李鸿章此后认真举劾不得瞻徇片”中国 历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中日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 第 69 页15安维峻:“请诛海军提督丁汝昌疏”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七) 中华书局1993 年 第 533-534 页过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 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作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16“后清流”们在对丁汝昌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 “后清流”们对丁汝昌的参劾不计其数,这里我们以战争爆发的头一个月为例,将主要的几条参劾和训斥摘抄如下:8 月 5 日,清廷颁布上谕称:“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久日无功,安知不扔以未遇敌船为诿卸地步近日,奏劾该提督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者,几于异口同声 ”178 月 13日, “清廷以丁汝昌巡洋数日,未遇一船,若再迟回观望,致令敌船肆扰幾疆,必定重治其罪 ”188 月 16日,志锐奏:“丁汝昌如此玩忽,朝廷若不迅发明威,立正军法,欲海军得力,恐未能也。
”198 月 17日, “协办大学士麟书等代呈翰林院编修曾广钧条陈战机并自请从军呈文曾文指出丁汝昌为皖捻余孽,庸猥下材以兵轮为毡膏之地,洊升提督,毫无识解,以致倭人先操胜算 ”208 月 26日,给事中余联沅奏:“丁汝昌阘茸无赖,不能察之于平日;临事之畏缩不前,又复曲为回护,而不立正军法以激励将士218 月 28 日,御史安维峻奏:“丁汝昌性情浮华,毫无韬略虽为海军统领,平日宿娼聚赌, 并不在营居住 且一登兵轮,即患头晕之疾 左右翼总兵林泰曾、刘步蟾轻其为人,不服调度该提督奉委进剿乃声称未见敌船,借词退避,置叶志超孤军无援,为倭所围李鸿章于丁汝昌曲意徇庇,巧为出脱,以铁甲坐守威海卫为藏身之固 应请将该提督谕以来京面询机宜,到京再降旨声明其罪, 不致生变 ”228 月 31 日, “编修张百熙奏海军左、右翼总兵林泰曾、刘步蟾赴援之始,即16法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 第 102 页 17“译署来电”(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五日酉刻到)戚俊杰王记华编校戚其章审定《丁汝昌集》济南:山 东大学出版社, 199。





